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六盘水市“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深入分析引起的原因和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从而提出了冲出“中国式过马路”的路径。
〔关 键 词〕 社会管理 闯红灯 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近来在微博上流行“中国式过马路”这个词,有网友描述为“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还有图为证:在城市街头,有好几位行人并没有走在斑马线上,而是走在旁边的机动车变道路标上,其中有推着婴儿车的老人,也有电动车、卖水果的三轮车,引起广泛的共鸣和议论,同时也出现了“中国式跨栏”、“中国式上车”、“中国式并线”等“词汇”,这样的场景,六盘水城市的街道上更不例外。
一、引起“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
(一)公民素质低下。一是受教育层次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六盘水市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为4.2%,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比西部地区低0.47个百分点,不到全国比例的一半,跟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远;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5年,高出贵州0.47年,低于全国1.4年,低于日本5.4年,低于美国6.13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53.47%,分别低于贵州、西部地区、全国、日本6.33、6.63、29.03、25.73个百分点;文盲率为9.95%,分别高出贵州、西部、全国、日本、美国1.48、2.15、5.87、9.95、8.95个百分点(如图一)。二是人文素质低。由于六盘水市全民教育层次低,社会文化氛围不浓厚,“三线文化”没有得到提倡和弘扬,尊老爱幼、文明行车、文明做人的理念还未完全成型,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破坏城市道路设施的现象大面积存在,六盘水市公民社会责任感不强,主人翁意识欠缺,自私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人生观、价值观模糊,据网上调查显示,六盘水市80%以上的公民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说不清道不明。三是职业道德低。在六盘水市的各行各业、干部职工的职业道德有待提高,在六盘水电视台的《曝光台》中,横穿马路的人包括警察、学生、机关干部和普通市民,部分干部职工心中无他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制度和法律的存在。另外,公民安全意识低也是引发“中国式过马路”的重要原因。
图一:2010年末部分国家(地区)受教育程度情况表
(二)城市道路设计不合理。一是道路不成网络。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主要有凉都大道、钟山大道和南环路三条主干道,忽视支路尤其是贯通性支路的规划建设,支路不成网络、不成系统。特别是穿越中心区、核心商业区的一些贯通性干路,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均汇集到这些贯通性干路上,加重了交叉口的各类型车辆与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行人过街时间长,大大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二是纵断面设计不科学。在六盘水市的三条主干道上,开口少、红绿灯时间间隔设计有待改善,部分路口还出现“有灯无线、有线无灯”的现象;人行天桥、地下通道数量较少,如凤池园旁的地下通道缺乏管理,成为垃圾坑、臭水沟。三是横断面设计不科学。在六盘水市三条主干道中,钟山大道为6车道,所有车辆全部在上面通行,没有规划公交车道,大部分道路还是原始的“人车混行”。
(三)有法不依现象的存在。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在中国绝对是个普遍存在的行为,甚至被人们见怪不怪的认为理所当然,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信号周期都会有人闯红灯。市民闯红灯,根据交通法的规定,要罚款20元,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不容易。如果行人说自己身上没钱,交警除了批评和教育之外,就没有任何办法了,而且起不到震慑作用,而且容易引发矛盾。部分司机闯红灯被监控纪录后疏通关系,不受处罚,更是沾沾自喜,践踏规则而逍遥法外,感觉是一种让别人羡慕嫉妒恨的特权享受。
(四)社会管理水平低。一是城市乱现象管理缺失。乱停乱放、乱行乱堆的行为依然存在,尤其严重的是在斑马线口摆地摊,部分人行横道成为菜市场,如黄土坡通往市人大的人行道上,部分交通执法人员还将警车停靠在斑马线口,阻挡了行人的通行,市政部门在美化城市环境的过程中,还将花卉摆放在行人停留等待的空白区域,行人只能绕开斑马线穿行。二是道路设施修建影响。六盘水市的道路设施,包括红绿灯破坏后,市政府部门没有及时修复,斑马线不清晰,市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也减弱了道路通行能力。
二、“中国式过马路”折射的社会问题
(一)对规则意识的集体漠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我国规则意识最著名的表述,但规则存在,并不一定得到广泛认可。而大多数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而并不是发自内心的,自觉遵守规则,把遵守规则内化为人格一部分。对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规则;反之,就无视规则。“灵活变通”被赞扬,红灯来了,大咧咧闯过去,习以为常。
中国是工业文明和都市文明的后发国家,公民社会更是“才露尖尖角”。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人,或从农村移民到都市,或农村建成城市。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无须深刻的规则意识,无视规则的习气在潜意识根深蒂固,难以纠正。
(二)破坏规则的集体撮合。交通规则,是现代人们最常见的公共规则。在许多人潜意识里,破坏规则,不是破坏“与其他公民平等的契约”,而是挑战了规则的制定者。闯红灯,绝不会意识到破坏了基于平等契约精神的公共秩序,而是庆幸自己没被规则制定者逮着,怡然自得于一种违规快感,这种快感被赋予了精神独立和彰显个性的魔力,从而自我消解了破坏规则所产生的心理窘迫和道德耻感。“凑够一撮人”结伴破坏规则,一是“浑水摸鱼”的从众心理,二是“法不责众”的人治文化。破坏规则的现象是在集体行为的迷彩服和法不责众的防弹衣下放纵自我的结果。
(三)规则制定的人本缺憾。一是红灯时间长绿灯时间短。在六盘水闯红灯,有时候是不闯灯根本过不去马路,信号灯时间太短,在钟山大街的部分路口,红灯等待时间为120秒,人行时间为30秒,加之转弯的车辆太多,在30秒时间内无法通行,助长了违规行为的发生。二是通行设施不健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尽合理,横跨通道间隔距离太远,部分路段超800米左右,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造成行人乱穿马路、横跨道路栅栏的危险行为,出现了“中国式跨栏”。
(四)现代背景下公民的心态焦虑。我们处在急剧转型期,追求“快、准、狠”,一停下来就担心落后于他人,落后于时代,抓不住机会,所以每个人都很急躁,似乎不能保住发展的快步伐,就要落后了。在六盘水开车的司机喜欢变道,堵车时钻来钻去,其实也领先不了几米,反而加剧堵车;在大街上随时看到行人闯红灯,都清楚快不了几分钟,也知道是没素质的表现。这就和当今中国社会心理有关。
三、冲出“中国式过马路”的路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素质。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手机等媒介加大对依法治国理念、交通安全意识的宣传;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学生的教育;交警、城管部门联系各级媒体采取明察暗访等形式曝光横穿马路、闯红灯、跨栅栏等行为,播放闯红灯引发的交通事故,让人们为闯红灯的行为感到羞耻,让人唾弃,把按照红绿灯过马路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倡导交通文明、道路文明的社会公德。
(二)以人为本、科学合理设计城市道路。一是合理设置道路设施。研究表明,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六盘水市应该坚持“人性化”设计要求设计中心城区道路,城市道路的设计和建设,十字路口人流和车流区域的科学合理规划,红绿灯的时间间隔设计,都要进行统一的调配和布置,在十字路口和公交车停靠点和人流车流的密集地段,特别增设一个车道。二是实行人车分离。在人行通道上实行行人和车辆分开,各行其道,采用封闭式通行道路,避免车辆停在人行道上,人车通行的现象,还可以考虑设置半自动红绿灯的方式。城市地铁的开发、适当的限号限行、倡导和鼓励绿色环保出行也是是我们需要考虑和改进的方向。
(三)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平分配公共资源。按照“方便群众、综合衔接、绿色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加大政府投入、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方式,加快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由轨道交通网络、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组成的城市机动化出行系统,同时改善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出行条件。
(四)创新社会管理,建立人人平等法制环境。一是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违规行驶、无证驾驶、闯红灯等行为,行人也不例外,体现执法的公开、公平、公正,树立法律和规则应有的尊严与权威。二是公安、交通、城管联合执法,开展人行道违章占道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对道路上乱停乱放、乱行乱堆的现象进行彻底清理,对占用行人通道的行为要彻底铲除,确保畅通有序。三是全面填补公交空白点,提高出行效率,缓解交通压力。四要加强交通监控体系建设。在各路口设立监控,对交通情况进行时时监控,对闯红灯的人和车辆进行处罚,并送各媒体进行曝光。同时在各路口安插执法人员,建立一支有效维护交通秩序的执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