王祖达
[内容摘要] 通过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民稳步增收,提出应对措施。
[关 键 词] 农业 农民 增收 措施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统计局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历年来,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得到了稳步提高。下面,结合我市实际及相关资料就我市农民收入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情况及特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组成,从资料分析结果看,我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民增收形势喜人,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72.12元,比上年净增170.14元,增幅为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净增加20.4元,占总净增收入的12.0 %,家庭经营收入人均净增131.54元,占总净增的77.3 %;财产性收入人均净增8.9元,占总净增的5.2 %;转移性收入人均净增9.3元,占总净增的5.5 %。
从收入结构特点看,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77.3 %,其它如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只占22.7 %,比例很小。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又主要来自于一产收入的增加,在一产收入中又主要来自于畜牧业收入的增加。如一产人均净增98.54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74.9 %,其中畜牧业收入人均净增64元,占一产人均净增的65.0 %;二产人均净增12.5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9.5%;三产人均净增20.5元,占家庭经营收入的15.6%。
从各县区看,县、特区、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实现了均衡增长。其中:钟山区比上年增长12.6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盘县增长10.9%,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5%;六枝特区和水城县分别增长11.4%和1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8%。
我市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方面给农业投入的稳定增加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条件,农村造房建屋、改厕、建圈等随处可见,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提高,为我市农村小康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又一坚实的基础。
二、拉动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与落实,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4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与落实中央、省、市1号文件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认真兑现农业税“直补”和“两杂”补贴等各项支农与补贴政策,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共调减农业税及附加1700.89万元,农业税交实物补贴196.45万元(每公斤按0.06元计),两杂良种补贴400万元(除省直接补贴六枝外),解决了13万名农村子女的读书费用。通过以上一系列政策性减免和其他减免措施的落实,农民负担逐年减轻,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提高,农业生产气候好,粮食生产取得全面丰收,加快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取得进展,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受近年来畜牧产品物价上涨的拉动,广大农民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加大了对畜牧养殖业的投入力度,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在农户人均纯收入增加值中,畜牧业收入人均增加64元,分别占总净增和一产净增的37.6%和65.0 %。畜牧品改力度继续加大,畜牧业规模化发展步伐逐步加快,涌现出了一些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大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如六枝特区龙场乡龙家全家是该村典型的养殖专业户,2004年共饲养大小生猪15头,养羊10多只,年畜牧业净增收入2100元,人均净增纯收入350元,占家庭人均净增收入的58%,在他的带动下,周围农民养殖积极性普遍提高,增加了对养殖业的投入,从而极大地拉动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
(三)重点建设项目的支撑与拉动,加快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市一批以“西电东送”为主的能源、煤电项目,如盘南电厂、响水煤矿、发耳电厂、发耳煤矿等项目,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的以工代赈项目,以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为主的通村公路、通乡油路工程项目等的相继开工建设并逐步进入投资高峰期,有力地拉动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据有关部门数据显示,2004年国家和省共投入我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315万元(含80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坡改梯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1610万元、沼汽池建设资金650万元,项目覆盖面广,涉及农户多,不仅带动了原材料供应、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也直接增加了农民的务工收入,从而促进了农民二、三产业收入的增长。如六枝特区折溪乡陈太清家在通乡油路的修建中,经批准在沿边开办了一个沙石厂,仅此一项年人均净增纯收入达3330元,占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的50%。
(四)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步增长。近年来,由于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逐步增长,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4元。
(五)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也拉动了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2004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4月份开始节节攀升,从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中,又数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最高,如10月份达114.4%。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虽然刺激了其他行业价格的上涨,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其实质是对我市多年来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的一次阶段性调整,是趋于合理的,可接受的,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积极拉动作用。
三、影响我市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影响我市农民稳定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环境条件仍普遍较差,农业生产靠天吃饭格局没有根本性改变,农技推广点面结合不好,农民自觉运用科技推广成果意识低下,影响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因素依然存在;二是大部分农民收入结构单一,渠道狭窄。收入主要来自于一产当中的粮食生产和畜牧业、畜牧业中又主要是养猪收入居多,其他收入几乎呈空白;三是农民收入差距加大,在农村与农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由于受环境条件、资金、知识技能等不同影响,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如钟山区教场村六组赵音元农户家人均收入净增达1800元,是全市平均水平的十多倍。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少,打工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就地转移居多,而就地转移又主要依赖于我市各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尤其依赖于象通村公路这样涉及千村万户的项目,随着项目的逐步竣工,农村劳动力又将处于局部失业状态,因此,影响我市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不确定性因素仍很多;五是物价宏观调控任务仍十分艰巨,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压力大,有可能冲抵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民收入成负增长,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民普遍出售的是初级产品,如玉米、洋芋、豆类等。基本谈不上什么附加值,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大头不在农民。
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稳步增长的措施
(一)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加农民收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与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搞好农业税直补和两杂良种等补贴工作,继钟山区免征农业税后,2005年全市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各县、特区、区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加强地质灾害、农业气象等的预测预报,进一步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减少因灾损失,以增加农民收入。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开发力度。根据全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开发规划”的要求,在保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支持发展优势经济作物,特色农产品和畜牧业。引导农民进行养殖业结构调整,以猪为依托,牛、羊并重,以鸡为依托,鹅、鸭并举,归避市场风险,保证出栏率。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既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使其对农民收入的增加长期发挥龙头效应,又要引导和扶持农民积极创办中小型加工业,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支持,使广大农民不卖或少卖初级产品而多出售加工制品,如不卖黄豆、卖豆腐,不卖洋芋、卖洋芋片等,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以增加农民收入。
(四)继续关注物价走势,加大对物价的监测与宏观调控力度。继续稳定粮食价格,加强农用物资价格的调控与监督,加大对假冒伪劣等坑农、害农违法犯罪行为的查处与打击力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以增加农民收入。
(五)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努力实现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增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投资不仅快速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而且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拉动也快,近年来,由于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各重大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无数个就业机会,农民劳务收入增长较快。因此,应继续加快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改变投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多方筹措项目建设资金,努力实现我市固定资产项目投资的稳定增长,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率,以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促进劳务输出,增加就业率。着力改变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象,努力增加农的现民外出打工收入,以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