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玲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总结我市城乡就业工作取得的明显成效和主要做法,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健全服务体系、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等促进城乡就业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城乡就业 对策建议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近年来,我市城乡就业工作以突出新增就业岗位、促进再就业、控制失业率三大工作为重点,认真落实新一轮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安置下岗失业人员,适时有效调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返乡农民工有序流动工作,努力破解困难群体再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城乡就业一体化、零就业家庭就业等工作难点,与前五年相比,城乡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责任考核体系更加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更加有力,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指标增幅明显,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小额贷款、创业培训等工作取得到了较大突破,保持了六盘水城乡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
一、城乡就业工作取得的成效
2007年至2011年,我市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38939人(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242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2926人),比前五年增加59836人;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363611人,比前五年增加9351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2%至4.3%之间;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共开展共开展职业培训92816人(其中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58040人、创业培训3276人、失业人员培训等31500人),比前五年增加41616人;选聘660名高校毕业生进村服务,选聘387名优秀大学生和基层服务大学生到村任职,选聘871人到企事业单位见习;共为符合条件的人员减免各种税费1820万元;支付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和职技校实训设备购置资金共30216万元,比前五年多支出21710万元。
二、城乡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就业政策宣传。2007年以来,每年都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上开辟专版专栏,采取播放专题片、上街宣传、在人力资源市场集中开展政策咨询等方式,强化就业政策宣传。5年来,全市共开辟专版专栏28个,制作播放9个专题片,开展上街宣传42次,发放宣传资料83余万份。不断创新政策宣传方式,扩大政策宣传面,提高了政策宣传效果。
2、积极落实就业政策。2007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就业再就业工作纳入党政重要工作日程,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企业职工稳定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民工流动就业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就业为重点,在中央和省的就业政策框架下,先后制定出台了公益性岗位开发、就业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创业基金设立与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3、创新公共就业服务方式。通过“再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送岗位进校院”、“校企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等就业服务活动的开展,市县两级公益性职介机构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87场,进场招聘单位有5237家(次),成功推荐就业35566人(次)。使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向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方向迈进。
4、完善就业工作责任制。市政府每年都与各县、特区、区签订城乡就业的目标责任书。市县两级就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立足部门职能,认真履行控制失业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就业工作真正做到了按月快报、半年督查、年度考核、年终兑现。
5、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通过开展职业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失业人员培训等,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市场就业、创业竞争能力。
6、着力开展就业援助。将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4050”人员、残疾失业人员、城市低保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长期失业人员等作为就业帮扶的重点对象,从入户专访、岗位援助、能力提升、创业扶持等方面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一)主要问题
1、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以及高级技能人才、技师、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的比例均远远低于发达地区,甚至低于遵义、毕节等省内地区,一些特殊工种已无高级技能人才。全市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050”人员占当前失业人员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大多数失业人员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更加难以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时期就业岗位的需要。
2、公共就业服务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服务能力和手段有待提高。六盘水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和设备陈旧短缺、管理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且素质较低。虽然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建立,但有的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进行了撤并,与民政事务等乡镇单合位并,几块牌子、一套人员,加之场地、资金、人员安排不够好,工作职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除此之外,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缺乏场地、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
3、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难度大。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50万人,比2009年增加50万人,比2010年增加20万人。今年毕业返乡的市外院校六盘水市籍毕业生和市内两所高校毕业生约4000人,2012年我市应安置的高校毕业生在5000人以上。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另外,全市每年约有500名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虽然安置人员总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体制政策不完善影响,其安置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4、产业升级将加剧结构性失业。随着六盘水经济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一些以煤炭为主的初加工低技能企业在产业升级中逐步淘汰,与此同时,一批技术含量较高、设备较先进、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逐步加快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而我市目前有一半以上劳动者从事的是简单操作工种,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劳动者技能素质低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将加剧,大量劳动者的素质急需提升。
(二)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城乡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要认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支持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机遇,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就业政策,制定和实施新一轮就业促进计划。
1、统筹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一是在制度上消除歧视差别,消除城镇劳动者与农村劳动者身份的差别,鼓励支持劳动者实现市场就业和自主创业,构建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新格局。二是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特点和城乡劳动力资源状况,改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挥产业、财政、金融、税费、社保等政策的杠杆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三是针对城乡劳动者中的不同群体,制定专项政策和工作计划,帮扶特殊群体,加强农村就业服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乡镇企业、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家庭来料加工等农村二、三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努力增加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
2、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市、县(特区、区)、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二是建立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实现市县中心城区有市场、街道乡镇有场所、社区和村有窗口的目标,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化建设。三是建立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援助申请、援助认定、援助实施和援助跟踪等工作制度,健全公益性岗位申报收集、归口管理制度。四是建立城乡劳动力分类服务工作机制,针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进城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区别不同群体制定工作计划,大力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缓解就业压力。
3、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切实推进省级创业型试点城市建设,争取成为国家级创业型试点城市,确保将我市建成创业扶持政策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健全、创业培训扎实有效、创业成果运行平稳的创业型城市。
4、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抓紧建立职技校实训基地,打造培训品牌,提升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公共培训机构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具有资质的各类职技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职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能够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
5、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为劳动力自由流动、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创造条件;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私营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和个体工商户等全部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建立起真正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6、加强领导,统筹管理城乡人力资源。在搞好城镇就业的同时,把农村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规划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把扩大城镇就业、降低城镇失业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目标考核,充分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