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汉祥
〔内容摘要〕 本文从贵州省六盘水市农村金融现状分析出发,研究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探索六盘水市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路径。
〔主 题 词〕 农村金融 研究 探索
〔作者介绍〕 中国人民银行六盘水市分行
在全市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解决农村金融面临问题,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是一个急需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就此进行研究探索。
一、现状
(一)机构情况
我市境内有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五种营业性金融机构为全市农村办理存款、取款、贷款和信用卡等金融服务。此外,还有人行、银监等两种管理机构,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资金和监管间接为全市农村进行服务。
截止到2012年6月末,农行、农发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全市农村设有固定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点等机构,实现农村乡镇金融网点全覆盖。邮政储蓄网点20个,农业网点6个,农村信用社网点98个,业务量最大的机构。
(二)存贷款情况
1、存款情况
到2011年6月末,五种涉农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如下,农业银行73.46亿元、农发行5.66亿元、农村信用社157.51亿元、邮政储蓄银行37.38亿元、村镇银行0.86亿元。
2、贷款情况
到2012年6月末,五种涉农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如下,农行62.37亿元、农发行26.47亿元、农村信用社113.72亿元、邮政储蓄3.70亿元、村镇银行0.57亿元。
各类贷款中,各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40.93亿元,其中农行28.35亿元、农发行26.47亿元、农村信用社103.40亿元、邮政储蓄0.21亿元、村镇银行0.57亿元。
各金融机构农户贷款余额53.27亿元,其中,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余额51.55亿元,农行1.31亿元,邮政储蓄银行0.15亿元,村镇银行0.03亿元。
(三)服务农村情况
1、大力抓好“零金融机构乡镇”网点建设
针对六盘水市农村金融机构不足,人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把在农村增设金融机构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失,作为重中之重。已实现所有乡镇均有金融机构网点的建设目标。
2、搞好农村新型担保抵押组织创新
人行联合六盘水市农委、水城联社、钟山联社,在水城县试点组建水城县滥坝双水担保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钟山区组建德坞白鹤农民担保合作社,搭建“三农”贷款联系平台,破解制约“三农”贷款的经济及法律难题,探索农村担保难抵押难问题解决之路。两社已为农民获取担保贷款550多万元。
3、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努力满足农户小额贷款需求
为解决“三农”贷款难,特别是农户贷款难问题,农村信用社、人行等努力搞好农村信用环境建设,通过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提高农村信用环境质量,解决好农户小额贷款需求问题。
4、不断创新金融品种,努力推广惠农卡使用,多渠道解决“三农”贷款难问题
农行为解决“三农”贷款难,推出惠农卡等,单设了农贷部负责农村金融。邮政储蓄开办了小额担保贷款等品种。
5、不断加大支农政策引导和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力度
一是不断加大支农政策引导力度,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做好支农工作。
二是做好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增强支农金融机构支农资金实力。到2012年6月末,人行六盘水市中心支行支农专项资金--支农再贷款限额达773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相关法律制度等的制约
一是现行法律等制度规定,抵押必须登记否则非法,登记则必须有抵押物的证件,并须交纳登记费和评估费;农村房屋因土地属集体所有等,房屋不能办证;土地也不能办理抵押登记。使农村最普通的房屋、土地不能用于办理抵押贷款。
二是由于农村经济组织不发达,缺乏相应的担保机构,使农民及农村经济组织在贷款时得不到相应的担保,难于贷到款。
(二)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金融机构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积极性不高
一是形式主义泛滥成灾,办事程序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成为一道新的技术壁垒,既阻碍了农民相关服务的获取,使农村创业及守业环境均较差;同时,也带来了成本高昂,制约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二是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低,使得农村业务笔数多而单笔金额小,单位成本高于城镇。
三是农民收入少,使农村资金筹集困难,成本高。
四是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及分散,使农村金融业务比城镇业务管理和操作成本都高。
(三)缺乏风险补偿及激励机制
由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过高,尽管国家对农村项目实行税费减免及费用补贴政策,但却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农村金融,没有相应的税费减免及费用补贴政策,使农村金融风险得不到补偿,没有风险补偿机制及激励机制,缺乏动力。
(四)农村金融与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不相适应
一是缺乏农村金融人才,由于没有相应的农村金融人才培训和选拔制度,使适应农村环境的金融人才较为缺乏;
二是人手少与交通不便和服务区域广大的矛盾较突出;
三是管理及工作方式等与农村环境存在一定差距,与农村对金融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是还有17个乡镇只有便民服务点,金融服务较薄弱。
(五)管理制度及方式等的制约
一是内部管理要求的装修、设备配置、工作程序及人员招聘统一,其统一又是以城市为蓝本的。导致农村金融既不适应农村环境,还成本高昂,生存困难。
二是外部监管也是以城市为蓝本,同样导致农村金融既不适应农村环境,还成本高昂,生存困难。如信息社主任三年必须交流等。
三、对策
(一)继续搞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
一是继续搞好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建设工作,督促金融机构、县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全部完成无金融机构固定网点乡镇建设固定网点工作。
二是灵活运用国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危房改造等的政策及资金,对金融机构在无金融机构固定网点乡镇新建或恢复机构工作给予大力扶持。
三是对农村新建固定网点的,给予一定的经济及行政支持。
(二)探索建立农村抵押新机制
1、继续探索建立农村担保新机制
探索建立以县、乡级为单位的支农担保公司,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一般农业企业贷款缺乏担保问题。
2、创新抵押方式,探索建立农村房屋、土地、森林质押、抵押新机制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市内寻找条件好地区,先行试点,探索建立农村房屋、土地、森林质押、抵押新机制。在取得成功经验基础上,逐步在全市推广。以解决农村有财产,却不能办理抵押问题。
(三)大力推进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
继续大力推进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切实搞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近几年县、乡(镇)的主要工作。通过信用组、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工作的推进,解决农户一般性的小额贷款需求问题,努力提高农户贷款覆盖率。
(四)探索建立金融支农风险补偿机制、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金融支农补偿机制、激励机制,由市、县财政出钱建立金融支农补偿基金、激励基金,支农补偿基金专项用于补偿金融支农出现的非人为呆坏帐;激励基金专项用于金融支农先进单位、个人。以此解决金融支农无风险补偿机制、激励机制问题,切实建立一个健康、长效的金融支农新机制。
(五)探索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机制
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城区机构、工矿区机构和农村机构,工作方式大不一样。因此,应探索切实可行的农村机构内部管理机制,其核算及目标管理应与城区、工矿区机构分开进行,单独实行一套符合农村特点的考核、管理制度,有条件的单独设农村机构管理部门。通过上述方式,进因核算及目标管理带来的对农村业务不够重视问题。
二是对适合农村环境的金融人才,应按特殊人才管理的有关要求对待,他们的任职应不受现行学历、年龄、任期限制。有这类人才的机构应为这类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传帮带作用。
有关金融机构应总结推广英武、西冲、大湾及木岗等信用社支农的成功经验,并发挥它们的传帮带等模范带头作用。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高管、信贷人员交流与否应与工作情况结合,不可片面强调交流,应尽力保持稳定。
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进人应注意与所在环境适应,多招当地大中专、高中等人才,力求发挥本乡本土人熟地熟及留得住的优势。
(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步伐
加快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进步伐,努力创造多元化竞争型农村金融机制,通过多元化及竞争等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缓解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七)大力整顿作风,努力转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社会风气
针对当前各行业特别是各管理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泛滥成灾形势,全社会应大力整顿作风,努力转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成灾的社会风气,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起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