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全云
〔内容摘要〕 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煤电一体化发展对于形成稳定的能源供给机制、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能源 煤电一体化 分析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4年,世界能源消耗构成为:煤炭27.2%、石油36.8%、天然气23.7%、水电6.2%、核电6.1%;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为:石油22.7%、煤炭67.7%、天然气包括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9.6%。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美国一次能源消耗构成为:煤24%、石油40%、天然气25%、水电1%、核电8%。显然,我国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是占主要地位的。
我国能源存在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赋存特点。由于我国能源资源的禀赋性,赋予了煤炭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我国能源发展现状
(一)煤炭
我国煤炭资源储量为6872亿吨,探明储量约为1886亿吨,探明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十五”以来,煤炭行业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和促进煤炭工业发展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走出了“九五”中后期煤炭总量过剩、全行业严重亏损的困境,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保障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煤炭的需 求。 2004年,全国煤炭产量19.56亿吨,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3.08,实现利润、煤矿职工人均年收入等均创历史最好水平。但煤炭行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近几年超常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是煤矿建设趋热,潜在着产能过剩的矛盾。在近几年来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煤价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各方面投资办矿的积极性空前提高。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煤矿基建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90.2%、60.8%和77%,产能迅速增长。
二是煤矿规模结构不合理,集中度低。2004年,全国31家产量千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市场占有率不足40%,小煤矿占全国煤矿总数的88.3%,平均单井规模仅4.2万吨,3万吨以下的多达1.6万处。
三是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资源回采率低。目前资源开采秩序混乱,大量资源被破坏和浪费。全国煤矿平均回采率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煤矿回采率仅10--15%。
四是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发生,生命财产损失严重。2004年全国煤矿事故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3.08,居世界产煤国之首。
五是矿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矿坏。煤炭开采破坏了地表、地下水系,影响区域地形、地貌和植被生长,目前因煤炭开采造成的土地塌陷面积已达40万公倾,每年仍以200--300公倾的速度增加。煤矸石堆放成灾,环境压力越来越大。
(二)石油
经初步评价,我国石油最终可采资源量为150亿吨。其中,陆上可采资源量为131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87%;近海海域石油可采资源量19亿吨,占全国总资源量的13%。截止2003年底,全国已累计探明可采储量65亿吨,可采资源探明率为43%,也就是说,全国尚有57%的可采资源量有待发现。从总体上看,石油勘探尚处于中等成熟阶段,资源上还有较大潜力;但回收率才27%左右,资源浪费大。
2005年,我国原油产量1.81亿吨,比上年增长2.8%;原油进口量1.27亿吨,比上年增长3.3%。净进口石油1.36亿吨,占石油全部消费量的42.9%。进口依存度越来越高。
(三)天然气
经初步评价,我国天然气最终探明可采储量14万亿立方米左右。截至2003年底,我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3.86万亿立方米,探明可采储量2.47万亿立方米,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为17.6%。2003年天然气产量为341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9%。勘探程度及低,尚处于早期阶段,且资源总量少。
就六盘水市来说,能源现状更令人担忧,能源资源就只有煤及其伴生资源煤层气。煤炭资源探明储量为180.1亿吨、保有储量为160.1亿吨、可开采储量101.8亿吨、工业储量90亿吨,煤层气可采储量为1.2万亿立方米左右。经“三线建设”立市以来,已累计开采煤炭3亿多吨,动用储量20多亿吨,虽然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煤炭行业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国有大矿回采率仅30%左右,小矿回采率10%左右,煤层气基本放空排入大气,因煤炭开采造成地表塌陷70多平方公里、20多万人缺水、房屋受损350多万平方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多亿元。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重、生态环境恶化。
总的来说,我国煤炭资源相对丰富,能保证经济发展的需求;天然气资源总量少,且勘探程度低,难以承担发展重任;石油资源短缺,自给率越来越低。面对我国资源特点和能源发展现状,形势不容乐观,如何保证我国能源安全,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战略问题。
2004年,我国燃煤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81.2%,由于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等开发刚刚起步,在短期内难以形成主导能源,决定了要实现我国能源安全,必须首先保证燃煤发电的安全。因此,煤电一体化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
二、对煤电一体化发展是能源发展核心的认识
按照目前探明储量和开采利用速度计算,世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三大一次能源的开采使用寿命分别为200年、40年、60年,而我国分别为200年、15年、40年,六盘水市的煤炭资源可供开采60年。显然,无论国际国内,能源安全的战略资源无疑是煤炭。特别是我国,在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等开发滞后的条件下,要保障能源安全,煤电一体化发展尤其举足轻重。
(一)保障能源安全,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煤炭市场体系,煤炭资源完全由市场配置,供求、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然而,电煤价格仍然执行政府指导价,其价格远远低于市场价,离开了政府干预,就没有煤炭企业自愿向发电企业供应电煤,导致电煤不能稳定供给,给我国电力安全带了来极大的隐患,经济社会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就六盘水市而言,电煤到厂价为165元/吨,而同样的煤,供给省内其他企业或省外燃煤发电厂,出厂价就在250元/吨左右。煤炭企业向省内电厂供煤,每吨让利给发电企业的利润为80元左右。六盘水市现有火电装机2300MW,年需电煤600万吨左右,仅此,煤炭企业让利给市内火电企业的利润每年在4.8亿元左右。此外,六盘水市境内煤炭企业每年还需向市境外的省内发电企业调应电煤200万吨左右,让利给市境外的省内发电企业的利润每年在1.6亿元左右,合计六盘水市境内的煤炭企业每年让利于省内发电企业的利润在6亿元左右,这是任何煤炭生产经营企业都难予接受的事实。由此,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致煤炭企业对电煤的态度是能躲则躲、能拖则拖。
由于以上原因,电煤供应始终处于不正常状况,电煤经常告急,政府为协调电煤花了很大的精力,效果始终不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政府干预来保障电煤供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采取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能源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能源问题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安全、清洁、可靠的能源保证,就必须要形成有效的能源供给机制。火电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二次能源消费构成中占有很大比生重,火电安全与否是事关我国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燃煤发电量占总发电量80%以上的电力结构中,没有燃煤发电的安全,就没有能源安全,也就没有经济社会安全。因此,必须积极推进煤电联动机制的形成,确保电煤畅通供给。
实践证明,实现电煤稳定供给,最有效的措施就是煤电联营。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煤电联营。 一是新建的燃煤电厂必须按煤电一体化组建项目法人,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发挥各自优势,按一定的比例持股对煤、电项目共同开发;二是对适合建坑口燃煤电厂的煤炭资源,一律不得批准单独开发煤炭资源项目,必须按煤电一体化组建项目法人实施;三是对于那些布局合理的已建、在建坑口燃煤电厂,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煤炭企业和发电企业互相参股,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煤电联合体。只有如此,才能形成电煤稳定供给的长效机制。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众所周知,在一定的价格范围内,利润空间是一定的,电煤价格上调,必然带来发电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发电企业难以接受。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发电企业不愿高价购进电煤,总想希望政府行政干预购进指导价电煤。煤炭企业也是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出发的,没有谁原意低于市场价向发电企业供煤,自然导致电煤“机械性”供不应求。无论任何企业,都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这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是无可厚非的。通过政府行政干预,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当然,电力是事关国计民生、经济安全的重要能源,上网电价不能随意调整,否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上网电价必须由政府调控,这是不容质疑的。同样,煤炭是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材料,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经济、安全、可靠的能源保证,也不能随便损害煤炭企业的利益,二者的利益都要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因此,要积极寻求煤、电利益的合理形成机制。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就是市场配置资源、调节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政府宏观调控,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从问题的源头入手。电煤稳定供给问题,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必须从体制方面寻找切入点。
因此,无论从市场经济角度来分析,还是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因来分析,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三)资源的禀赋性,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我国能源存在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我国能源工业发展的重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核心是煤炭。而燃煤发电是二次清洁能源,2004我国燃煤发电已经占总发电量的81.2%,随着许多新建装机的建成投产,所占比重还将继续加大,无疑煤电是我国能源保障的核心。
同时,将煤就地燃烧发电转化为二次能源,不但能缓解越来越大的火运、汽运等压力,又能大大降低煤炭经营运输成本、避免二次污染,是经济、清洁、安全系数高的能源供给方式。
因此 ,无论从资源禀赋性,还是从经济、清洁、安全、可靠方面分析,煤电一体发展是能源发展的核心。
(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煤炭资源必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坚持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的原则,使资源的利用达到最大效率。一要节能,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二是要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对煤炭资源综合开发、深度加工、高效利用,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煤炭的利用过程中,只有实行煤炭资源分类使用和优化配置,才能让黄金般的资源产生黄金般的效益,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炼焦煤(包括气煤、肥煤、焦煤、瘦煤)优先用于焦化工业,优质煤和清洁煤炭资源必须优先用作发电、民用和工业炉窑的燃烧,褐煤和煤化程度较低的烟煤优先用于煤液化工业,高硫煤等劣质煤用于煤气化工业,无烟块煤优先用于化肥工业,这是合理配置、高利用煤炭资源的最佳途径,也是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但是,在煤炭、发电企业独立生产经营的体制中,这是很难实现的,或者说,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煤炭必须是优质优价,优质煤用于发电,发电企业难予接收;另一方面,煤炭企业为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又不愿低于市场价格供应电煤。因此,只有走煤电联营之路,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煤电联合体,才能实现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煤电一体化发展无疑是能源发展的核心。
另外,在煤炭的深加工过程中,洗选是基本环节,而洗混煤作为发电燃料又是最佳用途。同时,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发热量在1200千卡/千克以上的煤矸石,其最佳用途只能是发电。对于这部分资源,在目前煤、电分离经营的体制下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有的甚致被白白浪费掉,这与综合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悖的。要充分利用这部分资源,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
三、发展条件及对策建议
(一)发展条件
据初步预测,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24.5亿吨左右,比2005年增加3.2亿吨;而全国煤矿产能将达27亿吨左右,其中现有国有煤矿保留能力12.8亿吨,乡镇小矿维持目前8亿吨左右的能力,在建煤矿“十一五”期间新增能力6亿多吨。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压力较大。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煤炭价格开始下滑,至2006年6月,煤炭价格每吨已平均降价50--100元,随着供求关系的逐步改善并日趋供大于求,煤炭价格将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范围,煤炭“暴利”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电力方面,到2010年电量需求预计36000亿千瓦时,年平均新增电量2260亿千瓦时,相应发电装机规模需增加到7.8亿千瓦,“十一五”需新增发电装机2. 8亿千瓦。2007年以后,全国电力装机不足的局面将得到根本扭转,除少数地区高峰时段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可实现电力供需平衡,并略有盈余,“电老虎”时代也必将寿终正寝。
随着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发电量竞争上网是必然结果,水电由于发电成本低廉,在竞争中必然占据绝对优势。燃煤发电要取得立足之地,必须实现煤电一体化经营,大大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由于这些原因,给煤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可以说,在目前的煤、电形势下,采取有力措施推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应是最佳时机。
(二)对策建议
现阶段禁止独立的燃煤发电项目和动力煤炭资源开发项目动工建设,对适合建坑口燃煤电厂的煤炭资源,必须组建煤电一体化项目法人投资开发;整合现有煤、电企业,促进煤电一体化发展,对保障能源安全,是有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施各种有效措施。
合理规划、统一实施,整合现有煤、电企业。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已建、在建坑口燃煤电厂,必须与规划配套建设的已建、在建电煤项目联营,重新调整股比结构,组建新的煤电一体化项目法人;严禁批准独立的燃煤发电项目和电煤项目建设,新建的燃煤发电项目和电煤项目必须组建煤电一体化项目法人实施。这是实现煤电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措施。
对于符合实施煤电一体化条件的发电、煤炭开采企业,凡是不按规定实施煤电一体化联营的,一律征收煤电一体化调节基金。采取有保有压、择优扶持对策,对于进行煤电一体整合的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优汇。以止推进煤电一体化实施步伐。
四、结论
能源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能源问题是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我国能源存在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赋存特点,决定了煤炭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而燃煤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80%以上,因此,要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必须发展煤电一体化。目前的煤、电发展形势为煤电一体化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的实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这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途径。
“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基本内容。多元发展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途径,立足国内是实现这一战略的核心,因此,煤电一体化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国家发改委网站能源局有关信息资料.
[2]金碚.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发展.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4期.
[3]人民日报 .200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