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内容摘要〕 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六盘水市面临着做大规模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转型 升级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委办
1转型升级的必然性分析
1.1转型升级是破解工业发展难题的具体举措
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比重达60%左右。2011年,工业增加值353.06亿元,同比增长20.2%;2012年,工业增加值364.42亿元,同比增长21.6%;2013年,工业增加值351.75亿元,同比增长15.6%。从工业内部看,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四大产业对全市GDP贡献率达55%,重工业占工业的比重达99%,呈现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局面。而工业发展基础的矿产资源逐渐减少,不可再生。所以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转型升级,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1.2转型升级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
从统计数据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增加了近1.4倍,主要还是靠工业,二产对GDP的贡献率从2005年的56.3%上升为60.6%,三次产业的比例从2005年的18.5:41.8:39.7变化为6.04:60.57:33.39,三次产业结构越加不合理。近几年来,全市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代,在做大总量的同时大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二产对GDP的贡献率逐年降低,从2011年的62.7%降到2013年57.1%,但降幅不大,工业增加值占二产比重仍然偏高,达到90%,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的局面未根本破解。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同时,只有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唯一路子。
1.3
转型升级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电解铝、建材、装备制造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给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伴随我市工业发展的问题逐步显现,主要表现在: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慢,工业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农业优势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凸显,不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因此,六盘水市经济正面临做大规模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必须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提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
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我市在发展中努力跳出资源陷阱,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2.1着力优化煤炭产业。抓住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四个一体化”,大力发展煤焦化、煤液化、煤层气开发综合利用等煤化工产业;加大煤层气、焦炉煤气、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黔桂天能130万吨焦化、盘北煤矸石发电厂1号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推进非煤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煤炭产品附加值。2013年,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增加值433亿元,增长20.4%;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户。
2.2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煤炭资源整合,提升煤炭工业“三废”利用,煤炭工业告别了小煤窑时代,煤矿数量持续下降,煤炭产业的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安全标准化矿井建设步伐加快,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和规模效益不断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民营企业主动作为,联手探索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走变“废”为“宝”的循环发展之路,形成了煤电化、煤电钢、煤电铝、煤电材、煤化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把煤炭“吃干榨尽”,逐层减量利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3年,完成原煤产量7309万吨、洗精煤2526.15万吨、焦炭562.94万吨、钢材454.55万吨、水泥720.8万吨、发电量421.75亿千瓦时。淘汰落后产能207.4万吨,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指标范围内。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
2.3着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积极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3155”工程,2013年底,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8.06亿元,增长6.5%,粮经比由63:37调整到51:49,粮食总产量达80.9万吨,增长7.45%。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82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549个。12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截止今年5月,全市已猕猴桃实施1.41万亩、茶叶实施5.58万亩、核桃实施20.25万亩、蔬菜实施3.07万亩、中药材实施2.79万亩、红豆杉实施1.57万亩、油茶实施1.22万亩、花卉苗圃实施0.94万亩、刺梨及特色经果实施4.2万亩、人工种草实施0.91万亩、改良草地实施0.28万亩。
2.4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和金融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推进了野玉海、牂牁江、妥乐古银杏、坡上草原、韭菜坪、梭戛等一批区域性精品景区建设,全力打造“贵州屋脊·中国凉都”旅游精品。2013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36亿元,增长34.9%。凉都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建成盘江雅阁、凉都锦江2个五星级酒店,五金商贸城、西南家居博览城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相继建成。推动银政、银企深度合作,积极运用信用市场、基金市场、证券市场、信托市场的金融产品,推动金融业发展。
3推动转型升级的凉都模式
通过几年的发展,六盘水转型升级的模式成效明显,归纳总结其发展过程,形成凉都模式。
3.1创新是动力。创新是六盘水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活力,创新涵盖了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是按照跳出能矿抓工业、跳出能矿抓转型的思路推动转型升级。二是打造“5个10工程”,逐步放权到各县、特区、区以及园区,激动发展活力。三是通过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3.2项目是支撑。市委市政府牵住了项目带动发展这个牛鼻子,下大力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尤其是民生项目和旅游景点的打造,既提升了二产,又发展了三产,既做大了总量,又优化了结构。一产方面,实施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生态移民搬迁、特色小城镇建设、“3155”等工程。二产方面,高举循环经济大旗,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发展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食品加工、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三产方面,积极打造精品旅游线路,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平台经济,发展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动漫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
3.3环境是关键。我市立足改善环境推动转型升级,一方面是解决交通问题,水盘高速、六镇高速建成通车、六六高速、杭瑞高速毕都段、机场高速、市中心城区内环快线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开工建设,六安城际快铁开工建设,月照机场即将通航。另一方面着力打造软环境,完成机构改革,全市安装天网工程,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开展以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四创”活动,全面打造旅游景区景点,唱响“贵州屋脊·中国凉都”品牌。
4实现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转型是所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就六盘水而言,一定要围绕产业抓好顶层设计,以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突出技术引领、创新驱动和人才支撑,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着力提高资源转化率和产业附加值,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提效步伐。
4.1注重顶层设计
充分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地上自然资源、政府公共资源整合其它产业业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转化率和产业附加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前谋划好“十三五”规划,主动跟中央和省有关部门对接,争取得到支持,做好城市规划修编工作。用改革创新的思想,突出民生导向,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顶层设计的第一工作取向,加快解决群众交通出行、就业增收、教育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区域合作、基础设施、城乡统筹、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4.2注重循环经济发展
高举循环经济发展大旗,坚持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低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抓紧高标准编制《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规划》,主动与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汇报衔接,力争把创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实施。加快盘北、路喜、盘南、董地等园区煤、电(焦、气)化示范基地建设,建设水城发耳煤基液体燃料项目一期工程。支持企业发展煤矸石综合利用、煤层气开发利用和瓦斯发电。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端制造、安全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扶持一批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加快发展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动漫、文化创意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优化发展家政服务、康体休闲、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丰富产业业态,填补产业空白。
4.3注重生态引领
坚守生态保护底线,妥善处理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全面开展“治水、治气、治渣、环境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与法制保障”四大行动,落实好“十二件环保实事”。扎实推进污水处理系统、垃圾收运系统、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和水城河治理等工程建设。强化环保执法,严厉查处、打击环保违法行为。突出沿河、沿路、沿库、沿园、沿寨生态建设“五个优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加强地质环境整治和矿山生态恢复治理。
4.4注重产城互动
按照“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相互支撑”的思路,以建设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为目标,大力推进钟山、水城、红桥“三地同城化”进程,推动城乡“五个一体化”建设,抓住第四轮城市修编的契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做好长远规划,配套完善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等专项规划。将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统筹考虑,实施规划、路网、功能、社区、政策一体化,全面实现“三地”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同城化联网,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有效融合,资源要素市场体系一体化。
4.5注重对外开放
要用好开放关键一招,用开放倒推改革,用开放倒推发展,用开放查找问题,加快推进六盘水海关、检验检疫机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申建加工贸易承接地、出口基地。强化区域交流合作。积极融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黔中、滇中经济区,主动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强与川、黔、滇、桂周边市州的经贸合作,准确植入贵安新区产业发展,精准对接贵阳市产业辐射带动,提升区域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坚持多种形式招商引资,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活动,努力招大商、选好商。
4.6注重深化改革
紧紧围绕提高“四个比重”,推进“四化同步”和“同步小康”目标,努力在深化资源市场化、公共资源交易模式、统筹城乡发展、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国有企业、财税金融、教育领域、行政管理、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取得新进展。在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推进诉访分离改革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编辑:陈雁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