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05年第2期 » 工作研究
六盘水市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中期评估报告

阅读次数: 字体:【

六盘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六盘水市辖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钟山区等4个县级行政区,98个乡(镇、办),1755个行政村(并村后为1096个)。总人口300.7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0万人,占79.8%。少数民族乡50个,占乡镇的51%;少数民族人口70万,占总人口的27%。六枝特区、盘县、水城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市68个乡镇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9.38%(其中:一类乡6个,二类乡40个,三类乡22个);1013个村被列入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村,占全省的7.25%,占全市行政村的57.72%(其中:一类村378个,二类村564个,三类村71个)。

一、六盘水市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1、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2004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313元提高到1672元;粮食产量达75.82万吨,比2003年增长4.8%,农民人均占有粮316公斤。2001—2004年共解决12.12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48.46万人减少到2004年的38.03万人。

2、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1—2004年共解决了488个村、35.081万人,15.23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了181个村通电问题,农户用电率从2000年的81.7%提高到2004的96.91%;新建农村沼气池21500口;易地移民扶贫搬迁5100户20790人,为1330户受灾户重建新房,解决5586人的住房困难;完工和在建县际油路190余公里,油路通乡63个,公路通村1231个;所有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79.1%的行政村通程控电话,移动电话信号覆盖率达90%;实施基本农田建设的坡改梯、水毁田土治理和生物治理共19.49万亩,配套新建小水池1685口;完成有效灌溉面积30.3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15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7万亩;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座,修复水毁工程97处1868公里;完成退耕还林91.5万亩,人工造林131.48万亩,封山育林54.4万亩;全市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达到375.14万亩、26%和420万立方米。

3、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发展。2004年,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8.09%;初中学龄入学率64.55%、初中阶段入学率95.12%, “普九”乡镇提高到98个,人口覆盖率达100%。人口出生率15.7‰,下降1.63‰;人口自然增长率9.2‰,下降1.27个千分点;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3.33%,上升11.94个百分点;共有乡镇卫生院97所,村卫生室1480个。全市83个乡(镇、办)建起了乡级卫星地面接收站,1064个行政村建起了农村卫星地面接收点;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87.81%、93.83%。乡精神文明活动中心64个,农村经济信息网点105个。2001—2004年开展农民技术培训176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2.8万人次。建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点792个。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共有农村敬老院44个,集中供养311名五保对象。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业产业化开始起步,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在农业保持稳步增长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初具成效,乡镇企业生产形势较好,畜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4年,全市畜牧业产值9.08亿元(现价),比2000年增长64.34%,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达33.86%,农民人均纯收入1672元中来自畜牧业的收入299.39元,占17.9%。建成牛品改点255个,羊品改点140个,猪品改点550个;全市推广牧草种植12.75万亩,秸杆科技处理12.74万吨;建成联户牛场393个,建成三元杂交猪繁殖示范村22个;规模养殖逐渐成型,逐步探索出畜—沼—粮、畜—沼—草、畜—沼—菜等生态养殖模式。草地畜牧业、茶叶、蔬菜、马铃薯、经果林、中药材生产初具规模。全市建有农业生产专业协会10余个,对组织农户生产、提供服务、沟通外界市场或农产品加工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市农村自发劳务输出27.89万人,有组织的劳务输出1.75万人,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二、六盘水市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作法

1、高度重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将扶贫开发工作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建立各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市、县、区长任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副市、县、区长任副组长,直接抓扶贫工作。2001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2002年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一山一河”地区扶贫开发的决定》,2003年市委、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二是建立领导干部扶贫联系点。市、县两级四大领导班子成员都建立了扶贫联系点。几大班子领导每人联系一个重点乡、村帮扶;市委书记、副书记(市长)每人联系一个一类乡帮扶。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指导扶贫。三是建立市、县两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责任制。各部门、各单位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定点扶贫规划,抽派精兵强将进村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四是重视扶贫系统机构建设和努力改善扶贫开发工作条件。市、县两级扶贫工作机构单列,乡镇组建了扶贫工作站,加强了扶贫工作力度。

2、一手抓致富,一手抓扶贫。2003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抓“五个100”工程的思路,即:市直部门重点帮扶100个一类重点村,全市抓100个科技示范村典型和100个“学色绿”典型示范村、100个畜牧百强村、1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让农村发展有方向、学习有样榜、扶贫有思路,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整体推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100个一类重点帮扶的贫困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115元,人均占有粮32公斤,村通道路率97%,广播电视率99%,农户用电率达93%,移民搬迁移2356人,茅草屋改造177户743人。100个畜牧强村出栏猪60691头,增长22.3%;牛8189头,增长106.7%;羊11663只,增长100.9%。学色绿示范村以“并村”为契机,选齐配强村级班子,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科技示范村狠抓科技示范,有效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致富增收;生态文明小康村接近或基本达到建设指标的村有20个,占建设总数的20%。

3、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和扶贫工作力度,尤其是加大一类乡扶贫开发力度。2004年市政府安排1000万元市级财政扶贫资金,全市六个一类乡每乡投入50万元,市直100支机关党建扶贫工作队帮扶100个一类重点村,确保每村投入2万元。2004年全部减免一类乡农业税152.5万元;减免贫困户中小学生教科书本费76.61万元;由市、县两级财政分摊,解决了一类乡1993年以来政府性债务625.54万元。

加大“一山一河”地区扶贫开发力度。市、县两级124个单位和部门到“一山一河”地区帮扶;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3005.09万元。市、县几大班子主要领导都分别联系1个乡帮扶1—2个贫困村,2003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安排了850万元专门用于“一山一河”地区扶贫开发。

对农村种养业加大投入,加速农业经济结构调整。2001—2004年,用于六盘水市种养业的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达6274.25,项目达926个,占四年来投入我市国家财政扶贫资金 53%。2001—2004安排市级支农资金1096.8万用于农村畜牧业,为全市支农资金的11.9%。

4、狠抓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条件。2001—2004年解决了488个村、35.8万人、15.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改造农村电网,现已达到100%的乡(镇)、98.8%的行政村通电,96.91%的农户用上了照明用电。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大,2003年—2004年完成1433.7公里通村公路,沟通了189个行政村,截止2004年底全市只有34个行政村未通公路,490个行政村有待改建的简易公路。2001—2004年中全市共完成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19.49万亩;建集雨灌溉水池1685口,全市共完成有效灌溉面积30.28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15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77万亩。对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农户实施易地扶贫搬迁 5100户20790人,建农村沼气21500口。

5、在抓扶贫开发的同时,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把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根本的扶贫措施。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村教学点,提高农村教学水平,加快“两基”攻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尽量抑制因病返贫,加强乡(镇)、村卫生院(室)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医疗卫生改革工作,推进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工作。着力抓好全市计划生育“三结合”和“少生快富”工程。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实施科技扶贫工程,积极开展科教、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谋生技能培训。

四年来共投入在教育、卫生、计生、文化、广播电视、农村通讯、市场建设、农民培训等方面的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达2472.68万元,占四年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投入的21%。

6、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效益。2001—2004年,国家共投入我市的各类扶贫资金49545.53万元。同时,市县两级财政也相应加大了扶贫投入,投入到扶贫的专项资金达3500万元。为切实发挥资金效益,科学规划项目,以项目配资金,实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在资金使用管理上实行报账制。进一步管好用好小额扶贫信贷资金,确保资金“贷得出、有效益、还得起”。2001—2004年发放小额扶贫贷款23443万元,共扶持农户5.15万户21.63万人。

7、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按照中央安排,大连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从1996年7月开始对口帮扶我市,截止2004年底,大连共向我市捐赠无偿资金3529.13万元,其中财政援助3506.13万元,社会捐赠23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70个,新修和改、扩建希望学校102所,新建建筑面积52153平方米;修建和改、扩建县、乡、村卫生院(室)47所,新增建筑面积3860平方米,增加病床372张;投入在人饮、乡村公路、农村通电、农村通电话、特困农户移民搬迁等项目上365万元。大连向我市捐赠的衣物、图书、医疗器械、教学设备等物资折款合55万元;大连市与我市组团互访19批303人,干部交流26人;大连派支教人员112人次。

8、按照中央“五个好”的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中央精神,我市将党建与扶贫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部署。全市围绕:党员和村干部学习科学技术、学管理,农村能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员和村干部培养成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把农村能人培养成党员和村干部的工作思路扎实认真地开展“双学双培”活动。一是建立县以上领导干部联系点,加强调研和指导工作,现已建市、县领导干部联系点100个;二是加大村级多功能活动室建设;三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

三、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状况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贫困人口数多面广,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我市目前尚有23.6万贫困人口和38.03万低收入人口,贫困人口发生率和低收入人口发生率为9.7%和15.7%。这些贫困人口多数集中在边远结合部的深山区、石山区,多数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交通困难、信息闭塞,要在2010年全部解决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任务十分艰巨。

2、贫困程度深。一是农民收入水平低。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67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7.65%,为全省的97.15%;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176.96万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3.3%。二是农民赖以生存的资源占有量少,农民人均耕地不足1亩,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全市农村劳动力120万人,富余劳动力近50万人。

3、人口素质低。一是思想落后。表现为“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经济意识较差,缺乏自力更生、主动脱贫的意识。二是技能素质低。参与能力差,谋生技能单一,固守“种地打粮吃饭”小富即安的传统生产模式。三是文化科技素质低。我市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重高于全国16.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3.34个百分点。基层农林牧渔专业技术人员少。

5、贫困地区的地域差别增大了扶贫难度。进入新阶段后,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了明显的区域性,不同区域贫困差别大。一是典型的高寒山区、石山区、深山区是难啃的硬骨头;二是县、乡交界结合部而地处偏僻边远的地区;三是少数民族聚居较集中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地理、历史、文化条件等因素,在短时间内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难度较大。

6、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生存环境恶劣。全市石漠化严重,石漠化化面积位居贵州省九个地州市之首。水土流失情况严峻,生态环境脆弱的现状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频繁,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仍处于望天吃饭阶段。

7、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尽管我市已确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是,在产业化扶贫方面仍未发挥很好的作用。一是受扶贫政策限制,产业化扶贫难成规模。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向原则上只能用于扶贫开发重点村,而我市重点村分布零散。严格按照扶贫资金投向,产业开发只能是星星点点,难以达到规模化发展要求。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但带动能力有限。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差,且大多与农民联系不紧密,一体化经营程度不高,带动力不强。

8、农业结构调整缓慢,仍未在全局上形成规模,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改变。尽管今年我市农业发展较为快速,但距离建设畜牧大市的目标存在差距。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产业收入来看,农业仍然占具主要地位。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及商品率低对使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9、地方财力困难,农业投入不足。一是我市各级财政虽每年都有较大增长,但支出缺口大,农业投入相对不足;二是农民自身发展实力弱,无力投入扩大再生产。三是国家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较少,扶贫贷款直接用于扶贫的份额较少,特别是深受贫困户欢迎的小额扶贫信贷发放不够理想。四是国家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尚未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长效使用机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