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六盘水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一
“十一五”时期,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全市上下努力克服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全球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的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总量实现大跨越
五年来,全市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好成绩,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10年增速达到15.8%,年均增长15.2%,比“十五”期间平均每年14.2%的增速提高1个百分点,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经济的较快增长,使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市GDP总量超过500亿元,达到500.64亿元,这是继2007年和2008分别跃上300亿元和400亿元大关后的又一个新跨越,是2005年的2.4倍。
总量的持续增长,使人均GDP不断跃上新台阶。2006年全市人均GDP为8729元,2007年突破万元,达10356元,2008年为13493元,2009年为14452元,2010年超过16700元。按当年汇率计算,2006-2010年,六盘水市人均GDP折合美元分别为:1095、1363、1943、2116和2530美元。
二、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
“十一五”以来,全市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到2010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0.25亿元,年均增长6.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3.22亿元,年均增长16.8%;第三产业达到167.17亿元,年均增长14.3%。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6.04:60.57:33.39,与2005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2.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3.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0.7个百分点。“二三一”的产业格局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图2 2009年和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图
——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以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62.81:3.37:31.17:0.1:2.55调整为2010年的63.34:3.22:29.83:0.25:3.36。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粮食生产基本稳定。“十一五”时期,全市粮食产量除了2010年受旱灾影响有所减产外,其余各年均有增产,五年累计产量达到410.16万吨,比“十五”时期增产42.76万吨。粮食生产发展的同时,水果、肉类、水产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0年,蔬菜产量达到50.44万吨,比2005增长27%,水果产量达到3.15万吨,比
2005年增长19.3%,肉类总产量达到12.1万吨,比
2005年增长18.2%。
——工业经济总体实现较快增长,优势行业支柱作用更加明显。“十一五”时期,六盘水工业经济运行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节能降耗任务十分繁重,工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生产发展严重受限;另一方面,从2008年年初开始,工业生产相继遭遇特大雪凝灾害、金融危机、特大旱灾等多重因素的严重影响,工业经济运行起伏波动,但总体上仍然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06年的24.1%滑落到2009年的8.3%,又逐步攀升到2010年的18.1%。“十一五”时期,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比“十五”期间高1.4个百分点,快于同期GDP增速2.4个百分点,工业成为“十一五”期间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其中:煤炭、电力、冶金等支柱产业支撑六盘水工业较快发展。到2010年,煤炭、电力、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已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2.3%。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与2005年相比,原煤增长56%,焦炭增长1.7倍,粗钢增长62.9%,钢材增长75.1%,发电量增长2.2倍。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71.26亿元,增加到2010年167.17亿元,年均增长14.3%,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33.39%。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房地产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竞相发展,占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
三、重点项目建设硕果累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提升
五年来,随着崛起步伐加快,特别是应对危机、确保增长的一系列政策刺激,六盘水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098.48亿元,相当于整个“十五”时期投资总量的3.4倍,年均增长22.5%。
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为六盘水经济发展建设增添了新动力。例如:
盘南电厂、野马寨电厂、发耳电厂、发耳煤矿、响水煤矿等相继建成投产,黔中水利枢纽工程、水盘高速公路、万家口子水电站、贵州盘县新工艺新材料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基地等一批省级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四、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
商贸流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由2005年的58.0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1.34亿元,年均增长17.7%,比“十五”时期加快5.8个百分点,超“十一五”规划目标4.7个百分点。城乡市场拓展成果显著。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46.4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7.29亿元,年均增长18.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由2005年的11.5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4.05亿元,年均增长15.8%。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换代。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消费性支出也在快速增长,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5629元,增加到2010年的8358元,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5年的1340元,增加到2010年的2612元,年均增长14.3%。住房、家用轿车、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旅游等成为持续升温的消费热点。2010年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77辆,而2005年末人均仅仅2辆;家用计算机等高档家电开始进入农村家庭。
五、节能降耗任务顺利完成,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市采取多项有力措施,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为3.47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0%,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目标任务。其中,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为7.5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32.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的大幅度下降,主要得益于高耗能行业能耗明显降低和能源加工转化率显著提高。
六、招商引资掀起新热潮,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2010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3.16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2006年,我市出口总额达到历史最高点,创汇1.16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出口总额大幅下降,仅为6.89万美元,2010年,出口总额开始回升,达到50万美元。
对内招商引资取得了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我市利用各种招商载体积极开展实施“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大力发展招商引资。2005年,全市引进内资36.12亿元,
2010年达到74.52亿元,是2005年2倍,五年累计招商引资312.59亿元,是“十五”的3.14倍,有力推动了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七、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由2005年的3.78万人增加到2010年6.43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实施。全市城镇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由2005年的19.2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59.57万人。7.16万城镇居民和4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就业政策落实有力,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十一五”时期,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8万人,比“十五”时期增加5.34万人;累计输出富余劳动力30.39万人,较“十五”期间增长16.84%;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5.6%下降至2010年的4.16%。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十一五”我市在经济发展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两基”工作通过国家和省的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2005年的29.54%提高到47.74%。文化事业繁荣昌盛。自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成功举办了“凉都消夏文化节”,有效地扩大了我市的知名度。建成19.5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市、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平移工作。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完成97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建成1114个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5年的71.16%提高到2010年的97.71%。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00.5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5887元和1737元,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7.7%和9.5%。201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9.57亿元,比2005年增长1.4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4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6平方米,分别比2005年增长8%和23.4%。
“十一五”时期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十二五”时期更辉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有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相信,只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后几年发展目标和任务,六盘水就一定能够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书写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的篇章。
执笔:邢轶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