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 颖 杨 军
〔内容摘要〕 马铃薯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由于栽培技术不断完善和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我市马铃薯生产得到迅速发展,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在产业发展中日益显现的几个问题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益建议。
〔关 键 词〕 马铃薯产业 问题 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农业局
马铃薯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特色和优势农产品。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马铃薯已逐渐成为我市主导农产品之一。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全市马铃薯产业总体呈现较好发展势头:2007年—2009年, 全市马铃薯完成种植面积分别为125.689万亩、151.447万亩、183.114万亩,年增长率分别为35%、20.5%、 20.9%。其中2009年种植脱毒马铃薯140.444万亩,比上年增加38.2万亩,增长率37.4%。根据全市农业部门夏粮预测情况,2009全市马铃薯平均亩产1250公斤,总产228.89万吨。
一、存在问题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日益显现的几个问题更应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否则产业发展将可能出现严重的生理缺陷或错位,对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制约。
首先是产业链条不完善,不健全,种薯繁育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出现缺失现象。做大马铃薯产业,种薯繁育是关键。而我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出现了与发展需要不符的硬伤——种薯繁育体系缺失或严重滞后。全市没有马铃薯专门研究机构,良种选育工作空白,目前完全靠引进外地品种种植。在种薯繁育方面,自90年代中期率先建成的市农科所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随着机构的变革无法再发挥原有职能;20世纪初期建立的盘县农业局县级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多年繁育能力徘徊不产,并未随着产业发展取得大的突破和进展;就连2006年底才随着马铃薯产业发展并经多方努力应运而生的六盘水乌蒙山马铃薯发展有限公司,也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由最初的红红火火变成偃旗息鼓。至此,全市曾有的3家马铃薯脱毒快繁中心仅剩一家,年生产微型薯能力与180余万亩的大面积种植和即将面临的200万亩种植任务相比,供种能力严重不足。可以说直至今日,全市尚无真正意义上的当家品种,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种薯繁育已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
二是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标准化生产是实施农业项目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技术支撑,我市马铃薯产业自提出到目前,全市尚没有一部地方标准,在品种选择、规划布局、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等生产环节没有较为规范的生产技术规程,各级农业技术人员在具体生产指导中水平参差不齐,要求不一,再加上农民群众的素质和接受能力,马铃薯生产受传统方式影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一些在其它地区已较为普及应用的如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适用技术在我市才刚起步或得到加强,这也是造成我市马铃薯产业虽然面积增长较快,但单产水平仍然不高的主要原因。部分项目在实际操作中,仍沿用面面俱到的撒胡椒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并未发挥最佳预期效果。
三是产业发展出现上热下冷、内热外冷。一方面表现在内部,各级各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努力和工作,但仍有部分部门、领导和个人,对产业认识不到位,不统一,持观望、怀疑、敷衍甚至是否定的态度。从小处看,似乎是部门或个人的单独看法,但从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其弊端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表现在外部,与省内、外马铃薯发展地区相比,我市的马铃薯产业发展外宣工作较弱。虽然在2006、2007年借消夏文化节的大舞台,我市举办了两届马铃薯节,但规模偏小,方式较为单一,没有发挥和取得应有的宣传效应。与我们相邻的毕节地区和与马铃薯发展基本走上正规、拥有自身发展模式和特色,并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品牌效应和代表性的甘肃定西相比,我市的马铃薯产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尚处于起步阶段,要补的功课还有很多。
四是品牌意识不强,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延伸缓慢。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是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经市政府同意,我市用“六盘水”地域名注册为马铃薯商品和种薯的证明商标,商标注册申报材料已委托贵州省商标事务所上报到国家商标总局,但两年多过去了,商标注册仍没有实质性进展,我市马铃薯仍没有一张通向外部市场的“身份证”,市场竞争力较弱。并且随着种植面积的逐年增加,市内仅有的两家马铃薯加工企业(水城县兴龙精淀粉有限公司和市食品总厂)年加工能力没有大的变化和提高,加工总量不到全市马铃薯总量的5%。加工能力与产业发展严重不协调,造成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生产与加工环节失衡,大量的鲜薯以菜用和牲畜饲料为主,除少数乡镇和村级协会组织外销外,多以乡村赶场农户自销方式零散出售,利用途径较为单一。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进一步增大,如果相应的加工转化能力依旧,大量的鲜薯得不到有效外销,以单一内销为主,极易造成“物贱伤农”。
五是农业部门与统计部门“数据打架”。特别是在播种面积上,2005年以前,面积相差不大,尚可协调,随着产业发展的加快,播种面积已成为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农业部门数据为151.447万亩,统计数仅为54.12万亩,相差近98万亩;2009年农业数为183.114万亩,差距进一步增大。其结果一方面造成我市一个地区两套数字,数据使用面临两难;一方面造成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法定数字支撑,外界认可度降低;另一方面也使农业部门为产业发展所付出的努力被忽视,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不利于产业发展。
二、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发展意识。结合当前在全市如火如荼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上到下真正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工作来抓,借鉴抓烤烟生产时的工作力度,建立市县乡三级管理机制,把此项工作纳入同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实绩考核范围,实行目标管理,动态考核。市县两级政府结合实际,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组织和协调各涉农部门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二)加强与省内外高校、著名学者、科研单位和业务指导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寻求技术依托和技术支持,注重产学研的有效对接,为实现马铃薯产业优质高效、打开市场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切实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关键问题,特别是在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通过新建市级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扩大县级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建设能力,尽快补上产业链条缺失的功课。在此基础上加大对新品种的选育和培育力度,尽早选育或培育出本市当家品种。同时通过出台相关补贴、优惠政策,促进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内外兼修,提升科技含量,促进我市马铃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加强科技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提高重点项目实施水平,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吸收引进外地的优良品种、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工作,提高种植技术水平,提高产量、提高效益。通过项目的高效实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创新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为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
(四)积极立足特色,打造产业品牌,提高产品竞争力,努力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在全国种植区划中,我市属于西南马铃薯特色发展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发展条件,是全国不可多得的马铃薯优势区域生产带。特别是盘县和水城县部分高海拔山区,由于气候冷凉,隔离条件好,被誉为“马铃薯天然留种基地”,繁育脱毒种薯条件得天独厚。应立足天然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在下步的发展中理清思路,准确定位。从加快产品商标注册步伐开始,为下一步的原产地标识注册工作及扩大品牌认定认证工作做好铺垫和准备,倾力打造具有六盘水优势和特色的马铃薯品牌,加大马铃薯及其制品的宣传推介和市场开拓力度,依靠品牌不断提升我市马铃薯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同时引进高起点、科技含量高的加工企业,改造和完善现有加工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在马铃薯生产主产区建设大型龙头企业,努力提高马铃薯加工比重,通过“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联结,实行订单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最终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五、建议市级政府尽快加强协调,在数据上寻找一个最佳结合点,统一数据口径。充分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和合理的规划抓好产业发展。紧紧抓住新启动的国家对马铃薯原种生产进行每亩补贴100元的契机以及国家将在近年对马铃薯生产进行良种补贴。如何在国家产业政策出台之前,找准我市马铃薯发展与实际较为吻合的数据,对产业今后的健康发展和广大种植农户享受国家优惠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胡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