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欠帐,我市高等医学教育明显滞后于全国中等城市和全省的平均水平,只有属专科层次的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临床医学和护理两个系。当前,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市要抓住这一良好的机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改变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面貌,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关 键 词〕 医学 院校 建议
〔作者介绍〕 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一、建立六盘水医学院的必要性
(一)建立六盘水医学院,是促进六盘水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六盘水市是贵州西部经济带(毕水兴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区域内常住人口1304.911万、占全省的37.56%,生产总值1472.9亿元、占全省的32.06%,再加上六盘水周边的安顺、昭通、曲靖等城市,该区域将覆盖上千万人口。“毕水兴经济带” 南联东盟、北联成渝、西联滇东、东联黔中,正逐步建设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医学院的建立有利于提升六盘水作为贵州西部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和积聚能力,促进毕水兴经济带的互动发展和人才流、资金流、物资流、信息流的聚集;有利于增强与云南、四川等经济区域的协作能力。
(二)建立六盘水医学院,是提升六盘水城市地位的需要。从全国各大中城市发展历史看,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可缺失,医学院校应运而生。六盘水市是一座拥有300多万人口,市中心城区人口接近60万人,建成区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35%左右的中型城市。随着对外开放客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发展空间的扩大,将促进人口聚集,全市城镇化率快速提升,到2015年达到50%以上,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80万人以上,到2020年将建设成为12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盘县红果也逐步向大城市、六枝平寨向中等城市目标迈进。因此,医学院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和基层医务人员缺乏问题,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地位和影响力的迫切需要。
(三)建立六盘水医学院,是提供六盘水医学科研平台的需要。六盘水建市以来,医学科研进展比较缓慢,缺少重大科研成果,市县级医院缺乏医学院系统的学术支持,医学科研基础薄弱、专业人才少、设施不足,不少危重病人(包括部分一般病人)都转往昆明、贵阳、北京等城市医院诊治。建立一所集教学、科研、临床和培训四位一体的医学院,设立高科技实验室、高水平的医学研究所,结合临床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医学科学研究,特别是市县级医院可以借助医学院这个平台,得到学院系统的学术支持,全市整体医疗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四)建立六盘水医学院,是培养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需要。我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总量不足、质量偏低,城乡配置失衡。一是卫生人力资源配置质量偏低,无资质人员仍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医护结构比为1:0.88,与标准医护结构比(1:2)相对照,存在明显失调。目前,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8667人,无资质人员1175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14%。全市乡镇卫生院人员1496人,无资质人员367人,占乡镇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二是城乡卫生人力配置差距大,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乡镇和村基础薄弱。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14.66%,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占卫生技术人员29.22%,卫生技术人员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城区和县所在地,城乡医疗资源失衡的趋势明显。全市每千人口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数 2.79人(全省和全国分别为2.47和4.37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及卫生员人员数是1.05人(全省和全国分别为0.88人和1.46),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并且优秀卫生人才、优质资源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的大医院。农村缺乏合格的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师,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等都需要贮备和培养大量的社区医师和社区护士。高等医学教育可以培养和输送各级卫生人才,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五)建立六盘水医学院,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抓好我市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五项改革,可以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进一步解决当前我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薄弱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给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带来新的严峻挑战。建立和发展我市高等医学教育,既顺应医学教育发展潮流,同时也是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组建六盘水医学院的基础条件已具备
(一)办学基础及框架具备
1、办学规模。按照国家设置普通高等医学院校要求,全日制高等院校在校生规模不得低于3000人。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现有在校学生为:护理系2000余人、医学系800人,已基本达到3000人在校生底线,实现5000在校生规模也没有太大问题。
2、师资队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有专职教师44人,高级职称21人、中级以下职称23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30人。按照国家教委办学师生比1∶16、高级职称教师比例30%的规定,在校生3000人规模的医学院需要教师187人,其中高级职称55人,目前的师资队伍显然不够,但通过聘请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师,可以配备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必需的教师队伍及教学辅助人员。
3、附属医院。按照国家要求,医学院校至少应当有一所附属医院或适应需要的教学医院,本科院校的附属医院应达到三级甲等水平、500张以上病床、科室设置应该齐全,我市可将市人民医院(三乙)设为医学院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既可促进市人民医院升三甲,也可实现产学研结合,弥补师资不足。
4、专业设置。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有护理系和医学系,主要开设高级护士、高级助产士、康复治疗、社区医学专业。医学院以医学教育为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可先期开办临床医学、护理、助产、康复治疗等专业。首先解决农村和基层医务人员缺乏问题,在办学过程中,今后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逐步扩大办学规模、增设其它学科门类和专业。
5、教学条件。六盘水职业学院护理系有基础护理等专业实验室7个,包括2个护理操作室、2个模拟病房、电教室、ICU病房、一体化教室等,实验教学面积约1000平方米。
(二)学生就业前景较好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系和护理系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具备了创办医学院校的实力,特别是通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提高了声誉,吸引各方面人才。近几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85%以上。2010年,高职类助产专业就业率达到90%;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率均达到100%。
护理系毕业的学生具有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护理科研、社区护理能力的高级护理人才。护理专业毕业生面向各级各类医院、疗养院、社区、乡镇卫生院(室)、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和保健部门从事护理和保健工作;助产专业毕业生面向各级各类医院、计划生育部门和保健部门从事助产、护理、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
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为具有对残损、慢性病和老年病造成的功能障碍等疾病的预防、诊断评估、治疗等进行康复治疗的专业技术人员。其职业岗位面向各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老年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
(三)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一是医疗卫生机构增长。与2005年相比,我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院数量增加75个,其中医院增加1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59个。截止2010年,全市卫生机构共1465个,其中:医院44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59个、占居委总数144个的40.97%)乡镇卫生院97所,设村卫生室1054个(占行政村的10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个,卫生监督所5个,妇幼保健机构5个,采供血机构3个,诊所(门诊部)193个。
二是我国将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我国目前医疗服务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尚不到5%(发达国家达到或超过10%,其中美国达到16%;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一比重也达到6%—8%),医药卫生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改革发展,而且涉及社会领域改革发展。因此,我市卫生事业和医疗产业发展的前景广阔,全民享受基本卫生医疗服务,将形成以县医院为龙头,乡乡有医院,村村有卫生室的三级卫生网,医学院将为地方经济服务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组建六盘水医学院的建议
1、在我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把设置在六盘水职业学院中的医学系、护理系剥离出来,以职院护理系和医学系为基础筹建在校生规模3000人的六盘水市医学院,以后再扩大到5000人,逐步发展。
2、师资方面以职院临床医学系、护理系专业师资人员为框架,在各级医院中聘请高级职称人员为兼职教授或讲师,并通过多种形式引进学科带头人和医学教育专家充实医学院师资队伍。学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可举办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近期本、专科教育并重,逐步扩大本科教育。
3、六盘水医学院建立后,六盘水市人民医院和其它有资质的医院均均可作为其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承担医学院本科、专科、成人教育三层次学生临床专业课教学基地及科研、预防、保健等任务。其学术归六盘水医学院,行政归卫生局,可以两条腿走路,充分利用各方实力,同时可以塑造医院良好社会形象和拓宽医院发展空间,促进其良性发展。
4、及时成立六盘水市医学院申报领导小组,由分管教育、卫生的副市长任组长,教育、卫生、发改、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教育局。申报小组对办学投入、就业需求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作深入开展可行性分析。
5、成立医学院仅靠我市现有人才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市委、市政府要在引进人才、资金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同时,医学院的教育、医疗、科研链条的实现也需要市委、市政府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课题指导:吴 进
课题成员:李 玲 朱金成 董凤琴
执 笔:李 玲
编 辑:朱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