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09年第2期 » 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返乡回流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

阅读次数: 字体:【

谭明福  刘春雷

按省委政研室《关于认真贯彻省委副书记王富玉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开展返乡回流农民工有关问题调研的紧急通知》要求,我室立即组成调研组,到市有关部门和县(区)、乡(镇)进行调研,深入了解返乡回流农民工的基本情况,全面总结解决返乡回流农民工的主要做法和经验,认真分析返乡回流农民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经济增幅下滑,我国沿海一些出口加工型企业相继停产和倒闭的同时,我市一些企业生产经营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水钢、水矿等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减产,许多中小型厂矿停产放假,大批工人被迫休假或被裁员。据统计,我市矿产品滞销、库存量大,价格大多从高位下滑,企业压缩生产规模,对员工实行放假和裁员,其中,煤矿企业、洗煤厂、焦化厂、砖厂和砂石厂放假人员分别达30%、70%、50%、50%、50%左右,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比较突出。2008年全市拥有农村劳动力130.3万,其中男劳动力68万人,女劳动力62.3万人。据统计:全市外出务工人数39.87万人,其中省外务工31.39万人,占78.7%,省内务工8.48万人,占21.3%。截止2008年12月底,我市返乡农民工共有50084人,其中,六枝特区9792人,盘县17607人,水城县13235人,钟山区返乡9450人;外省返乡农民工37420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75%,其中,六枝特区9063人,占92.56%,盘县16162人,占91.79%,水城12043人,占91%,钟山区152人,占1.61%;返乡人员中18-25岁的占28%,25-35岁的占37%,35-45岁的占24%,其他年龄占11%;返乡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0%,初中文化程度占50%,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5%,其他文化程度占5%;返乡农民工来自长三角占46%、珠三角占27%,其他地区占27%,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电子、玩具、建筑、机械加工等行业。

二、做好返乡回流农民工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当前返乡农民工工作,在省应对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委立即组织学习,认真贯彻会议精神,成立以市委副书记朱玉同志为组长的返乡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把解决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8]130号)的要求进行安排和部署,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从促进农民工就业、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建立农民工统计监测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合力,切实解决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

2、搞好就业服务。以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为旨,积极开展用工调查,启动就业援助工作,开展“逐户家访”、“一对一”帮扶、“就业能力提升”、“民营企业招聘周”、“创业助我行”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农民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开展多渠道培训,增强培训实效性、针对性,提高再就业竞争力。目前,全市培训农民工1738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占70%以上。加大政策宣传和用工信息发布力度,免费发放就业政策汇编和用工等信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优先就近使用农民工。加强与用工企业沟通,多次举办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为1640人的返乡农民工重新找到了就业岗位。

3、营造创业环境。政府搭建创业平台,按照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全方位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返乡农民工创业办税设立 “绿色通道”,按照“两个减负”的要求为农民工创业减轻负担。为返乡农民工创办和领办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创业指导和免费培训服务。在政策、信息、资金、技术等方面帮助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种养殖业,鼓励有技能的返乡农民利用国家的惠农政策,发展规模经营,搞现代农业、精品农业。

4、保护民工权益。加快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扩面步伐,重点推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建筑、地方煤矿、非煤矿山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全市2.2万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6.2万名参加农民工工伤保险,基本实现了农民工病有所医、伤有所治。加大林界、地界、房地产等纠纷的调处力度,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把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送法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等活动。强化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监管,完善农民工案件快立、快审、快结的办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加大了农民工工资清欠力度,协调外地欠薪单位兑现拖欠返乡农民工工资156.7万元,涉及645人,保护了返乡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返乡农民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问题

1、就业压力难以缓解。六盘水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人口130.3万,按现在农业劳动生力水平,农村劳动力人口将过剩40-50万人。同时,六盘水又是典型的能源资源型城市,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就业空间十分有限,不能满足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需要,加之农民工学历偏低,技能相对单一,有的甚至仅靠劳动力为生,就业压力难以缓解。

2、培训资源难以整合。从目前看,对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比较分散,有农业、社保、工会、妇联、共青团、扶贫等部门和单位,存在培训经费分散,培训时间分散,培训要求不一,有的培训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培训效果不明显问题。但由于各部门、各单位资金来源渠道不同,培训要求不同,市级很难整合培训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部署,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说农民工是工人,在就业、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说是农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内又没有建立农民工迫切需要的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等保险,他们的保障问题就陷入了即城镇又管不着、农村管不了两难境地。同时农民工流动性强,没有建立一种可灵活地随人口流动而变动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原缴纳的社会保障金会归为乌有,而且,由于打工地的医疗保险不能转到返乡地,导致返乡后实际没有医疗保险,以致看病就医无法保障。

(二)对策建议

1、建立科学合理的户籍制度 。我国现行的二元户口制度不仅严格控制人口迁移,而且很多其他功能也依附在户籍制度上,如就业、住房、社会保障、教育等,使得农民在实现了职业转移后无法实现社会身份的转换。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让在城市务工、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工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在政治权利、就业求职、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要建立就业迁徙制度,降低流入地的迁徙门槛,创造就业迁徙的环境条件,逐步使实现农民工彻底的城市化。

2、完善农民工服务体系。建立和健全劳动力流动服务体系,加快就业一体化进程,加强不同地区城市职业供求动向监测预警,及时准确公布职业需求排行榜,促进农民工提高求职成功率。为农民工就业搭好桥梁,实行政府搭台、市场推动,促进就业服务组织、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多层次、跨地域的合作,使劳动力流动正规化、有序化。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农民工输出地要加强对外出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文化、技术水平。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利益诉求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险、医疗保险衔接等工作办法,进一步细化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职责,切实发挥好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在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3、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抓住中央扩大内需的机遇,以新上项目开发创业就业岗位,提前介入项目实施单位,将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工作与项目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项目建设与促进就业的互动。建立重点用工企业监控制度,搞好失业预警和失业调控,落实空岗报告制度,实行岗位动态管理,尽力收集符合返乡农民工技能素质的就业岗位,鼓励各类企业招用返乡农民工,帮助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4、鼓励自主创业。将返乡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认真落实国家给予农民工就业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健全鼓励农民工创业的机制,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积极开展代办小额贷款和财政贴息业务,为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免费开办创业培训,提供项目信息、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服务和支持。抓住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大好机遇,培养一批创业带头人,引导返乡农民工立足本土创业,鼓励农民工将在外务工所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家乡创业当中,带动家乡人民共同致富。

编辑:李 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