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桦
〔内容摘要〕 随着沪昆、贵广、渝黔、贵南湛、成贵等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贵州将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遵义为副中心的七个地州市高铁辐射圈。六盘水除红果外,相对被边缘化,挑战大于机遇。本文就如何迎接高铁时代提出建议。
〔关
键 词〕 高铁 机遇 挑战
〔作者简介〕 市政府研究室
1高铁时代六盘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1挑战
1.1.1六盘水市中心城区被边缘化
随着沪昆(上海到昆明)、贵广(贵阳到广州)、渝黔(贵阳到重庆)、贵南湛(贵阳到南宁至湛江)、成贵(贵阳到成都)等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贵州将形成以贵阳为中心,遵义为副中心,都匀、凯里、安顺、毕节、铜仁等七个地州市都会受到高铁的直接辐射。六盘水只有盘县红果通高铁。且目前六盘水全市高速公路骨架尚未形成,除水盘高速通车外,市中心区至省会城市贵阳、周边市及其它县还未通高速公路,市中心城区被边缘化。为积极迎接高铁时代的到来,省政府未雨绸缪,对鄂湘粤三省“高铁经济”发展及贵州省内“贵广高铁”沿线城市进行专题调,提出了贵州迎接“高铁时代”的建议,其中没有一条提到六盘水。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吸引力和竟争力将更加削弱,也不利于接受发达经济区的辐射带动。
1.1.2高铁将加速带动产业向沿线城市转移
随着武广、沪昆、贵广、渝黔、贵南湛、成贵等高速铁路的规划建设,周边省及省内周边市(县)陆续迈入高铁时代,为产业转移铺垫了“高速”跑道,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经济圈的大量生产要素将加速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和延伸,高铁沿线区域经济开放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六盘水对东部地区产业的承接转移面临着强大竞争力。
1.2机遇
红果作为沪昆高铁长昆段的沿线城市,随着长昆高铁的开通,将在全市率先迈入高铁时代。沪昆高铁途径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6座省会城市及直辖市,是国内线路里程最长、影响范围最大、经过省份最多的东西向高速铁路。全面开通后,红果物流条件将大大改善,各种资源要素将快速流动,工业化进程、城镇化进程及区域开放合作、园区投资开发等将得到迅速推动。但同时,高铁的开通也会引发沿线城市竟争分化加大,人流、物流、资金、资源等要素也容易向竟争力更强的城市扩散。因此,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会带来“虹吸”和“扩散”双重效应。特别是贵阳、昆明等核心城市的极化效应十分明显,在高铁的带动下,对盘县的外向拉动将增大。如果红果不能将交通优势变为服务优势,区位优势将无法发挥,资源、资金、人才等将会向周边政策和发展高地集聚,盘县将陷入尴尬的过路经济困局。
2抢抓机遇迎接挑战的建议
总体而言,在高铁时代,六盘水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既要抢抓机遇,更要跨越挑战,变劣势为优势,变被动为主动,避免被高铁甩在后面。
2.1尽快改变市中心城被边缘化的状态
建议加快六安高铁的建设,大力争取毕水兴高铁项目早日启动,改变市中心城区无高铁现状。同时,这些高铁要超前考虑、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为未来争取纳入高级高铁路网作准备。
2.2红果要尽最大努力释放高铁红利
一是继续统筹完善站场基础设施和周边配套,适应高铁需要。二是抢抓机遇承接转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强政策设计和产业平台建设,加快园区建设,搭建产业承接转移平台。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专业物流,将红果周边的园区及特色城镇打造成为高铁新区域。四是产业发展要在特色上下功夫,避免被沿线城市挤压,增强虹吸作用,减小扩散作用,避免“被通道”。
2.3在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上下功夫
要站在更大范围来考虑资源禀赋问题,站在更高层次来审视规划发展问题,站在更宽领域谋划产业特色亮点问题,紧紧围绕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特色化、差异化、品质化上下功夫。其中,最有特质的是凉都气候资源,六盘水要打好“中国凉都”特色差异发展旅游牌。长昆高铁、六安高铁对盘县和六枝既有“虹吸”作用,也有“扩散”效应。在目前市中心城区被边缘化的状况下,尤为重要的是增强城市个性和吸附力,预防贵阳、昆明等周边大城市的挤压,以免造成过大的外向拉动,陷入过路经济。要充分利用特色气候资源,在城市特色、品质、内涵上下功夫,打造具有强大引力的“中国凉都”。同时,创新合作模式。加强与省内周边地区和云南、广西等省区跨区域联合与合作,构建贵阳、安顺、六盘水、毕节、昆明、南宁旅游协作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打造广州——桂林——贵阳——六盘水——昆明——曼谷国际旅游精品线;贵阳——安顺——六盘水——威宁——毕节——织金——贵阳西线喀斯特奇观之旅;昭通——威宁中水遗址——赫章可乐、阿西里西——六盘水牂牁江乌蒙夜郎文化旅游线;黄果树国家风景名胜区——六枝夜郎、牂牁古国——水城高原风光、休闲避暑度假——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文化旅游线;黄果树国家风景名胜区——郎岱古镇、毛口牂牁江——晴隆史迪威公路——盘县文化古城——云南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旅游线;毕节织金洞——六枝——郎岱——毛口——睛隆——兴义马岭河峡谷夜郎文化旅游线路。
编辑:陈雁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