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2年第2期 » 调研报告
六枝特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阅读次数: 字体:【

张秀莉

〔内容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六枝特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优势和主要做法,找出了制约中草药产业发展的问题,提出构建中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议。

〔关  键  词〕    中药材  产业  建议

〔作者简介〕    六枝特区农业局

中药行业是我国少数最具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贵州作为全国最具优势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一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发展。“十一五”以来,六枝特区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在此基础上,“十二五”期间特区党委、政府把发展中药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载体,制定了《六枝特区中药材发展规划》,明确了将中药产业作为六枝特区的重点产业加以发展。这就为六枝特区充分利用自身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中药种植、加工创造了广阔的前景和良好的机遇。

一、发展优势

1、气候优势

六枝特区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 14.5℃,年降雨量1476.4毫米。区内水能资源丰富,有河流25条,总长316.2公里,流域面积1370平方公里。区境内地形地貌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多样,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湿润的气候,非常适宜中药材的生长。六枝特区中药材品种、质量和蕴藏量显示出极大的资源优势,草本、藤本、木本及菌类均有分布。

2、地理优势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是六盘水市的东大门,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区内交通便利,贵昆线及株(洲)六(盘水)复线电气化铁路,贵(阳)烟(堆山)公路和水(城)黄(果树)高等级公路贯穿全区,全区通车里程 203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已成为贵州西部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枢纽。

3、基础优势

六枝特区中药材品种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知的野生中草药有73科300余种;一直以来,六枝特区农户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人工种植利用中药历史悠久。建国以来,有关部门陆续开发天麻、半夏、鱼腥草、葛根等,较大面积种植了杜仲、喜树、金银花、太子参和桔梗,引进了苗药地五泡滕、薯蓣等品种在境内进行栽培。通过中药种植企业的指导、带动,六枝特区中药材种植农户掌握基本的中药材种植技术,发展中药材有基础优势。

4、其他

六枝特区先后被贵州省确定为全省十个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县之一,四个医药工业园区之一。区内的贵州省六枝特区宏奇制药有限公司及贵州景红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六枝分公司均与贵州中医学院、农科院、贵州大学农学院、遵义医学院等院(所)进行项目长期技术协作。这为六枝特区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

二、发展现状

(一)中药材产业实施情况和主要做法

六枝特区中药材种植企业有贵州景红生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兴发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六枝特区瀑源葛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六枝特区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贵州省康福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和六枝特区宜枝魔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6家。

据2011年调查显示,现在具规模的品种有喜树、杜仲、半夏、金银花、桔梗、龙胆草、白芨、太子参、吉祥草、黄柏、葛根等品种,种植面积5.5万亩。(见下表)

主要做法:中药材种植企业种植采取模式:“合作社+基地+农户”,销售模式:“订单式”,即项目实施方与各大制药企业签订种植回收协议,再与种植户签订种植回收合同,保证种植户“产有所收”,保证种植户的利益。

(二)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效益

1、经济效益

种植中药材收入是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2-3倍以上,以桔梗为例,平均亩投入种子、肥料及管理成本约2300元,亩产值为5000元,每亩纯收益2700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效果显著。

2、社会效益

药材种植涉及育种、种植、采收、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需要大量劳动力和技术人员,能新增就业岗位,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另外,项目实施还会带动地方相关产业(餐饮、娱乐、包装、运输、旅游等)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地方经济建设。项目的实施必将改变原来“大而全、小而全”的产业结构,实现农民由“粮农”到“药农”的角色转换,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生态效益 

发展药材人工种植可直接增加土壤植被,同时将药企原料来源由野生采挖转变为有计划的种植生产,减少生态破坏,有利于中药材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

4、扶贫效益

中药材种植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农户参与,同时,中药材种植收入高,对促进贫困农户增收效果十分显著。以桔梗为例,2012年种植1万亩,可带动种植户1500余户,预计户均纯增收5400元/年,扶贫效益十分明显;其次,项目实施采用“回收成本,循环滚动”的模式,既可以推进项目的持续性发展,又能带动更多农户脱贫。

(三)六枝特区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规划

根据六枝特区中药材发展需要六枝特区于2010年编制了《六枝特区十二五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规划包括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发展机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发展重点及规划布局、支撑条件及对策措施,明确了六枝特区发展中药材的方向和目标,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六枝特区及时对规划进行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规划2012年种植中药10万亩,到2015年发展到30万亩。

三、存在问题

(一)没有形成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

六枝特区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种类不少,但未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和地方品牌。中药产业没有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

(二)配套服务滞后,难以满足中药材生产发展的需求

一是种植技术服务滞后,对药农的培训不足,造成种植管理不善;二是种植信息滞后,农户不知该种什么,不知如何分析、预测和把握市场,造成一些农户想种又怕种,种了又怕无法销售;三是农户不知本区域适合种什么,不适合种什么。

(三)没有中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

六枝特区中药种植企业有6家,制药企业2家,中药产业都有发展基础,如何加强中药创新研究,提高种植企业和制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是目前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没有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体系

种植和生产加工脱节,区内制药和药材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特色名牌产品缺少,中药加工对中药材种植没有形成产业拉动。

(五)资金投入不足

六枝特区由于财力弱,投入中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有限,导致六枝特区中药产业发展受到影响。

四、对策建议

(一) 构建中药创新研究开发平台

建立中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技术协作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设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在新药研制、中试生产、市场推广等方面坚持“产学研”结合,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科研院校、企业技术中心等资源,构筑中药研究开发体系。

(二)建立规范的现代化中药生产体系

支持和鼓励中药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协作,建立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药材种植基地;大力开展地道药材产业化种植,依托中药生产企业建设规范化、规模化中药材生产基地。

(三)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投入的力度

中药科技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它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六枝特区由于财力弱,投入中药产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通过项目争取省、市有关部门投入,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的种植企业和制药企业,同时逐步推行科研经费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比例不低于2%的要求,建设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企业。

(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促进中药产业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有利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政策措施,引导中药种植企业开展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工作,逐步建立有利于形成中药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相应设立专利申请和维持专项资金,鼓励企业申请专利,实现对六枝特区中药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加速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打击假冒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有效保护中药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六枝特区药学、中药材栽培管理的人才十分紧缺,中药材产业发展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发展中药现代化产业,要注重加强药学、中药栽培、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引进;要注意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可通过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同时引进中药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以推进六枝特区中药产业的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