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根据我市非公有制企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转变发展方式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提出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 发展 建议
一、基本情况
目前,各县区都比较重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帮助支持力度,转变发展方式,非公有制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各县区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做大作强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非公经济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水城县有个体工商户5537户、私营企业513户,从业人员5.2万人,实现税金2.7亿元,占财政总收入来源的79%;盘县有个体工商户20210户、私营企业3898户,从业人员15万人,2009年实现增加值68亿元,上缴税金16.3亿元,约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35%;六枝特区有个体工商户7000余户,私营企业308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2009年完成增加值16亿元,上缴税金1.4亿元,约占全特区财政总收入的37%;钟山区有个体工商户29156户、私营企业2217户,从业人员9万余人,2009年上缴税金8.5亿元,约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88%。
二是非公有制经济素质有所提高。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的非公企业,在煤炭开采洗选、酒店餐饮、商品流通等行业形成了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品牌,成为所在行业发展的领头羊。如恒远新型建材厂、华兴管业公司采用新工艺生产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的建材管材,在房开、煤矿的建设生产中得到应用,成功打开了市场;再如入洗能力达到60万吨的兴富洗煤厂,采取较为先进的生产工艺,大大降低了废水、固体废物的排放;一批较为知名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此外,非公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在抗灾救灾、扶贫开发、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做了大量工作。
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县区加大非公有制企业的资金投入,均成立了一批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帮助企业拓宽信贷渠道。盘县每年安排50多万元用于非公企业工作补助、贷款贴息和人才培训还提供200万元技改资金帮助信友实业有限公司启动异地技改扩能工程;钟山区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争取国家级科技项目2个、省级科技项目7个,投入270万元发展专项资金,为企业培训各类急需人才,为20家非公企业提供贷款贴息近200万元,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了企业产品层次和生产能力的提升。六枝特区、水城县也采取多种措施,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困难,寻找转变发展方式的办法。
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有的县区制定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领导干部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制度》、《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等文件和制度。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年度重要工作任务,不断改进对企业的服务,在项目申报、资金争取、证照审核等方面帮助企业。落实非公有制经济政治待遇,许多有影响力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被推选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地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大力表彰有突出贡献的非公企业,宣传企业的先进事迹,形成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经济发展呈现出较好势头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有六盘水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着力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上下功夫,在提升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优势上做文章,加快了转型发展步伐,培育和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
一是新兴产业正在崛起。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基地,加快转型发展这一主线,我市进一步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依托资源优势,加快转型步伐,形成了煤转肥、煤转电、煤制油、煤气化、新能源、新材料、新型建材、冶炼铸造等多元化发展格局,资源型产业链正在延伸,逐步拉长加宽,呈现出的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我市畜牧、种植等农业的发展,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得到提升。近几年来,依托“中国凉都”成功举办了“消夏文化节”活动,打响了“中国凉都六盘水”品牌,提高了知名度,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正在成长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市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信息、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发展潜力逐步显现,有望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点。
三、转变发展方式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制约因素
六盘水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来,经济增长的引擎以资源生产为主导。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等弊端是资源型经济的典型表现。长期以来煤炭产业“一枝独秀”,非煤产业的发展难以摆脱对母体的依赖,市场竞争能力弱,吸纳就业能力低。
(一)观念转变滞后,尚未完全摆脱资源经济的束缚。
长期以来,特殊的资源禀赋,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和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生产要素都向煤炭产业集中,大量管理和服务都以煤炭工业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依靠资源、依靠传统产业、依靠既有市场的思维惯性,“资源优势——资源产业”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经济发展单纯拘泥于资源开发层次,资源型经济被固化、定格。因此形成了浓厚的小生产意识,其后果是不重视人才、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缺失了市场竞争意识,迟滞了转型发展的步伐。
(二)转型项目规模小、个体少,对经济的支撑作用还十分有限。
目前,我市在转型发展中形成的新兴产业,多属煤炭、冶炼、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衍伸和拉长,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也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其他如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光伏、机电一体等具有高新技术特征的企业和产品少。
(三)人才短缺,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我市建市30多年,至今只有一所本科院校。由于缺少高等院校这样的技术创新平台的直接支撑,非常不利于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在高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方面,受硬件设施、软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集聚能力不强,在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等转型项目引进和建设过程中,吸引高科技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非常困难。
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进一步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创优发展环境更新发展观念,加强组织领导,是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
(二)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支撑体系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强化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综合的协调机制,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
1、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围绕转型发展,加强宏观引导和政策扶持,营造支持加快经济转型的环境和氛围。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实现转型发展的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建设。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已有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和转型项目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工商、财税、土地、电力、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积极引导和扶持科技创新企业和转型项目的快速发展。
2、加快制定和实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项目管理办法。通过制定和落实项目扶持鼓励政策,大力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生命力,并能明显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总量增加的新技术、新产品等项目,提升我市经济增长的科技支撑水平,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加强引进高端人才
加强引进高端人才、鼓励大学生创业,为他们初始创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萌芽、生长、育成,加快高新技术研发、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编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