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05年第2期 » 基层采撷
改善投资环境 促进招商引资

阅读次数: 字体:【

王建光

[内容提要]  水城县通过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扎实整治投资环境,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强化服务功能,实行领导包保企业和不定期到企业现场办公制度,把对企业的全力扶持和规范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招商引资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地企双赢的目标。

[主 题 词]  环境 服务 扶持 双赢

[作者介绍]  水城县人民政府  副县长

近几年来,水城县紧紧围绕“一绿二黑三白四城五游”的发展思路,进一步细化发展思路、发展内容、目标责任,抢抓机遇,解放思想,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营造和改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实行资金、技术、人才一起引进,使招商引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加油的提速“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水城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一、通过制度建立改善投资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作为扩大固定投资规模的主渠道来安排和部署,针对水城县经济基础薄弱,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的实际,在全面审视县情的基础上,明确定“上争、外引、内联、强服务”的工作原则。明确以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的投资,更要吸引外商投资、激活民间投资为工作重心;提出了扩大投资是关键,改善环境是保障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制定并实施了扩大开放,对外招商引资的一系列工作举措。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和环境的整治改善。

1、把招商引资和环境的改善纳入目标管理与考核内容。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招商引资和扶持服务企业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每年初都要与各乡镇、各有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年终由组织、人事、督查、财政、经贸、乡企等部门组成的考核组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由于目标任务明确,严格考核,奖惩分明,形成了“人人心系招商引资,处处都是投资环境”的良好氛围。

2、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县委、县政府明文规定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联系1个规模以上企业,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3、成立了企业发展协调办。企业发展协调办由分管工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解决企业的申办、选址、立项、论证、申报、建设以及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手续和相关问题,对企业实行全程跟踪服务。

4、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和投资者反映的有关问题,根据投诉内容,提交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调查处理。投诉中心的设立,有效根治了“吃、拿、卡、要”和“三乱”现象,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5、建立听证制度和咨询制度。对出台的经济发展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由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对企业界人士进行听证和接受咨询,对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还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征求企业业主的意见建议,实事求是地对全县的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测评。

通过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水城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投资主体由内到外、由近及远,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资金到位数呈现出持续大幅递增的良好态势。据统计,全县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002年为2.01亿元;2003年为2.37亿元,2004年为6.06亿元(其中:资金到位额位列全市第一),2005年1——7月为4.45亿元,同比增长37.77%。

二、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契机,牢固树立“你助我发展,我助你发财”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宽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健全服务体系,改进监督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为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坚持以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突破口,及时帮助外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投资环境。

1、加大外宣工作力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城县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潜力、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吸引客商前来水城投资。抓住在省外及市举办的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之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开展招商引资与经济协作,促进了对外交流,既扩大了水城县对外的影响,又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构建诚信的投资环境。在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若干政策的基础上,本着外商合情合理的要求就是我们的政策的原则,对外来投资企业提出的政策优惠要求,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实行“能优则优”、“向上争取”的办法 “特事特办”,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合理要求,并且作到诚信、守诺。并千方百计挤出资金对引资者进行奖励,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水城的建设。

3、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成立专门机构,向外来投资者提供选址、征地、基建、办证等全程服务,及时帮助外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2002年以来,按照市政府的要求,我县不仅成立了“一站两中心”,制定出台了《实施意见》和《运行方案》,建立和完善了招商引资综合服务的运行机制,还由县招商局牵头,实行以“联络制”和“代办制”为主、“集中制”办公为辅的工作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强化了服务功能,提高了办事效率,深受外来投资者的欢迎。另外,为双牌铝业公司、仙劲锌厂、正鑫锌厂等企业排忧解难的实际行动,坚定了外来企业在水城县发展的信心。

4、抓项目库建设,为投资者提供服务。坚持把建好项目库,用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外来投资者作为招商引资的一个关键环节来抓,不仅在县直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项目库,还把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集中筛选、编制,建立县级招商项目库,并编制了《投资指南》及《项目指南》,为外地客商到水城县投资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5、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发耳煤电项目是省、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电东送”重点项目之一。水城县政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协调服务领导小组,分别就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工作进行协调解决。由于工作到位,措施有力,许多重大紧急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确保了发耳煤电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近几年来,全县为大小企业协调工农纠纷100余起,为规模企业协调工农纠纷近30起。

三、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地企双赢

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实现地企双赢,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重点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技术、改制方面的扶持,促进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保障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1、积极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提高企业可信度、知名度、市场占有率,积极推荐姜业公司、茗露矿泉水厂、正鑫锌业公司、贵塔釉面砖厂4家企业参加全市组织的管理先进企业评选活动;积极帮助茨冲“一品香鸡火锅”参加省有关部门组织的食品比赛活动,并荣获“贵州名菜”称号。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大多数企业多存在资本金、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县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情况下,多方协调,及时帮助一部分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帮助协调下,国贸焦化厂、中药材加工厂、姜业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省、市下拨的专项扶持资金数百万元。

3、加强技术扶持。采取向上争取技改投入,对上新工业、新产品给予贷款贴息等方式,积极支持帮助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与活力。

4、强化管理,严格审批制度。为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企业行为,结合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近年来,对打砂采石企业、制砖企业、煤炭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及经营行为进行了宏观指导,对15个乡(镇)的打砂采石企业的42个点进行了规划;严格审批制度,对19户制砖企业坚决实行扶优汰劣,调整投资方向,新增空心砖新型材料的生产,优化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控制制砖企业的发展。

5、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及时深入企业进行指导,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仙劲锌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智锌品厂等5家企业进行了改革,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完成企业《交费登记证》和《收费监督证》的登记、申报和下发共40户(人)。

通过软硬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引进企业效益明显提高,有力促进了水城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据统计,到2003年,外来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增加值3.7亿元,占全县GDP的29.6%;上缴的各项税金达1.07亿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67%。2004年,创造增加值5.64亿元,占全县GDP的31.16%,增长52.43%。以双牌铝业和国贸焦化为代表的一批外来投资企业上缴税金达1.49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2.2%,增长39.3%,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的46.7%。目前,外来投资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占全县地方工业的93%以上,已成为支持水城县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企业健康发展,业主发财,地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地企双赢好势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