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应德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针对城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区域提出构建特色城镇发展型的“农工贸旅一体化”、山区生态恢复型的“农旅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关
键 词〕 六盘水市 农业产业化 发展模式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委党校教授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境内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3.18%,
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耕地面积485.54万亩,其中旱地423.26万亩,占87.17%;水田62.28万亩,占12.83%。在旱地中,25度以上的坡耕地占21.08%。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1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44%。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已经决定六盘水市不是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只能实现基本自给。
但是,六盘水具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立体气候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有机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六盘水市定位为“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2013年贵州省委提出,在全省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六盘水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1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的发展受自然资源限制
一是土地资源少。据《六盘水统计年鉴2013》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常用耕地面积113.11千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为0.526亩,低于贵州省2011年年末常用人均耕地面积0.62亩和全国2011年年末人均耕地面积1.355亩。六盘水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少于全省、全国。耕地少,产出就少,并且影响规模化生产,新技术的使用。传统农作物的生产结构难以改变,就很难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更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二是石漠化严重。六盘水市岩溶地区分布较广,喀斯特岩溶面积6263.09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3.18%,石漠化情况居全省九个地州市之首,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14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3.44%,远高于全省20.39%的平均数。六盘水市漠化发生率36.87%。仅次于安顺市石漠化发生率47.35%和黔西南州漠化发生率39.69%,列全省第三位,严重石漠化影响了土地质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常年气候变化较大。六盘水市全年平均气温在13℃-14℃之间,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由于地面条件的复杂性和海拔高差的悬殊性,低热河谷与高海拔山区温差较大,高温河谷区可达到16度以上,低温区年均温不足12度。气候异常变化对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六盘水市农业科技水平仍然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首先是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投入少、装备差;其次是基层农技服务体系相当弱,缺乏人才,现有人员学历低、服务三农的能力弱。再次,产业在不断发展,但与科研院所的联系还不够紧密,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现实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成为当前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中型农机耕作机械发展空间小,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水平不高。
1.3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2012年国发2号文件将六盘水市定位为“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
,贵州省委提出,在全省建设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市确定了十大农业产业和打造“四张名片”,并提出全力推进实施“3155”工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已有23个农业产业园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正在建设,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在有序推进。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企业年产值小、品牌不响、特色品牌少、发展步伐慢、产业链低端,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农民利益联系不紧密,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尽管在数量上有增长,但运行不规范,带动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进入市场、分析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2六盘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探讨
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特色,构建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即构建城郊都市型的“农工贸旅一体化”和生态恢复型的喀斯特山区的“农旅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重点是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把农业产业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的亮点工程和目的地,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2.1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径
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径是以农业资源和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等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到乡村进行农业生产体验活动和休闲度假,从而促进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一是以家庭农庄为载体,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与乡村旅游一体农旅发展模式。发展家庭农庄,重点是把家庭农庄建设成为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基地,同时要建设好农家乐(餐馆)和农家旅馆。可以通过市民承包一块园地的形式,让市民自行种植采摘等农业生产活动,并在农家乐吃农家菜,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通过一天的劳作后,还可以在农家旅馆,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二是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设施农业、生态、有机农业与旅游观光一体的农旅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园区既是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基地,也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农业观光旅游越来越引起城市人的好奇和兴趣。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重点是以十大产业为基础,以实施“3155”过程为抓手,加快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突出特色、突出生态和赋予旅游功能,从而实现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三是加强对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强化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农旅一体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其它服务业的发展。
2.2农工贸旅一体化发展路径
农工贸旅一体化发展路径是农业(农林牧渔业)、农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商贸(物流业)和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主要产业包括:农业产业方面有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体验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特色农业;农村工业方面主要是特色农产品加工;农村商贸有商贸旅和旅游购物(特色旅游农产品);乡村旅游业有休闲旅、体验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民俗文化旅游等特色旅游。通过农工贸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如康体养生、户外运动、商务会展、旅游地产、农家乐和农家旅馆等产业。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工贸旅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关键,首先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把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成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其次是要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主体;第三是要加快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乡村工业的吸引力和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长农业产业链,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发展农村工业的重要载体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第四是要加快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使农产品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与外界快速交流,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五是要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物流通道,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六是要加快对六盘水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通过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3结束语
喀斯特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依据该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条件,选择符合地区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路径。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不具备发展乡村工业的区域,可以选择“农旅一体化”发展路径,在城郊和具备发展乡村工业的区域,可以选择“农工贸旅一体化”发展路径。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充分发挥城镇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要科学规划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融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初步建立起城乡三次产业互补互动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泽选《喀斯特地区生态农业建设难点与制约因素——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分析》[C]贵州发展生态农业研讨会论文集
75-79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Z]2012.1.12
[3]中共六盘水市委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N]六盘水日报2014.01.08.
编辑:陈松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