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盘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十一五”时期,是盘县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快速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五年来,全县各族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县经济整体进入实力增强、水平提高、结构改善的又好又快发展新阶段,是历史上发展步伐最快的五年。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在2006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全县生产总值2005年80.95亿元,2006年103.04亿元,到2010年达到210.39亿元,经济总量是“十五”末期的2.6倍,五年翻了1.5番。“十一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15%,高于同期全国、全省平均增速5.95、5.28个百分点,比“十五”时期加快2.21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速最快、最好的时期。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由2005年的6802元,增加到2010年17861元,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以来,全县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第一产业稳步发展,第二产业做大做强,第三产业逐步提升,三次产业共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五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2%,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24%,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9.4:62.9:27.7调整为2010年的6.3:72.9:20.8,第一产业比重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6.9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彰显。
五年来,全县努力培植财源,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13.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8.64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45倍,五年年均增长34.7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4.6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5亿元,是“十五”末期的4.23倍,年均增长33.4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5.73%提高到2010年的9.34%。地方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8.08亿元增加到
2010年的40.47亿元,年均增长38.02%。2010年,共投入民生保障资金30.2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4.69%,其中:教育费支出达到10.19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5.1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2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农林水事务支出8.3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20.58%;医疗卫生支出3.3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25%。
二、农业基础地位日趋巩固,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五年来,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1.3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03%。粮食产量达到32.59万吨;烤烟产量由
2005年的5107吨增加到
2010年的9672吨,比2005年增长89.39%;水果产量达到8775吨,比2005年增长27.32%;蔬菜产量达到12.35万吨,是2005年的1.75倍。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5.05万吨,比
2005年增长12.72%;禽蛋产量达到2129吨,比
2005年增长38.88%;大牲畜存栏头数达21.28万头,出栏数达4.14万头;猪存栏数达52.49万头,出栏数达45.63万头;羊存栏数达13.4万头,出栏数达6.4万头。
三、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其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354.28亿元,是2005年的3.92倍,年均增长31.44%,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40.09亿元,是2005年的3.03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57.11%提高到
2010年的66.58%,工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五年间,全部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20.27%,快于同期
GDP增速3.1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十一五”期间拉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县原煤产量3326.89万吨,是2005年的1.6倍,洗精煤产量1298.52万吨,是2005年的2.57倍,发电量175亿度,是2005年的2.49倍,水泥产量103.1万吨,是2005年的6.38倍。
四、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县第三产业呈现持续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已逐步形成了以交通运输业、批零贸易业、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为支柱,旅游休闲、社会服务、商务服务等新兴行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3.75亿元,是2005年的1.95倍,年均增长12.59%;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占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2010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等流通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为25.34亿元,是2005年的1.86倍;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等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2010年创造的增加值为18.41亿元,是2005年的2.1倍;其它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4.09%提高到2010年的27.72%,在服务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带动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居民收入并最终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力量。
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强力支撑经济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扩大,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力支撑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10年投资规模突破百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01亿元,是2005年44.79亿元的2.63倍。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5.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1.38%。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的投资领域拓展到了农、林、牧、渔业及相关的服务业。第二产业中加大了对重点工业行业建设的投资力度。第三产业中通过不断加大对交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重点建设,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极大缓解。
六、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
五年间,全县城乡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五年保持高位增长。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4.58亿元,是2005年15.93亿元的2.17倍,年均增长16.77%。城乡市场拓展成果显著,市场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9.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9.33亿元,年均增长25.74%。
七、旅游业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期间,盘县结合区位优势,努力打造贵州西部和云南东部旅游开发中间驿站及旅游热点地区,通过“四个三、二个四”实施计划,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运行畅通的旅游线路,景区景点有机连接的旅游经济网络,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产业格局,旅游业已逐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2010年,全年共接待旅游总人数61.2万人次,境外入境旅游人数54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9亿元。
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我县居民收入增加,经济发展惠及民生。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529元,是2005年1923元的1.84倍,年均增长12.9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由2005年的28.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0.4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3.11%。
在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水平、生活质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2906元,比2005年增长1.79倍;民用汽车拥有量2010年达到34606辆;移动电话、固定电话、互联网用户2010年分别达到81.22万户、10.53万户、2.9万户;家用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的60.8%下降到2010年的48.95%,农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菜篮子”工程、食品药品整治和农产品安全监管等更加得到重视,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等刺激消费政策的推行使城乡居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九、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十一五”以来,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形成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两基”工程顺利通过国家检查验收。2010年,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209517人,幼儿园在园人数15467人,教职工10766人,专任教师9728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县普通中小学及幼儿园占地面积4210725平方米,比上学年增加3906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72467平方米,比上学年增加27845平方米。教学仪器和图书逐年增加,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比例为99.12%,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配备达标校数比例均为100%,数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校数比例为99.71%。普通初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校数比例为98.61%,体育器械、音乐器械、美术器械和理科实验仪器配备达标校数比例均为100%。小学图书1389616册,比上学年增加57357册,普通中学图书1647369册,比上学年增加118045册。
卫生事业明显加强。2010年全县卫生机构数由
2005年的47个增加到 2010年的152个,卫生机构人员数由 2005年的2071人增加到 2010年的2669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由
2005年1665人增加到 2010年的241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由 2005年的1827张增加到
2010年的2445张。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广覆盖,2010年,参合农民95.48万人,农民参合率达98.76%,全年医疗报销费用达12051.93万元。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0年末,全县建有业余文工团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2个。建有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35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乡镇图书室37个,村级图书室450个,农家书屋93个。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县举办文化活动70余次,投入经费200万元,观众人数50万人次,开展文化下乡15次。为农村放影电影5400场,观众人数达百万人次。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有体育场地7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61个,参与全民健身人数达50万人次,体育人口达15%。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80次,参加活动人数50万人次。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农村电视覆盖率达到70%,农村广播覆盖率达70%。文化市场健康发展,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493家,含12个经营项目,其中网吧46家,电玩35家,音像制品发行55家,书报刊经营88家,打字复印49家,卡拉OK49家,棋牌娱乐室130家。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2010年,参加养老保险单位数455个,参保人数9319人,缴纳养老保险费7745万元,支付养老金4301万元;职工医疗保险人数31903人,基本医疗费支出1100万元;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072人,缴纳居民基本医疗费330万元,居民基本医疗费支出87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039人,缴纳失业保险费473万元,失业保险费支出18万元,享受保险待遇人数68人,失业保险结余455万元;参加工伤保险单位数378个,参保人数38665人,其中农民工37073人,实收保险费4281万元,支付工伤保险费2953万元。2010年,城乡居民低保户数110914户,其中:城镇22053户,农村88861户。城乡居民低保人数212753人,其中:城镇42020人,农村170733人。发放低保金16711.86万元,其中:城镇6946.45万元,农村9765.41万元。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县扎实开展污染治理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取缔关闭了6家焦化企业和23家煤炭洗选企业,盘县电厂、盘南电厂发电机组脱硫设施全部建成投运。全年化学需氧量削减4074.6吨、二氧化硫削减15963.4吨,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高,瓦斯发电装机容量达2.4万千瓦。红果污水处理厂、城关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盘县垃圾填埋场基本建成。退耕还林、珠防林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森林覆盖率达39%。
“十一五”时期是盘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了“十一五”前四年的加快发展态势,总量和增速超过预期,为“十一五”规划交上了圆满的答卷。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县综合实力排名中国西部百强县第21位,贵州经济强县第2位,跻身全国中小城市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和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
执笔:盘县统计局 骆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