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飞
〔内容摘要〕 本文介绍了我市就业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我市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就业 问题 建议
〔作者简介〕 市人资社保局
近年来,六盘水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就业服务制度,积极实施就业政策,加快城乡统筹就业进程,努力营造有序、安定、和谐的就业环境,为就业总量的增加提供了保证,确保了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但是,我市的就业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搞好就业工作将是我市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
一、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城乡就业总量增加,一产和二产从业人员减少。截止2011年底,我市城乡从业人员146.97万人,同比增长1.6%。其中,第一产从业人员96.37万人,同比增长-1.4%;第二产从业人员21.03万人,同比增长-1.9%;第三产从业人员47.44万人,同比增长5%。2012年1至8月我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4499人,完成目标任务4.8万人的113.5%,同比增长121.3%;失业人员再就业3310人,完成目标任务3500人的94.6%,同比增长9.9%;帮助困难人员就业2781人,完成目标任务3000人的92.7%,同比增长13.5%。1至8月我市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55381人,完成目标任务5.5万人的100.6%,同比增长13.8%。
(二)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上升,就业稳定性下降。去年以来,我市新增高校毕业生8969人,初次就业率均在80%以上。其中,2011年3591人,同比增加11.5%,当年初次就业率为81.2%;2012年5378人,同比增加49.8%,初次就业率为83.7%。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70%以上的毕业生在同一单位稳定就业的时间大多不超过6个月,有的甚至在1到2个月时间内换了两个以上单位,在同一单位工作1年以上的毕业生不足20%。
(三)农业劳动力省外转移下降,返乡总量增加。我市近320万人口中农业人口有250万左右,农业劳动力近145万人,目前外出务工50万人。其中,省外转移27万人,同比下降22.7%;省内转移23万人,同比增加27.7%。2011年至今我市返乡农民工达到6.2万人,为全市在外务工人员50万人的12.4%,占去年以来新增转移就业人数10.42万人的59.5%,接近2009和2010年的返乡农民工总数。在6.2万名返乡农民工中,返乡后创业的人数为1.21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19.6%;返乡创业带动就业2.79万人;返乡就业的人数为3.92万人,占返乡农民工的63.2%。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主动返乡占98%以上。返乡的农民工除极少数年龄偏大的外,绝大部分到商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业、采矿业、居民服务业就业或创业。
(四)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就业压力仍然不减。2012年1至8月,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5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1%,低于年度控制目标0.09个百分点。今年,在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工作基调和预期目标下,预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可达到6.2万人,全年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5.6万人。全市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虽然如此,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第一,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虽然较高,但由于缺乏技能或自身素质与岗位不相适应,就业稳定性极差,经常处于就业与失业相互交替的状况。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按80%计算,仍有1070余名高校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1.3万余人,就业压力有增无减。第二,部份未就业人员没有进行失业登记,隐性失业人员较多,且登记失业人员中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就业困难人员全市约9000余人,除公益性岗位安置部分外,大部分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就业困难人员只能靠低保维持生活。第三,随着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和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释放出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存量进一步增大。加之农民工缺乏技能、劳动合同签定率和稳定就业率较低,劳动保障权益维护艰难等因素的存在,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并变成产业工人仍然任重道远。
(五)用工高峰尚未到来,城镇新增就业还有空间。我市11个工业园区仍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工业园区入驻企业224户,建成投产仅107户,用工人数2100余人。据初步调查,如园区201万平方米的标准广房全部建完,园区企业全部入驻并投产,高峰期用工人数应在2.3万人左右。今年1至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84.63亿元,同比增长20.5%;全市7.557万户民营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140.5亿元,同比增长48.66%。全市中小企业前7个月新增就业2.79万人,就业总人数达到34.93万人。我市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产生大量的工作岗位,就业空间进一步扩大。
二、当前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5%,高级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数的9%,技师占技能人才的1.67%,高级技师占技能人才的0.09%,技能劳动者占从业人员总量比重极低,一些特殊工种已无高级技能人才,极大地制约了六盘水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全市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4050”人员占三分之一以上,大多数失业人员缺乏技能或技能单一,更加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有人无事干、有事无人干”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公共就业服务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服务能力、服务条件急需提高和改善。六盘水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和设备陈旧短缺、管理服务人员严重不足且素质较低。虽然全市乡镇街道、社区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平台基本建立,但有的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进行了撤并,与民政事务等乡镇单位合并办公,几块牌子、一套人员,加之场地、资金、人员安排不够好,工作职能的发挥受到极大限制。除此之外,社区人力资源和保障工作站也缺乏场地、工作经费和办公设备,难以满足当前就业工作的需要。
(三)农民技能就业培训工作缺乏总体部署,浪费了人力财力。我市承担“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任务的分别有农业部门、扶贫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三家单位,同时经信、残联、安监等单位也在开展相应的培训,部门和单位分别进行,培训内容和培训对象往往出现重复交叉,造成了人、财、物的浪费,加之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效果。
(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随着六盘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一些以煤炭为主的初加工低技能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必然淘汰。与此同时,一批技术含量较高、设备较先进、发展势头较好的企业逐步加快资本、技术替代劳动的步伐。而六盘水目前有一半以上劳动者从事的是简单操作工种,劳动者整体素质较低。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由于劳动者技能素质低而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将加剧,大量劳动者的素质急需提升。
(五)人力资源重使用、轻培养,开发与配置处于无序状态。由于企业人力资源流动速率加快,经常会出现对人才的恶性竞争,使得很多企业失去了对人力资源开发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造成了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甚至不培养的现象发生。此外,政府部门与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之间缺乏完善的联系网络,对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的宏观指导作用减弱,造成人力资源开发无序,人才强市和科技兴市作用的发挥受到滞约。
三、对当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基层就业平台。一是研究并理顺乡镇(街道)、社区(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管理体制,下大力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制度“六到位”。建立覆盖省、市、县、乡、社区(村)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信息网络,实现市县中心城区有市场、街道乡镇有场所、社区和村有窗口的目标,实现城乡就业服务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使城乡劳动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取各类就业信息。二是建好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解决好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资金,对城乡人力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进行专门调研,提出需求并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应用软件,使其达到动态管理、定期录入、及时更新、方便查询的效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统筹开展城乡职业技能培训。探索农业、扶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信等相关部门的培训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好人力和培训资金的聚集效应。整合职技校和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职技校实训基地,打造技能培训品牌,提升培训质量。大力加强公共培训机构建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具有资质的各类职技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以职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为主体、社会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能够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针对市场需要,结合城镇失业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失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复转退军人等群体的不同特点和培训需求,制定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培训的具体计划,改进培训模式,设计培训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职技校实训基地和市、县(特区、区)就业训练中心为基础,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操作训练。建立对培训机构进行检查、评估和淘汰的动态管理制度。完善和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职业技能鉴定服务,为“三化同步”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三)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充分发挥乡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所、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的作用,引导、组织和鼓励农村劳动力成规模转移就业,尤其是到工业园区务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及时收集、发布适合农民工的岗位信息。积极建设劳务输出示范县,培育劳务品牌,带动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二是注重沟通协调,促进稳定转移就业。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在掌握本地农民就业能力和愿望的基础上,面向输出地、面向用人单位,了解市场需求,注重签订劳动合同,实施延伸服务;加大就业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转移对接,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做到“三个围绕”,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四是建设返乡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工、百分青年、百万妇女创业就业活动。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统筹规划和解决返乡农民工创业所需的生产经营场地问题,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创业培训、创业补贴和权益维护等政策,充分发挥创业园区“孵化器”和吸纳就业“蓄水池”的作用。
(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在坚持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坚持市场就业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围绕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对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的资金扶持,引导高等学校、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合理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动以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培训教育体系建设,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为工业强市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政府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加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体面就业和充分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