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06年第2期 » 基层采撷
水城县农产品生产及销售市场建设分析

阅读次数: 字体:【

熊 峰 唐信林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水城县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现状和问题,结合水城县的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提出了把水城县建成全市最大的农产品物流市场和生产基地的对策。

〔关 键 词〕 农产品   市场    调查

〔作者介绍〕 熊 峰 水城县政府办 

一、水城县农产品生产及销售市场建设情况简介

(一)水城县概况

水城县最高海拔2861米,最低海拔635米,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2.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100-1300毫米。总耕地面积60万亩,非耕地面积110万亩,林地面积90万亩,森林覆盖率19.5%。水城矿产资源丰富,探明的矿产有26种,主要以煤炭、铅锌等矿产品为主。粮食作物以玉米、马铃薯、小麦、水稻、大豆等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生姜、蔬菜、茶叶、白芸豆、中药材等为主。

(二)农产品生产、农业区域规划概况

1、农产品生产概况: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播面117.12万亩,其中:夏收粮食作物播面58.1万亩(小麦16万亩、马铃薯38.6万亩、夏杂粮3.6万亩);大秋粮食作物播面59.02万亩(玉米38.16万亩、水稻7.01万亩、大豆6.05万亩、秋杂粮7.8万亩),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242980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突破27万亩,其中:烤烟种植4.9515万亩,预计收购烟叶9.5万担以上;生姜种植5万亩;春夏蔬菜种植5.18万亩;全县现有经果林4.97万亩;白芸豆种植2.1万亩;红香葱种植1.2万亩;中药材1.379万亩(其中:黄栀子9614亩,金银花200亩,喜树2376亩,半夏、柴胡、党参等1600亩);茶叶面积3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种植1.5万亩;竹荪种植500亩。

2、农业区域规划概况:面对水城县小农业、大农村的实际,根据水城立体气候明显,地势切割强烈的特点,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大胆决策,组织搞好农业区域规划,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建立起具有水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004年,蟠龙法那、百车河片区引灌工程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2005年发耳片区万亩灌溉工程前期规划、水黄线法那片区经济产业带规划工作稳步推进,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形成了以蟠龙乡沙坡村的桃园、猴场乡的猕猴桃、米萝乡的科技杨梅为主的2750亩经果基地和百车河片区1300亩蔬菜基地;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已形成了杨梅乡1.5万亩富硒茶基地和发耳、鸡场等乡近万亩蔬菜基地。以百车河为中心的水黄公路沿线经济产业带和以发耳为中心的两水线经济产业带为主的绿色经济走廊雏形初定,两个产业带优质高效的粮食、蔬菜、经果林等农产品基地已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为全县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抓住市中心城区不断扩大、扩容的契机,在城郊的滥坝、蟠龙、阿戛、双戛、纸厂、发箐等乡镇重点建成一批满足城区需要的蔬菜基地;沿北盘江、三岔河流域的低热河谷地带,重点布局反季节蔬菜和优质果品,逐步形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形成不同特色的河谷农业产业带;在生产条件较好的乡镇,建立优质玉米基地和脱毒马铃署基地,突出特色粮食品种,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在25度以上的坡耕地,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黄桅子、金银花等中药材种植。

(三)水城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情况

水城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坐落于交通便利的水城县县城双水新区,贵昆铁路、株六复线、内昆铁路、水柏铁路和水黄高等级公路、大烟线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农产品市场于2001年10月经县、市、省三级发改部门批准动工。2003年8月,经省发改委、农业厅、贸易合作厅定位为全省重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2005年4月国家发改委又批准为国债资金支持重点项目。现除主楼未建外,市场主体部分已于今年4月竣工,并于7月18日投入使用。

农产品市场总占地面积37亩,现完成的建筑面积24800平方米,钢架大棚2200平方米,共有门面560个,摊位120个,总投资2000余万元。现有经营户500余户,主营蔬菜、水果,日营业额超过50万元,到2006年年营业额可望超过2亿元,达到全国重点农产品市场标准。

农产品市场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了双水的经济发展。其中,新增入住人口近1500人,新增中小学生300余名,每天进出市场车辆200余辆,新增服务业近100家,解决就业人口达400人,有效带动了餐饮、住宿、劳动就业等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对缓解市中心城区交通压力和减轻城市污染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对水城县农产品生产及销售市场建设的经济分析

(一)农产品生产格局的经济分析:分布不均衡,发展不平衡

水城的气候温暖湿润,多类型的土地资源与光雨热同季的良好气候,使得水城适宜种植多种农产品。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县仍然存在农产品分布不均衡、农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1、自然条件影响:水城县处于云南高原向黔中山原过度的缓坡地带,地貌类型复杂,不仅有石灰岩峰从山地、丘陵洼地和砂页岩侵蚀山地,而且还有玄武岩方山台地、锥状山地和断裂谷地,造成水城山高、坡陡、谷深,岩石裸露,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受到干旱的影响;

2、基础薄弱:农业基础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水利基础设施和农田基本建设还不完善;

3、科技推广难度大:农民受知识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识落后的禁锢,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了解、运用不够;良种、良法推广受经济条件的约束、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较为突出;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种类少、产量低、推广面窄。

(二)农产品品种的经济分析: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县农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市场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四点:

1、农产品种植结构单一:大多数乡镇农产品种植仍以原始耕作、种植、管理方式为主,农民受小农思想影响较为严重,对粮食作物种植与经济作物种植并举以及原始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满足于自给自足。粮食作物种植上优质品种比例偏小,经济作物中高效经济作物比例偏小。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全县引进了一批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实用技术、优良品种,但是受到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新科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渠道不够畅通,推广进度缓慢,致使受益面狭窄。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除茶叶、生姜等少数农产品,大多数农产品未形成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对市场动态需求把握不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过低,多数农产品几乎未进入加工环节直接流向市场,产品高出资金低进。

4、职能部门服务意识不强:相关职能部门对农产品尤其是部分初具规模的企业、特优农产品宣传力度、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网站没有完全发挥信息交流的作用,部分基层领导对政府服务职能的理解有所缺失,认为发展是企业自己的事,有悖于县委、县政府“引得来、留得住、干得了”的招商引资政策,企业名声打不响,规模上不去,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直接影响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

(三)农产品市场建设的经济分析:市场建设受经济发展的制约,规范化不够

水城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22.94万人,占总人口的30.65%,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大;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薄弱,发展相对滞后;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入总量小,加上政府进入偿债高峰期,财政资金平衡难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融资渠道单一,到位资金相对集中于“西电东送”及配套项目建设。受全县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整个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仍不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未完全发挥;市场规范化经营、管理手段科技含量低;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仍有缺口;本地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数量少、质量不高,市场对本地农业、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辐射带动作用效果不够明显。乡镇及农村基层组织由于受政府考核体制的影响,投身建设农产品基层网点和将农民引向市场的积极性差,导致本地销售的本地农产品品种不到15%。

三、水城县农产品及销售市场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思想认识必须提高,将“三农”问题列入全县工作的重点

面对“三农”工作中的诸多困难,全县干部职工在思想认识上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要从根本上认识农民富裕了是整个县域经济腾飞的基础,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县“三农”工作的开展,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因人制宜的工作策略,借助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明确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做到“四个加强”:

1、加强考核: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基础上,加强各乡镇“三农”工作的考核力度,成立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督察部门为成员的“三农”督察考核组,建立健全乡镇“三农”工作考核制度,加强督察、巡查力度,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

2、加强学习:分期、分批组织干部职工对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行学习,鼓励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学习实用的新科技、新技术,加强管理技能培训。利用学习积累经验,拓宽思路,找准方法,谋求发展。

3、加强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采取财政资金扶持、信贷资金扶持、引资办企业等措施,落实好贷款贴息政策及国家和省规定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农田基本设施,农村基本建设的步伐;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托重点农业乡镇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增加农民惠及面,抓好百车河片区、发耳片区绿色经济走廊规划、建设,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加强培训:借助“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验收的良好局面,通过农函大、农广校、初中“3+1”等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使得技术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大力实施包括“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培训等在内的“农村能人工程”。

(二)组建以水城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龙头的二类市场

依托县城中心城区的开发和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城县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的市场功能作用,硬化市场软硬件设施,加快市场二期扩建工程进度。增强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市场的集散地功能,强化市场的“龙头”地位。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发展思路,优先在两条绿色经济产业带的中心区域发耳、蟠龙法那及金盆三地组建二类农产品市场,把三地农产品市场建设成县城中心市场的配套市场:

1、搭建中心市场与二类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保障市场与市场之间信息适时、互动交流,统筹三地市场的物流信息与物流分配,完成客户需求与农产品种植的信息交流,农户与客户的资金交流过程,把握客户市场动态需求,最大限度降低市场风险。

2、组建一支专业化、制度化、正规化的市场管理队伍加强市场管理,引进高科技管理工具和先进管理方式,为农户准确找到市场,为客户按时、按需找到产品提供优质高效的“牵线搭桥”服务。

3、树立“窗口”意识,搭建本地农产品与外界市场、外地农产品与本地市场交流的平台,加强信息检验检测系统建设;树立“品牌”意识,抓住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全国重点抽查农产品市场的定位,打造成西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市场。

2004年6月,经贵州省理化测试分析研究中心对水黄公路沿线法那、沙坡、官寨、木城、马场7个村5600亩和发耳片区7900亩蔬菜基地的空气质量,灌蔬水质量,土壤质量,严控环境指标进行评估,各项指标合格,符合5010-2002《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标准要求。2005年4月完成了《水城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为水城县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是发耳农产品市场:随着发耳电厂、发耳煤矿的开工建设,发耳南部中心乡地位日益提升,加之发耳乡交通便利,两水线、水柏铁路穿境而过;财税收入迅速增长,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完善。

发耳是两水线绿色经济产业带的中心地区。2005年完成粮食播面27015亩,早熟蔬菜种植7500亩,产值达1500万元;水果种植3000亩,投产1000亩,产量0.25万吨,产值达250万元。2006年,计划完成无公害蔬菜基地2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地认证。

该市场可定位为带动周边乡镇蔬菜、生姜、辣椒、桃子、甘蔗、茶叶、白芸豆、桃子、柑桔等农产品生产、销售,辐射市区及周边县、乡的果蔬市场。

二是蟠龙法那农产品市场:蟠龙法那位于我县东部蟠龙乡与阿嘎乡交界处,处于水黄高等级公路蟠龙段沿线,是水黄线绿色经济产业带的中心区域,是满足城区居民生活需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2005年,百车河法那片区蔬菜种植2000亩。2006年,计划完成蔬菜种植4000亩。

该市场可定位为带动周边乡镇蔬菜、生姜、辣椒、猕猴桃、杨梅、大蒜、花椒、核桃、桃子等农产品生产、销售,辐射市区及周边县、乡的果蔬市场。

三是金盆农产品市场:金盆位于水城县北部,地处水城、威宁、纳雍三县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周边县乡农产品丰富。目前,金盆已纳入《贵州省六盘水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建成后将是我县北部地区重要的二类农产品市场。

(三)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乡一特”的产业格局

“十五”时期,结合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经验与农业区域布局,首次提出了发展“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农业产业思路,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十一五”时期,是把这一产业思路继续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加快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一是树立全县农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一乡一特”的发展意识,走“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二是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的态度,不盲目搞一刀切,因地制宜发展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农产品种植,建立一批规模小、效能高、示范性强农业科技园(区),并形成高效农业的可行性调研报告,使发展高效农业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三是依据农业区域规划布局,优先在气候、地理、环境等生产条件较好的乡、村建立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科技含量高农产品种植基地,带动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四是组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专业协会,发挥农民经纪人的作用;五是加大科技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总之,就水城全县的农业及农产品生产、销售现状而言,形势不容乐观,但就水城县的区位及交通运输条件而言,发展空间巨大。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