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2年第3期 »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水城县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阅读次数: 字体:【

张有德    王力仁

〔内容摘要〕    通过对水城县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推进水城县城镇化建设的良好建议。

〔主 题 词〕    城镇化  建设

〔作者介绍〕    水城县委政研室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a和变化 

水城县作为传统的农业县,改革开放后,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仍是国家贫困县。1996年,水城县委县政府决定从原驻地黄土坡搬到双水新区,开始对双水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配套建设。2000年起,县委县政府及县直各部门相继搬到双水办公。2007年,水城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彰显“避暑纳凉、舒适凉都”城镇文化特色,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我县在西南、华南地区重要的能源资源深加工基地和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毕水兴经济带物流中心、全国闻名的消夏避暑胜地的优势条件,进一步加大县镇化建设步伐。2011年,水城县被定为省级统筹城乡建设示范县,截止目前,水城县城镇化建设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城建设框架不断拉大。近几年,水城县相继完成污水处理、电缆入地、道路硬化等100多个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了10个小城镇建设,同时启动了个12小城镇建设,使县城骨架迅速拉大,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驻地为骨干,以交通干线为辐射,以中心村为基点的城镇体系框架。县中心城区现规划面积达14.2212平方公里。

二是居住人口不断增多。现全县总人口 78万。其中,中心城区10万人,各乡(镇)所在地居住人口8万人,外来人口 9 万人,进城务工人口 12万人。 

三是基础设施不断配套。近年来,我县先后改造了县城街道和居民区的给排水设施,铺筑了人行道,硬化了背街小巷,新安装改造街道路灯、新修垃圾台,垃圾中转站,拓宽了环城路,新建阳光花园、明郎阁等十多个住宅小区;县城实行集中供水、供气,新建了水城县第一中学、第三中学、第一小学、第二小学、幼儿园,县医院、财政、政法、文化、疾控中心等办公大楼相继投入使用。

四是公共交通更加便捷。实现了县乡公路柏油化、乡村公路砂石化,水盘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截止目前,县城开通公交车50辆,出租车300辆,乡村往返的小出租车200多辆,县城平均每天车流量5000多辆。 

五是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乡(镇)驻地的人口不断增加,小城镇建设也拉开了序幕。目前,全县33个乡(镇)中已有22个进行了小城镇改造和建设,其中,已建成投入使用的10个。截至目前,全县新建大型综合市场4个,个体经营户和私营企业发展到5354家,从业人员达43768人。随着基础设施加强,吸纳农民进城进镇的服务功能得到增强。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共服务不到位。以双水新区为例,新建的学校、医院、车站等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仍不能满促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例,班额超过80人,入学难仍然存在。公共服务的质量也不能满促人们的需要,晚上、周末,大部分职工回到原住地黄土坡,可以说,公共服务不到位已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二)进城农民工就业难,收入不稳定。我县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没有全国或全省知名的品牌产品、结构性矛盾明显,市场经济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产业用地,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县城市场小、就业岗位少,农民工综合素质低、劳动技能差、强度大。

(三)征地拆迁难度大。部分被征迁户消极抵触,无理要求,漫天要价,容易引起上访事件和产生不稳定因素。城市管理难度大。一是管理工作面宽、量大、繁杂;二是管理部门之间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三是城镇居民的整体素质和文明意识太差; 四是环卫工待遇低,很辛苦。

(四)社会治安不容乐观。通过走访群众和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群众普遍反映当前我县偷盗抢现象依然存在,群众对社会治安形势的满意度不高 。 

(五)县城规模小,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小城镇辐射带动效果不明显。双水新区修建商品房,截止目前,入住率不及70%。其原因有二:一是常住人口太少,流动人口更少。二是市场萧条,购买力低下。如双水新区门面房,仅人口较集中商贸区的部分地方正常营业,双水新区门面房利用率不及50%,大量房子闲置。

三、几点建议 

(一)发展产业,稳定农民收入。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发展工业和城镇化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思路,在我县着力培植一批带动力大、产业配套完备、市场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重点打造煤、电、铝、建材等支柱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建设发耳乡、玉舍乡、滥坝镇、比德乡、木果乡、保华乡六个煤化工基地,加大循环经济开发生产,发展以上几大产业集群,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百车河现代科技农业园区建设,结合各乡镇地势、气候资源,在发耳乡、新街乡、猴场乡、蟠龙乡、龙场乡、鸡场乡等乡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拓展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撑城镇化发展打好基础。在调整产业结构、促升级、抓集群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发挥产业在凝聚要素、提高效益、促进就业、增加收入、聚集人气、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带动城镇发展、提高城镇综合竞争力的核心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做大园区规模,把各类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结合各地优势产业力争建成1个省级(董地工业园区)和一批市、县(百车河现代科技园区、双戛中箐等工业园区)级产业园区,在滥坝镇、董地乡、发耳乡、米箩乡、 玉舍乡、双戛乡等八个重点小城镇规划建设县级工业园区,以园区经济建设带动全县经济发,以园区经济推动城镇建设,提高园区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比重,力争促进增加值过半,就业人数超过20万。

(二)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政府的关注点切实转到为社会成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上来。积极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建成杭瑞高速六盘水境内段、水盘高速、水六高速、六盘水机场。加强市内交通建设,完成县“十二五”规划建设公路交通网络的实施目标,新建双水客运枢纽站场与董地货运物流站场,建设水城大道、凉都大道、迎宾大道,北环路、乌蒙大道、塔山路、营盘路等城市主次干道。规划建设一批运煤公路和农村公路,实现全县范围内70%以上的建制村通油(水泥)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以常住人口为目标人群的公共服务体系,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城镇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努力使基础设施从城市向农村延伸,让农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大力打造凉都生态名城。按照“集中布局、综合利用、上下关联、延长链条、集群发展、高效集约、环境优美”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推进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砖、瓦斯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促进新能源、洁净化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好、建设好、保护好城镇饮用水源地和城镇休闲旅游景点。加大玉舍森林公园、天生湖、天生桥、百车河、北盘江地质公园等景区和城市环城林带的建设治理力度。到2015年,县中心城区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加大机动车尾气、饮食油烟、建筑扬尘和噪声污染等综合治理力度,推进城镇环卫配套设施建设,以绿色经济推进生态建设,以绿色城市打造“凉都”名片。

(四)建立健全城建融资体系。强化市县两级国有资源、资产、资本统一管理和运营,进一步盘活国有企业改制后存量资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运作,通过整合各类政府资产,重点建好县级政府融资平台,尽快形成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实观城镇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高薪聘请资本运作人才,提升政府融资平台运营水平。通过县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建设补助资金、招商引资等渠道筹措规划建设所需资金。项目招商引资列为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下发目标任务,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下达任务指标,从各个渠道争取补助资金。

(五)强化城镇化建设保障措施。一是加强城市土地经营管理。完善城市土地收储经营机制,拓宽土地储备融资渠道,提高土地开发利用价值,使土地在政府手中升值。二是推进市政公用设施经营改革。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吸引投资者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积极推进公共产品向公共商品、公共事业向公共产业转变。三是理顺城镇管理体制。按照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县、乡、村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职能作用,积极调动街道、社区在城镇管理中的积极性,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市管理格局。四是强化城乡建房规划管理。制定城市规划范围内农民建房管理办法,使农民建房有法可依,管理有序。双水中心城区及县城规划范围内统筹规划建设廉租住房、公租房、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中心城区和县城规划范围外建农民新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五是完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口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改革“二元制”人口管理模式,逐步在全县范围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凡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含租住房)的居民,经审核批准可登记为城镇户口。六是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际,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和壮大城镇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城镇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强以廉租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努力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发展环境,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基本社会保障。七是加强组织协调。成立推进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进一步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八是建立考核机制。把加快推进城镇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县考核乡镇及县直有关部门实绩的重要内容,按年度、按职责、按行业层层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到责任部门和责任人。

编辑:李瑞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