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选权 张朝美
〔内容摘要〕 2009年上半年,粮食经济运行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要确保下半年粮食经济正常运行。
〔关 键 词〕 粮食经济 运行 分析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粮食局
一、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粮油购销情况
1—6月,全市社会各类粮食经营企业共购入粮食(混合粮)201723吨,较上年同期增加40175吨,增长24.87%,其中国有粮食企业购入7742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0739吨,降低58.11%,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购入99695吨,重点转化用粮企业购入2881吨,其他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购入91405吨;共销售粮食196262吨,较上年同期增加41221吨,增长26.59%,其中国有粮食企业销售5370吨(救灾粮206吨、军供粮72吨,对消费者销售粮食5092吨),较上年同期减少15604吨,降低74.39%,重点非国有粮食经营企业销售97133吨,其他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销售93759吨。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6月累计实现商品销售收入1518.16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142.84万元,主要原因是粮食销售不畅,销售数量较上年同期减少。
2、粮食企业盈亏情况
1—6月国有粮食企业累计发生亏损448.44万元,同比减少亏损114.56万元,减幅20.3%,其中粮食购销企业发生亏损332.46万元,同比减少亏损79.54万元,减幅19.3%,其他经营企业亏损125.98万元,同比减少亏损35.02万元,减亏幅度为21.7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发生亏损的原因:一是受市场不景气的影响,多种经营收入减少65万元;二是全面停止了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政策性粮食业务收入减少;三是由于受粮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经营业企业效益相应下滑。
3、粮油价格情况
以今年6月末粮油价格与2008年同期相比,全市粮油批发价:稻谷(中籼)1.00元/斤,与去年同期0.98元/斤相比,略有上涨;中籼米(标一)1.46元/斤,与去年同期1.42元/斤,涨幅不大;粳稻米1.75元/斤,与去年同期相比1.57元/斤,上涨11.5%;面粉价格维持在1.25—1.30元间,与去年基本持平;菜籽油5.80元/斤,与去年同期7.00元/斤相比,下跌17.1%;油菜籽市场价1.80元/斤(国家保护价为1.85元/斤),与去年同期2.75元/斤相比,下跌34.5.1%。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2009年,省物价、粮食、财政、农发行等部门共同下发了提高中籼稻最低收购价的标准,从2008年的79元/百斤提高到92元/百斤,每百斤提高了13元。由于全国连续五年粮食丰收,今年上半年粮食价格起伏不大,后半期稍有回升,预计总体价格在短期内仍将持续走低,供需形势相对平稳。
二、粮食经济运行取得新成效
(一)粮食宏观调控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1、全面掌握粮油供需平衡情况,为粮食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近年来,据粮油供需平衡调查结果显示,我市粮食生产连续5丰收,粮食产量从2004至2008五年分别为:75.82万吨、77.86万吨、80.03万吨、82.16万吨、84.16万吨;粮食消费总量分别为119.83万吨、123.09万吨、126.39万吨、130.28万吨、133.21万吨;五年的粮食缺口分别为45.94万吨、45.22万吨、46.36万吨、48.12万吨、49.05万吨,粮食供需缺口呈逐年增加趋势,每年需从辖区外购进粮食弥补缺口,我市属典型粮食主销区的现状近期内仍将无法改变,这是我市各级政府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调控决策的宏观依据。
2、粮油市场运行监测日趋完善。一是建立健全粮油预警监测机制。制定了粮食应急预案和应急实施方案,确定了全市粮食供求价格信息直报点,加强了对粮食市场信息的监测。二是进一步规范了粮油流通统计,要求全社会粮油经营者(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及个休工商户)建立粮油经营台帐,及时上报经营信息,便于各级粮食行政部门掌握供需情况。三是加强市场粮油价格监测,实行周报制度,随时掌握市场粮油价格动态。
3、粮油管理进一步规范,粮油安全得以保障。一是春季粮油安全大普查,严格按照“有仓必到,有粮必查,查必彻底,边查边处理”的原则开展工作,基本掌握了我市粮食库存的品种、数量、质量及储粮安全等情况,普查仓库总容量累计182194吨,查储粮累计总数69084吨。二是粮油安全保管更加科学合理。积极探索先进储粮技术,严格执行“一符三专四落实”,开展“一符四无”粮仓活动,保证了我市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三是日常粮食安全保管工作进一步规范,元旦、春节、“五一”及汛期粮食安全工作到位,确保库存粮食安全。四是全市粮食清仓查库工作顺利完成,通过清查,进一步掌握我市粮食库存数量、质量及储存安全情况。经省粮食清仓查库领导小组办公室复查,结论是:我市粮食库存账实相符,帐帐相符,管理较规范。
(二)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粮食产业化取得一定进展
推进粮食产业化,逐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购储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是粮食市场放开后粮食产业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大好机遇和发展方向。我市各级粮食部门对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作了积极探索。
1、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我市自2004年实施以粮食“订单”种植为主的粮食产业化经营试点以来,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预期效果。但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的制约,与粮食主产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订单”种植规模虽逐年增加,但发展速度不快。2004年实施试点订种,2005年订种500亩,2006年订种6700亩,到2008年订种了9945亩。2009年省粮食局下达我市优质粮食订单种植指导性计划30000亩,已将计划分解到各县、特区、区进行落实,并增加了5000亩任务,其中:六枝14000亩、盘县14000亩、水城6000亩、钟山1000亩,各县、区已按分解计划组织实施。六枝:已签订了购销种植协议23000亩,其中:水稻种植17000亩,苦荞麦种植6000亩;盘县:与辖区内7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签订了订单种植协议21000亩,其中:玉米种植14000亩,优质稻谷(红米)种植700亩;钟山区:与钟山区大河镇大地村种植户签订了订单合同,种植中等黄玉米面积为1000亩,预计收粮30万公斤;水城县:将6000亩计划分解到南开、龙场、比德、盘龙、杨梅等乡镇加以落实。
2、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战略。一是六枝特区粮油加工厂创建了自己独有的品牌“滴水滩”牌优质富硒米,该米富含硒元素,深受消费者欢迎。该产品2004年荣获中国(淮安)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优质产品称号、2005年荣获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的“放心米”、中国(长沙)粮油精品展示会优质奖等多项奖。目前主要是受流动资金贷款限制,不能实现规模效益。二是六枝雾峰食品有限公司的苦荞米、苦荞糊、苦荞茶、苦荞粥、苦荞纤维面条等“雾峰”牌系列产品已问市,并销往省外各地,深受欢迎。三是水城县粮油购销有限公司的“凉都黔”牌大米获得“QS”证,具备进入市场销售条件。四是六盘水市食品厂生产的“天使”牌土豆片已远销全国各地,已形成年产4000余吨的生产规模。
3、积极发展和扶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粮食行业。近年来,我市树立“大粮食”理念,打破所有制界限,在扶持国有粮食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扶持非国有粮食企业的发展。六盘水市金桥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永恒粮贸有限公司、六枝雾峰食品有限公司、六枝岩脚绿色食品厂等非国有粮食企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三)以粮食市场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
一是六盘水市粮油储备中心建设项目,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具备了开工条件。该项目建成后具备集粮油储备、中转、批发、加工、粮油质量检验及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粮食流通中心,形成年中转粮食50万吨、粮食储备能力5万吨、植物油储备1万吨、加工3万吨、市场吞吐量80万吨的粮油流通综合能力,工程预计总投资1.98亿元。二是市粮油总公司为盘活和充分利用土地存量资产,与中力房地产开发公司联合开发,建设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已全面动工,现正在建设当中。三是盘县利用红果中心区已征土地,引资建设集仓容、门面、商场、办公楼为一体的粮油经营综合楼,占地9358平方米,建筑面积7238平方米,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四是钟山区粮油配送中心项目,占地8440平方米,建成后具备粮食收储、购销和粮油配送能力,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已于2008年开工,现正在建设中。
(四)粮食流通监管工作逐步理顺,粮食行政执法职能逐步加强
一是粮食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基本落实。截止6月底,市、县、区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得到同级编制管理部门批准,采取在局内设业务科(股)加挂监督检查股牌子的方式设置了监督检查机构,明确落实监督检查职能,粮食部门对全社会粮食的监督更加规范和合法化。但由于受同级行政人员编制的限制,除盘县外,市及三个县、区粮食局是由相应科、股室行政人员代为执法。二是粮食市场监管逐步加强,粮食行政许可规范有序。各级粮食部门高度重视粮食收购许可证的颁发和年检工作,从源头上把好粮食经营者准入关。截止2009年6月30日,全市共核发《粮食收购许可证》65本,其中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办证31份,个体工商户办证34份。三是行政执法队伍素质逐步提高。目前,全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共77人取得粮食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资格(证),执法能力和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对促进依法管粮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上半年,在已完成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政府对涉及职工利益的有关政策进行了明确,市面粉厂、市饲料公司两户企业的改革工作终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两户企业已经制定并报批了改革改制方案、资产处置方案及职工安置方案,现正在按方案要求组织实施。下一步将结合六盘水实际,加快推进其它国有粮食经营性企业的改制步伐,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做大做强粮食企业,以推动我市粮食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依然薄弱,主要体现在粮油储备不足。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各地区都要明确和落实粮食发展目标,强化扶持政策,落实储备任务,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六盘水属全省粮食主销区之一,粮食自给不足,供需缺口大,政府调控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县两级储备粮规模没有储到位,省原下达六盘水的市级储备粮计划尚有1.64万吨没有储足。二是没有建立适当规模的商品粮油储备,粮油应急供应能力弱。三是市级食用植物油储量较少,无省的代储油,县级也没有建立食用植物油储备。
2、粮食市场建设体系及仓容设施较为滞后。我市粮食市场建设虽然在加快推进,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市、县两级的几个市场建设项目,有的才开工建设,有的还在作前期准备。目前,我市中心城区粮食批发仅以位于人民中路(市粮食转运站一带)为主,那是上世纪70年代就建立的粮食市场,规模小、层次低、功能弱、管理极不规范,难以更好地发挥配置粮食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四个县区也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粮油批发市场。
3、粮食流通监督管理还需加强。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6〕16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加强和充实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开展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流通统计以及加强粮食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在2007年12月31日前,核定并落实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或主管部门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统计调查的职责、机构和人员,并将其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是六盘水市、县两级粮食部门(除盘县外)仅在内设科室增挂监督检查牌子,受编制限制,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编制和经费一直未全面落实到位。
4、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一是“老帐”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企业仍背着沉重的包袱,向银行申请贷款困难。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虽已完成,但尚没有组建有一定竞争力的粮油集团,各企业的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企业竞争力不强。
5、开展农村科学储粮难度大。一是无相应配套资金。二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三是销区农村储粮点多、量少,开展工作难度大。
6、粮食产业化发展严重滞后,客观上发展基础较差,主观上存在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
三、确保下半年粮食经济正常运行的总体要求
1、强化全市粮食宏观调控安全意识。一是建立和逐步完善粮食储备体系,为粮食正常供应提供后勤保障。争取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充实市、县两级粮油储备,尽快按照新增储备规模抓落实,确保在急需时有粮调、调得动、用得上。二是加强对库存粮食的管理,确保库存粮食安全。三是加强粮食市场价格监测,掌握粮食价格及供需动态,建立健全粮食应急预警机制。四是积极抓好粮食收购、销售及政策性粮食的供应工作,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一方面既要抓好本地粮食常年收购,确保本地粮源不流失,力争多收粮食;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产粮区的产销衔接,加强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协作关系,力争有稳定粮源供给。
2、强化市场配置粮食资源意识,为粮食流通发展提供有效载体。积极争取政府对粮食市场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同时鼓励民间投资等形式,加快我市粮食市场建设步伐。一是切实抓好市中心城区以六盘水市粮油储备中心项目为重点的大型粮油现代物流设施建设。二是继续做好德坞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及市面粉厂片区搬迁等工作。三是抓好粮油购销、应急供应网点建设,逐步构建城乡“放心粮油”经营网络,为粮食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提供粮食交易阵地。四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对粮食市场交易系统、检验检测系统、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和物流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通过六盘水市粮油储备中心、粮油质量检测中心、钟山区粮油配送中心、盘县红果粮油批发市场等一系列项目建设,逐步形成以市中心城区粮油市场为骨干,六枝、盘县为支点的粮食市场体系。
3、强化监管职能,为粮食行政执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粮。市、县两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一步要积极争取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落实行政执法人员和经费,为依法管粮提供组织和物力保障,确保粮食行政执法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加大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力度,主动联合工商、物价等部门开展全市范围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维护正常粮食流通秩序。三是加大对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或外派学习等方式培训行政执法人员,提高执法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全面履行好对全社会粮食流通和粮食市场监管的职能。
4、强化“订单”种植,为粮食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二是扶持粮食龙头企业,发展粮食精深加工,树立品牌战略。三是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粮油集团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生产经营机制,做大做强粮食企业,以推动我市粮食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
5、强化队伍建设,为粮食行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要把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对现有职工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力度,提高职工政治理论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强粮食法制宣传教育,造就一支高效、公正、守法、廉洁的粮食行政执法队伍。三是加强作风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粮食行业新形象。
编辑:王永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