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信委
〔内容摘要〕 本文分析了六盘水市产业园区推进情况,提出了发展园区的重点工作。
〔关
键 词〕 产业园区 工作
1全市园区建设推进情况
全市共有产业园区11个,纳入贵州省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10个,纳入省30个重点园区管理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纳入省“511”培育计划产业园区1个,省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1个。红桥与水月园区联合申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项目工信部已召开评审会。2013年,全市产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税收、新增就业人数分别完成867.1亿元、49.2亿元、16596人、建成标准厂房164.2万平方米、招商引资新入园项目205个、完成工业投资373.2亿元。2014年1-10月,全市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844.6亿元,同比增长25.6%;累计完成税收41.3亿元,同比增长13.5%;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47.6亿元,同比增长26.3%;实现新增就业人数10047人,新建成标准厂房56.8万平方米,新入园项目163个。
1.1坚持规划引领,形成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差异化发展优势
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强化规划引领,优化要素资源,围绕“三个差异”合理布局规划产业园区,明确不同园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了产业园区空间布局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一是围绕煤种的差异化分布布局产业园区,如充分利用盘县主焦煤的资源富集优势,布局了柏果煤电化为主导的煤资源精深加工园。二是围绕区位的差异化布局产业园区,如依托黔中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布局了木岗产业园区,与其实现产业互动和协调发展;依托正在建设中的月照机场布局了水月产业园区,着力发展空港经济。三是围绕城乡发展水平差异,布局了红桥新区、两河新区、董地产业园区,强力推进产城互动发展,逐步消除城乡差别。
1.2坚持高效统一,创建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多样化管理格局
截止目前,由市直管的产业园区1个,由县区代管的产业园区4个,由县区管理的产业园区6个,同时探索构建了“红桥模式”和“路喜模式”。按照高效统一、封闭运行的原则,红桥新区建立独立金库,公安、国税等垂管机构在园区设立派驻机构,下放管理权限到产业园区,区内事务采用“二号章”、“AB”章,使产业园区运行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按照政企合一、资源共享的原则,路喜产业园区以优强企业主导园区建设和管理,将核心要素引入产业园区,为后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提供要素支撑,进而形成煤电化、煤电材产业耦合共生发展格局。
1.3坚持基础先行,保障产业园区项目投资优质化建设条件
加大产业园区开发建设力度,以配套产业园区功能为主线,以产业园区水、电、路、绿化和污水处理等为重点,包装策划一批符合国家要求的产业园区道路、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新增投资和金融部门支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大力推进园区建设,不仅促进了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同时使平台承载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截止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实际开发面积56.4平方公里,红桥等5个产业园区核心区基本实现“七通一平”,盘北等5个产业园区核心区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全市产业园区供水水源工程规划24个,在建2个,建成8个;垃圾处理设施规划8个;
污水处理设施规划13个,在建4个,建成4个。
1.4坚持转型发展,构建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体系
通过综合分析我市产业结构特征,立足“四个结合”,搭建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平台,寻找产业转型发展路径,丰富产业发展形态,构建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体系。一是立足优势产业与配套产业相结合,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品结构调整升级,如依托水钢,在红桥新区、水月产业园区发展线材制品深加工及相关辅业。二是立足优势产业与关联产业相结合,实现优势产业与关联产业互动发展,如依托我市煤炭优势产业,大力引进西南天地煤机等项目发展能矿装备制造业。三是立足喀斯特山区农业与轻工业发展相结合,在产业园区内大力发展核桃、魔芋、苦荞、刺梨、白酒等特色轻工深加工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四是立足区位与政策优势相结合,大力培育生物制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如富士康、赛格兰小家电、两河新区LED产业园、盘江胜动燃气发电设备制造、紫森源煤矸石综合利用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1.5坚持组织保障,形成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效能化发展
围绕组织领导、政策保障等措施,不断优化产业园区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园区建设管理效能化的形成。一是搭建高层次的领导机构。组建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和强化管理。二是出台政策措施。出台《中共六盘水市委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促使工作效能提升。三是创造用工条件。积极推进“9+3”职业教育与产业园区无缝对接,红桥、路喜、盘北、两河等产业园区构建了“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模式,订单式培养技术工人,为产业园区用工创造了条件。
2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
2.1加快推进“四个一体化”发展
出台支持“四个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对相关产业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加大对“四个一体化”项目在审批、土地、环境、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努力提高我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一是煤电化方面,着力发展煤炭液化、气化、煤制醇醚、煤制烯烃、煤层气液化等新型化工产业,促进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加快煤化工产业发展,实施一批现代煤化工项目,促进煤炭资源的就地转化和精深加工,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二是煤电钢方面,按照“水钢早提升、首黔早启动”的思路,以首钢水钢(集团)公司为基础,支持其升级改造,把其建设成为西部长材精品基地,根据市场及国家产业政策,尽快启动首黔煤电钢项目,加快贵州重装重冶特种钢材生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长材精品、优特钢、不锈钢及其他钢铁深加工。三是煤电铝方面,以六盘水双元公司为基础,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发展铝精深加工项目,如铝箔、汽车与航空用铝材等。四是煤电材方面,结合我市建成和即将建设的火电厂及首钢水钢,大力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钢渣等工业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新型墙体材料,支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和绿色装饰材料。
2.2深入推进煤层气的综合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六盘水煤层气量大、质优,开采价值高的优势。做大煤层气总量,开发利用实现精深加工。一是重点支持盘江、水矿、六枝工矿等大型企业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对煤矿比较集中的大中型矿区,对瓦斯利用网络进行联网,推进瓦斯综合利用,发展瓦斯发电、余热利用、液化煤气(LNG)、压缩煤气(CNG)、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等化工产品项目。二是积极探索煤层气与煤矿所有权属的有机结合机制,推进煤层气的合理有序开发利用。
2.3做大做强特色轻工业
做大做强特色轻工业,提高其发展层次,重点推进医药、白酒、茶叶、特色食品、工业旅游等轻工业的发展。一是加快白酒行业重点企业培育,大力扶持盘县盘龙酒业有限公司、六枝特区九龙酒业有限公司、水城县爱好都酒业有限公司、钟山区恩华酒厂等企业加快发展;二是进一步统筹规划茶产业,整合资源,重点打造2-3个茶叶品牌;三是做好特色食品(含饮品)发展,集中力量培育和扶持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四是开发工艺旅游商品,充分利用“凉都·六盘水”城市品牌,发挥我市民族工艺奇特的优势,扶持和开发旅游小商品、民族小工艺品生产,全面实现特色轻工业在我市产业发展比例的大幅提升。五编制《六盘水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新医药产业发展布局,明确新医药产业产业发展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
2.4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一是推行产业园区“园中园”模式,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建设数字内容产业园;二是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管理”为运作方针,以发展信息产业为目的,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软件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物联网产业、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产业园区。
2.5积极培育高端加工制造业
培育发展我市高端加工制造业,培育发展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高端加工制造业。一是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器材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和器件等高端加工制造业人才的引进。二是积极发展包括水电、风力发电、沼气发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编辑:秦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