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太启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推进西电东送及其配套的煤矿、小城镇、公路等项目建设进程,加速了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也为把六盘水建成贵州煤炭、电力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 键 词〕 西电东送 煤炭 电力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西电东送办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市委市政府抢抓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交通、资源、区位、电力供应、产业政策、环保、发电成本低等优势,尽快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及社会全面发展,号召全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尽心尽力做好征地拆迁及协调工作,市西电东送办加强与地方及企业的协调,为全市西电东送“二水三火八矿”(阿珠水电站、金狮子水电站、野马寨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及响水矿井、发耳煤矿、玉舍西井、中井、东井、义忠煤矿、晋家冲煤矿、神仙坡煤矿)项目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推进西电东送及其配套的煤矿、小城镇、公路等项目建设进程,累计完成征地拆迁19100余亩、拆迁4610余户、迁坟4150余座,固定资产投入168.5亿元。大规模固定资产投入已显带动效应,加速了全市工业化、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也为把六盘水建成贵州煤炭、电力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市西电东送取得六大效益:
—创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利用境内“水火互济”的资源优势,按照“大煤保大电,大交通促大煤电”及“以煤促电,以电带煤”的发展思路,“举全市之力,抓西电东送”的方针,2002年以来开工建设“二火三水八矿”及配套的公路、小城镇,为当地乡(镇)创造就业岗位,降低全市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收入由2004年的1426元上升到2005年的1863元,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如响水镇农民人均收入由2001年的1050元上升到2005年的2035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近3万人(次)农民到西电东送施工企业做临时工,月人均收入500至1000余元。去年以来,盘南火电厂1、2#机组及野马寨火电厂3台机组、阿珠水电站建设并网发电,响水矿井、发耳矿井、玉舍中井、东井、西井、义忠煤矿、晋家冲煤矿、神仙坡煤矿及红(果)响(水)公路、羊柏公路、俄发公路发耳段、响水小城镇、发耳小城镇、玉舍小城镇正加紧建设,电厂、煤矿招收当地失地农民1600余人从事采煤、运灰、绿化、卫生等工种,采煤工人月均收入多的1800余元,少的收入也近1000元,解决了部分失地农民的生计问题,维护了社会稳定。如响水镇田坝村村民方成失地后,利用征地拆迁补偿款购置食品加工设备办面条加工厂,自己月纯收入2500元左右,该村5个村民参与销售面条月均纯收入500至800元。
—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全市西电东送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推进全市城镇化快速发展。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21.5%上升到2005年的26.2%。力争2010年达到35%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自全市西电东送项目建设以来,地方政府及施工企业投入电源点小城镇建设资金近0.9余亿元,改善了电源点、煤矿点乡(镇)行路难、饮水难等状况,加快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如响水小城镇建设,各级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及拆迁农民,累计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1.8余亿元,建设部门精心规划,严格指导建设,省、市、县及施工企业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近6000万元,小城镇建设由0.1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近2.5平方公里,农民投资1.2亿元,建房30余万平方米,响水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受到省建设厅领导的好评。
—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实力增强。全市规划的“西电东送”项目,计划投资400余亿元。2002年至今,全市西电东送及配套项目建设提速。据完全统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8.5亿元,上交建安营业税近4亿元,还为地方提供城建税、企业所得税及拉动砖、石、水泥、钢材、汽车修理等行业的税收,加快全市财力提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2年的14.5亿元上升到2005年的27.6亿元,减轻了财政收支压力,也壮大电源乡(镇)财力,盘南电厂1、2号机组及野马寨电厂3×2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预计今年底可上交增值税2.5亿余元,如响水镇财政收入从2001年的170余万元上升到去年的1200余万元,发耳乡由2002年的160余万元上升到480余万元。
—就地转化煤炭,减轻运输压力。2002年至今,全市电力装机容量从139万千瓦上升到现在的340万千瓦。力争2010年全市装机容量达900万千瓦以上。发电量将由2002年的85.31亿千瓦时增加到今年底191.5亿千瓦时。在西电东送工程的拉动下,缓解用电压力,减轻对外运输压力,加快全市煤炭发展速度,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全市煤炭产量由2002年的2078万余吨上升到去年的3846余万吨,实现销售收入50余亿元,预计今年地方煤炭突破2500万吨,外销煤炭减少近1000万吨,力争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8000万吨以上,火电耗煤近3000万吨,进一步缓解运输压力,推进全市煤炭生产健康发展。
—推进公路建设,改善运输状况。按照全市西电东送项目规划,2008年前,全市为配套西电东送项目新建和改扩建电煤公路7条,累计达352公里。利用国债、地方政府自筹资金、省电力部门参股及上级业务部门支持等形式,加快全市电煤公路建设进程,缓解全市行路难状况,现已开工建设的红响公路、俄发公路发耳段、大响公路、羊柏等公路,计划2008年前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改善全市交通拥挤现状,拉动沿线乐民、响水、大山、羊场、松河、鸡场坪、发耳等乡(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拉动其他行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市西电东送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六盘水历史以来的投资热,也是继“三线”建设时期以来又一个黄金开发时期,将加快煤炭就地转化增值,煤炭就地换为电,按市场电煤价,可使煤增值3倍。进一步缓解全市用电紧张,促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幅度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加银行存贷款总量、推进工业化进程、项目所在地人口增加,拉动房地产提速等等,这些为六盘水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