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权
〔内容摘要〕水城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使招商引资工作成为水城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关 键 词〕招商引资 成绩 做法
〔作者简介〕中共水城县委办公室
近几年来,水城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大力营造和改善投资环境,广泛招商引资,实行资金、技术、人才一起引进,使招商引资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加油提速的“助推器”,有力地促进了水城经济社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作为扩大固定投资规模的主渠道来部署。针对水城县经济基础薄弱,自身投入严重不足的实际,水城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上争、外引、内联、强服务”的工作原则,明确了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的投资,更要吸引外商投资、激活民间投资,提出了扩大投资是关键、改善环境是保障的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把招商引资工作和投资环境的改善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的内容,并将任务目标分解到乡(镇)和相关部门,落实到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年终进行考核,严格兑现奖惩,使全县上下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投资主体由内到外、由近及远,投资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变强,资金到位数呈现出持续大幅递增的良好态势。据统计, 2003年到位2.37亿元,2004年到位6.06亿元(其中:资金到位额位列全市第一)。2005年共引进项目68个,协议资金11.4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39亿元,同比增长22%。“十五”期间,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共引进项目146个,实际到位资金超过35亿元,是“九五”期间的13倍。
(二)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切实为企业搞好服务
为了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水城县坚持以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竭诚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突破口,及时帮助外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小环境。
一是加大外宣工作力度,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水城县经济建设取得的成绩、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发展潜力、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吸引客商前来水城投资。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经贸洽谈活动,严格县级干部每年外出招商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多渠道、全方位的招商引资与经济协作,促进了对外交流,既扩大了水城县对外的影响,又为招商引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及时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构建诚信的投资环境。县委、县政府在用足、用活、用好国家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外来投资企业实行“能优则优”、“向上争取”的办法 “特事特办”,尽可能满足投资者的合理要求。并挤出资金对引资者进行奖励,吸引更多的人帮助水城招商引资。
三是建立和完善招商引资服务体系,竭尽全力为外来投资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建立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副县级以上领导分别联系1个规模以上企业,对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二是成立了企业发展协调办,由分管工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向外来投资企业提供选址、征地、基建、办证等全程服务,及时帮助外来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三是成立企业投诉中心和外商投诉中心,主要负责收集企业和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分别提交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调查处理。投诉中心的设立,有效根治了“吃、拿、卡、要”和“三乱”现象,依法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四是建立听证制度和咨询制度。对出台的有关政策措施及执行情况,县委、县政府要向企业界人士进行听证和接受咨询,对管理和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近年来,双牌铝业公司、仙劲锌厂、正鑫锌厂等企业与周边农民因污染问题经常发生纠纷,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县委、县政府一得到信息,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赶赴现场进行调
查、协调、说服,妥善解决工农纠纷,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行。每逢枯水季节,煤电紧张,双牌、国贸等大型企业生产都会因缺水少电而告急,县政府都及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的办法,并组织有关部门深入一线、深入企业调查处理。去年底,双牌铝厂因限电减产,造成巨大亏损,县政府多方协调,配套100万元资金,帮助双牌铝厂解决了用电不足的问题。
四是抓好项目库建设,用大项目、好项目吸引外来投资者,积极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服务导向。县直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建立项目库,县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对具有开发价值的项目进行筛选、编制,建立县级招商项目库,并编印了《投资指南》及《项目指南》,为外地客商到水城县投资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五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协调服务工作。发耳煤电项目是省、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电东送”重点项目之一。水城县高度重视,下决心举全县之力做好该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专门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移民办、国土局等20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协调服务领导小组。下设五个工作组,分别就征地、拆迁、安置等方面工作进行协调解决。到目前为止,共召开群众会和各种协调会200余次,编发简报100余期。由于工作到位,措施有力,许多重大紧急问题得到及时妥善解决,确保发耳煤电项目建设顺利进行。近几年来,全县为大小企业协调工农纠纷100余起,为规模企业协调工农纠纷近30起。
(三)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实现地企双赢
县委、县政府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重点加强对资金、技术、改制方面的扶持,促进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保障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帮助企业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为提高企业可信度、知名度、市场占有率,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荐姜业公司、茗露矿泉水厂、正鑫锌业公司、贵塔釉面砖厂4家企业参加市组织的管理先进企业评选活动。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资本金、流动资金不足是大多数企业的通病,为了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县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情况下,多方协调,及时帮助一部分企业解决了资金不足的燃眉之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帮助协调下,国贸焦化厂、中药材加工厂、姜业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获得省、市下拨的专项扶持资金数百万元。三是加强技术扶持。采取向上争取技改投入,对上新工业、新产品给予贷款贴息等方式,积极支持帮助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企业发展增强后劲与活力。四是强化管理,严格审批制度。为加强引导和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对打砂采石企业、制砖企业、煤炭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及经营行为进行了宏观指导。对15个乡(镇)的打砂采石企业的42个点进行了规划,严格审批制度。对现有的19户制砖企业实行扶优汰劣,调整投资方向。五是不断深化企业改革。几年来,县有关职能部门为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时深入企业进行指导。先后有仙劲锌业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集智锌品厂等5家企业进行了改革;完成了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4家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工作。目前外来投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县地方工业的93%以上,已成为支持水城县经济快速增长的生力军。企业健康发展,业主发财,地方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呈现出地企双赢好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