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农业局
〔内容摘要〕 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是摆在全市上下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关 键 词〕 三农 投入 调查
一、“十五”期以来市县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基本情况
“十五”期间,市县财政均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据调查统计,全市共投入财政支农资金22327万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12750万元,县级财政投入9577万元。县级投入中,六枝特区885万元,盘县6060万元,水城县1452万元,钟山区1180万元。
从年度看,投入情况总体呈增长趋势。2005年,全市投入支农资金5920万元,比2001年的3056万元增长93.7%。其中:市级投入3530万元,比2001年的1800万元增长96.1%;县级投入2390万元,比2001年的1256万元增长90.3%(县区增长幅度分别为:六枝特区116.7%,盘县100%,水城县——3.2%,钟山区133.3%)。
从县、区投入增长的绝对数来看(2005年与2001年相比),增加的差异较大。六枝特区增加140万元,盘县增加800万元,水城县减少6万元,钟山区增加200万元。
整个“十五”期,县、区间投入差异较为明显。投入最大的是盘县,达到6060万元。第二是水城县,1452万元。第三是钟山区,1180万元。最少的是六枝,仅为885万元。
“十五”期间,全市支农资金投入农业(种植业)的资金为3084.3万元,占13.8%。其中:市级1561.5万元,占12.2%;县级1522.8万元,占15.9%。
二、“三农”工作取得的成效
“十五”期间以来,由于各级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到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8.71亿元,比2003年的15.46亿元增长2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63元,比2000年的1313元增长了41.8%,平均年增长8.4%。全市粮食产量达到77.86万吨,比2000年的70.63万吨增长了10.2%,平均年增长2.05%。农民人均占有粮食达到327.21公斤,比2000年的315.31公斤增长3.8%。
二是农业科技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农业部门以粮食增产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为载体,积极组装配套先进农业适用栽培技术,大力推进良种及农业适用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科技普及率和粮食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市粮食平均亩产达到276.9公斤,比2000年的249.2公斤增长11.1%。到2006年,全市推广杂交玉米89.6万亩普及达到80.5%;杂交水稻26.85万亩,普及率达到79.7%;推广脱毒马铃薯61.29万亩,普及率达到65.8%;杂交油菜7.8万亩,普及率达到62.1%。推广水稻旱育稀植20.57万亩,玉米育苗移栽(含绿肥聚垅单株直播)40.51万亩,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达到117.38万亩,旱地宽厢宽带4.3万亩。已完成平衡施肥112万亩,病虫害综合防治131.8万亩次。推广油菜育苗移栽6.358万亩,其中稻茬油菜免耕栽培2.07万亩;马铃薯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盖栽培0.61万亩。同时,进一步加大秸秆还田、沼液综合利用、水稻抛秧等技术的试验示范力度,均取得了良好的试验示范效果。
三是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我市按照“品种调优、产业调特、规模调大”的原则,重点抓好“八个扩大”取得了明显效果。粮食作物比重由2002年的79.27%下降到74.54%,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比重由20.73%提高到25.46%。粮食作物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率有所提高。优质稻达到17.38万亩,普及率由2000年的15.70%提高到51.6%;优质及特用玉米51.26万亩,普及率达到48.4%;优质杂交油菜6.3万亩,普及率达到51.6%;优质专用马铃薯16.16万亩,普及率达到19.9%。经济作物及特色作物发展迅速。马铃薯发展到93.03万亩,蔬菜发展到19.90万亩,油菜发展到12.566万亩,白芸豆发展到8.22万亩、生姜5.87万亩、折耳根0.634万亩,杜仲、板兰根、半夏、喜树等中药材的种植面积发展到10.71万亩,茶叶面积达3.61万亩,花卉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4.2万亩(其中优质水果1万余亩)。其它特色经济作物不断发展,芭蕉芋11.08万亩,荞麦5.13万亩,大蒜0.77万亩,比200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四是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市以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中介组织、兴办高标准示范基地为突破口,积极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帮扶力度加大,重点帮扶了13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这些企业的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强,企业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有所提高。围绕企业需求,有计划的建设了一批苦荞、生姜、马铃薯、优质稻等原材料生产基地,为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带动农民增收起了积极的作用。先后完善和建立了英武西瓜协会等14个中介组织,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纽带作用日益凸现。玉米种子、马铃薯、茶叶、生姜、苦荞等产业化经营初具雏形,品牌知名度逐渐提高,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信友”牌核桃乳,“毛大”牌姜茶、荞饭,“春意”牌芸豆,“水城春”、“夜郎雪剑”、“乌蒙剑”茶叶,“滴水滩”优质富硒米,雾峰 “苦荞糊”等产品,先后获多种奖项,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
五是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坡改梯”工程、农业综合开发、沃土工程、沼气生态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市建设坡改梯基本农田22.0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19.08万余亩;建设沼气池35300口,配套改圈11987间,改厕15840个,改厨9050个。解决了40.986万人和18.13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新建和维修引水渠305.95公里,防洪堤30.58公里。新建205万立方米水库1座,埋设输水管网83.42千米。完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38万亩。
三、增加“三农”投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机制还不完善
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投入机制,投入缺乏持续性。支农资金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增长比例。2005年与2004年相比,财政增长42.7%,而支农资金增长仅为3.8%。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乡镇投入 “三农”工作的资金非常少,除省级有限的投入外,主要靠市、县财政的支农资金投入,导致投入“三农”的资金严重不足。
(二)投入结构不合理
“十五”期间投入的22327万元支农资金中,用于种植业的仅为3084.3万元,只占13.8%。按全市509万亩耕地计,平均每年亩投入只有1.2元。农业人口人均年占有2.57元。这对于农业人口占80%左右的地区来说,投入显得极不相称,很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投入形式比较单一
我市各级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紧张,资金投入少,以及作为投入主体的农民,由于增收缓慢且贫困面广,投入的增加也受到了较大程度的限制。除政府有限的支农资金外及其它项目资金外,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仅靠财政“单打一”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改观。
(四)县(区)投入不平衡
由于地方财力差异,各县(区)支农资金的投入很不平衡。盘县投入较大,达到6060万元,平均每乡镇每年占有县级支农资金32.75万元。而水城县五年间仅投入1452万元,平均每乡镇每年占有8.8万元。六枝特区和钟山区乡镇占有支农资金分别为8.8万元和26.2万元。
四、增加“三农”投入的思考与对策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
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市县财政要按照《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严格按照高于财政增长比例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对乡镇级财政,市县党委政府可采取纳入目标考核、加大审计力度等有力措施,督促乡镇级财政按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确保乡镇投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二)大力拓宽投资渠道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省级在粮食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水田水利、沃土工程等方面的投入。相关部门要做好农业项目库建设,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努力争取项目实施。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农村信贷、社会闲散资金等支持“三农”工作。三是通过加大宣传动员力度、兴办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的示范样板等措施,增强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意识,引导他们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改变财政“单打一”的投资状况,拓展投资渠道,增加农业投入。
(三)合理资金投入结构
按照新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合理配置资金。在投向上,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水利设施、农村能源建设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良种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中低产田土改造等)、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在种植业生产中,应进一步加大良种补贴、粮食生产项目、主要增粮技术推广、农机具购置等的投入。
(四)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
切实完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专项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合理,充分发挥好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农业资金建设项目,要逐步推行招投标制度,提高资金利用效果。逐步规范专项资金项目立项程序和资金分配原则,对项目设立、项目指标下达、项目申报、专家论证、资金分配、项目审批及检查验收等进一步规范,切实做到公开、公证和公平。各农业相关部门要从“整合资源”出发,加强资金整合,将有限的资金捆绑使用。对于共同实施的项目,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协作,共同实施好,确保项目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