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2年第4期 » 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民生十大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阅读次数: 字体:【

市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内容摘要〕    根据省有关领导的批示,由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我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要求各市州对实施民生十大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

〔关  键  词〕    民生  十大工程  建议

一、十大民生工程进展情况

2012年度我省实施民生十大工程涉及我市“十二件民生实事”,主要包括12大项、29小项。截至2012年9月中旬,“十二件民生实事”计划总投资496185万元,2012年计划投资393957万元,累计到位资金27790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69463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68.40%。

(一)已完成任务的工程。全市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进行冬春救助工作;盘县和钟山区的林业生态移民项目;建成300套经济适用房;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由人资社保部门负责实施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六枝特区和盘县已完成工作任务;新增自然村寨通电话、通宽带;安装农村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备,新增行政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延伸覆盖等。

(二)进展顺利的工程。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工作;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新增解决1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异地扶贫搬迁和林业生态移民;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309万户;建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062套;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0642套,六枝特区和盘县棚户区改造;通村油路建设;培训农村劳动力2.5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6万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0%以上等。

(三)进展缓慢的工程。盘县和钟山区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人人吃午餐”项目,占年度计划的21%左右;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项目,占年度计划的38.64%;建设教师周转宿舍项目,占年度计划的21.49%;开工建设廉租房,占年度计划的9.78%;农村电网改造,占年度计划的31.06%。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项目建设资金困难。1、农村危房改造中央和省、市级补助资金还未下达县、特区、区,2012年农危改任务为我市的提前预安排任务。2、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地方配套资金缺口大。全市缺口4405万元,其中:盘县3691万元,水城406万元,六枝308万元。    3、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地方配套资金压力大,住户自筹资金困难。

(二)部分项目受手续办理、申报审批等影响工程进展。有的申报项目都由省局(厅)进行审核或审批,审核(批)时间过长,影响基层项目建设的进度。有的工程项目配套设备设施均由省级部门统一招投标进行采购,中标公司对设备的配送和安装又是分头进行,造成相关工程进展加不快、推不走的局面,而且设备不能同时送达,分批次送达且时间间隔较长,各县区不同程度存在设备存储困难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和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的勘界、规划、土地和设计等前期手续繁多,办理手术时间长等,影响项目推进。

(三)建设规划不能一次到位,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较慢。有的工程项目建设地点多次变更。例如安宁医院搬迁改扩建项目:2011年上半年,建设地点定于红果王家山规划区,并办理了建设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等相关手续,完成了初步设计及有关手续的报批工作,计划2012年3月份动工,11月底建成;2011年底,盘县县委、县政府安排安宁医院改扩建项目与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一道搬迁至火铺镇“671”新规划的“光明新区”,暂停前期工作。省民政厅不同意变更建设地点,经多次协调,于2012年5月,盘县县委、县政府同意该项目建设地点不再变更,相关工作重新启动,造成建设进度缓慢。

(四)工程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困难。部分项目划拨的建设用地,事实上尚未征用,农户工作难做,征地过程漫长,甚至到现在都还有部分地块没有落实;另外还有部分坟地在短期内无法搬迁,导致工程无法开工。有些工程虽已开工,但由于划拨土地的征地费用紧张,部分土地征用农户至今未能拿到土地款,导致农户时有阻工现象发生,工程进度缓慢。

(五)市级配套资金不到位。例如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按规定,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构成由中央80%,省级12%,市级8%。目前我市2009年至2012年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中央及省级资金基本已经下达,但市级配置资金无一到位。在水利部2012年5月27日至6月2日对我市盘县淤泥河河堤工程进行的稽查中,也指出了市级配套资金未到位的问题。按照中小河流治理项目资金管理的规定,中央、省、市资金只能用于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涉及征地拆迁及桥梁、护栏等项目的资金需由当地政府自筹。由于当地政府财政状况,自筹部分的资金难以到位,影响工程进展。

(六)就业和创业工程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公共就业服务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服务能力、服务条件急需提高和改善。六盘水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和设备陈旧短缺、管理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且素质不高。虽然全市乡镇街道、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建立,但有的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进行了撤并,与民政事务等乡镇单位合并办公,几块牌子、一套人员,加之场地、资金、人员安排不到位,工作职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除此之外,社区人力资源和保障工作站也缺乏场地、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难以满足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 

二是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工作缺乏总体部署,浪费了人力财力。我市承担“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任务的分别有农业部门、扶贫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三家单位,同时经信、残联、安监等单位也在开展相应的培训,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加之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

三是省市两级明确的就业和创业工程项目不一致。从近两年纳入就业和创业工程的内容来看,城镇新增就业、三支一扶、一村一大、就业见习、到村任职、就业援助、农业劳动力转移、公共就业服务活动等均属于就业创业的常规工作。把它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安排,难以与资金和进度一一对应。有的民生工程项目第四季度投资才逐步到位。有的同一工程项目省、市的标准和资金匹配都有差异,如农业劳动力转移,省、市的任务分别是5.5万人、5万人,资金分别是77万元、700万元,且省的资金至今未到位,导致工作无法开展。

(七)在平安创建工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治安形势仍不乐观。一方面,我市刑事发案虽然下降2.6%;“两抢一盗”案件下降5.21%,比重虽然降到了79%(往年都在85%以上),但由于基数较高,群众被侵害面较大,仍是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主要问题之一。八类犯罪发案虽然出现负增长,但杀人、绑架、强奸等恶性案件仍时有发生。此外,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因各种矛盾纠纷引起的围堵党政机关、堵工、堵路、堵厂、堵矿等软暴力行为日益增多。另一方面,毒情形势严峻,在册涉毒人员多达20712人,其中吸毒人员14894人,高居全省第三,毒品问题仍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源头问题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每年将有10多万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之我市“三失”(失地、失业、失学)群体较大,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二是社会管理缺失较多。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管理模式没有普遍形成;公共复杂场所管理特别是中小旅社、洗浴场所、电子游戏登记管理还有疏漏;网上基础工作薄弱,自觉建网用网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两新组织”管理滞后,脱管现象在一些领域较为突出。

三是基层基础不够扎实。社会管理工作的基层不过硬,基础不扎实,刑事技术、行动技术、网安技术、视频技术、情报技术、警犬技术等保障性建设滞后,不能有效地服务现实斗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展缓慢,街面防控仍有疏漏;基层综治到位率不高,维稳基础还较为脆弱。 

(八)在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个别乡镇领导对“减贫摘帽”工作重视不够,不能有效落实相关产业化扶贫项目并按期推进实施,配套整合的个别行业部门项目投入不到位,实施力度不足,导致乡镇整体性减贫摘帽计划推进有一定困难。二是在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扶贫项目中,项目县竞争购买种羊,周边市场混乱,羊价上涨,导致购置基础母羊和种公羊有很大难度。同时贫困养殖户受养殖技术、生产和资金等条件限制,不能保证项目有效取得脱贫致富的效果。三是在实施核桃产业化扶贫项目中,育苗基地和采穗圃建设是整个项目成败的关键,而目前我市育苗基地的核桃苗品质良莠不齐,品种不一。同时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实施地的跟踪管理措施不到位。四是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省今年下达我市的扶贫生态移民任务仅6000人,市新增的4000人建设任务资金需尽快落实;中央和省配套资金计划未完全下达,四个县区仅六枝特区下达了中央资金1200万元计划。资金未到位导致省下达任务部分项目点建设进度较慢。

三、对策建议

(一)夯实基层就业基础工作。一是研究并理顺乡镇(街道)、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下大力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六到位”。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社区(村)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实现市县中心城区有市场、街道乡镇有场所、社区和村有窗口的目标,实现城乡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使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二是建好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解决好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资金,对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专门调研,提出需求并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应用软件,使其达到动态管理、定期录入、及时更新、方便查询的效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探索农业、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信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好人力和培训资金的聚集效应。整合职技校和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职技校实训基地,打造技能培训品牌,提升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公共培训机构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具有资质的各类职技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职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能够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动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工业强市提供人力资源。针对市场需要,结合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复转退军人等群体的不同特点和培训需求,制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培训的具体计划,改进培训模式,设计培训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资金扶持,引导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以职技校实训基地和市、县(特区、区)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建立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和淘汰的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

(三)将民生工程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立足夯实基础、改进服务、创新创业、用活资源、跨越突破、提升效能等方面提出民生工程的具体内容和资金预算,统一内容、标准和资金匹配。项目匹配的资金要千方百计分级纳入财政预算,按时拨付到位。

(四)着力解决征地拆迁问题。一是及时解决征地费用,积极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解决工程缺口资金问题。尽快将土地征用款发给农户,以免农户阻挠施工。二是尽快解决坟地迁移问题。

(五)加强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一是按照“打防结合、以防为先”的原则,加快推进街面、社区、单位、视频、民居和虚拟社会等六大防控手段建设,实现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多层次、全方位、全时空覆盖,提高在动态环境下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

二是重点推行“居住证”、“一证通”制度,实现流动人口由“户籍地管理”向实住地管理的转变。大力推进“阳光工程”建设,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纳入安置体系,实现全覆盖目标。加快“天网工程”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实现城乡重要部位和重要路段视频监控报警全覆盖。加强对中小旅社、歌舞洗浴、电子游戏、废旧回收等传统行业的治安监管,促进其合法、规范经营。

(六)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分类推进,科学考评。一是对有“减贫摘帽”任务的贫困县、乡要根据其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农村贫困人口数等制定限期推进计划,县、乡要制定能够保证减贫摘帽的规划和计划,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给予相关配套政策和资金项目,并落实相关措施后进行验收。既要避免盲目争取政绩,又要避免落后不思进取。把“减贫摘帽”任务完成情况及相关项目落实带来的扶贫效果作为干部考核和提拔任用的依据。对项目落实不力,扶贫效果不佳的领导干部应予以问责。二是加大地方种羊场和育肥场的投资建设力度,让贫困户参股到有技术和资金的大户中,变分散养殖为集中规模养殖。提高地方自繁自养供种能力,既避免因引种带来的疾病传播,又避免了因县与县之间互相购买种羊而导致产业无法健康发展。三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加强对核桃育苗基地和采穗圃的跟踪管理和技术指导,同时成立专家组选育本地优良品种并进行大面积培育推广。四是今后的移民搬迁任务应逐步改变实施方案,转化为进城(或园区)计划。

课题总指导:李新益

课题指导:吴 进

课题组成员:刘 勰  巴 玮

执笔:刘 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