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特色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
问题及建议
赵梓见
〔内容摘要〕 2012年以来,我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投入力度不够、管理水平不高、部分乡镇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本文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示范带动、创新投入、资源整合、环境整治、产业支撑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
键 词〕 特色小城镇 示范建设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政府办公室
2012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实施了13个特色乡镇建设。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省级示范小城镇4个,市级示范小城镇12个,进入全国重点镇名单9个。其中,盘县柏果镇成为全省十个样板镇试点,在2014年度全省综合测评中排名第二,获得省级奖补资金3025万元。全市城镇化率从2011的38%提高到2014年的44.5%,每年提高2.17个百分点。
1示范小城镇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1.1注重亮点打造
亮点是示范小城镇的品牌。我市坚持“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示范小城镇集中、集聚、集约发展,着力把“分散的重点”变为“集中的亮点”,以点带线、以线促面,一头抓示范小城镇,一头抓后进镇,形成了“先进带后进,后进学先进”的良好局面。比如,盘县四格乡小城镇,以生态为依托,以绿色为底蕴,小城镇与坡上草原交相辉映、互为补充,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打造了全市生态立镇、旅游强镇的典范。
1.2注重产业支撑
我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根据资源、地缘和产业基础,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贸则贸、宜游则游的小城镇。比如,六枝岩脚镇,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结合六六高速、纳晴高速等交通枢纽,依托六枝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园项目六枝电厂、廻龙溪温泉度假等项目建设,加强镇区道路改造、古镇民居改造、历史遗存保护,现已培育岩脚面条厂、900余商户和61家小微企业,集旅游、休闲、度假、商贸等功能于一身,打造了融合工矿园区、商贸集散和旅游景观为一体的产城互动特色示范小城镇。
1.3注重规划引领
我市坚持把科学规划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龙头来抓,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发展规划,着力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示范小城镇。2014年,全市完成56个乡镇总体规划、319个村庄整治规划,引领了小城镇和乡村科学发展、有序发展、持续发展。比如,盘县柏果镇,依托贵昆铁路盘西支线、水柏铁路等重要交通通道,围绕服务大中型国有企业,基本形成了三横两纵的城镇道路网络,形成了以镇文化路和火车站为主的一南一北两个经济中心,下一步将建设成为盘县北部的商品集散中心和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城镇。
1.4注重基础先行
我市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突破小城镇发展瓶颈制约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大水、电、路、讯、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投入,着力优化功能布局,提升示范小城镇承载能力。2014年,全市小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04亿元,示范小城镇完成投资63.69亿元、完成招商引资104.4亿元,示范小城镇建成“8+X”项目32个;完成“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投资39亿元,投资占比在全省综合排名第一。
2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发展不平衡
我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存在县与县之间不平衡、乡镇与乡镇之间不平衡的情况,省级示范小城镇六枝有2个、盘县和水城分别有1个,而且示范小城镇和后进镇之间发展差距大、进展不平衡。
2.2投入力度不够
2013年市级财政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500万元,2014年投入600万元,与其他市州相比,市级投入相对较少。另外,由于市场化运作程度低、融资渠道不畅,多元化投资体制尚不健全,不能很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极大制约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
2.3管理水平不高
城镇管理体制不顺畅,城镇管理中职责不清,城镇管理意识不强,管理力量薄弱,缺少综合执法队伍,管理水平总体偏低。一些小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不佳,私搭乱建现象严重,不利于小城镇品质的提升。
2.4发展思路不清
一些乡镇对小城镇发展思路定位不清晰,缺乏科学规划,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些小城镇产业规划不到位,小城镇建设缺乏经济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3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3.1突出示范带动
建议更加突出示范引领、亮点打造,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批引领型、示范型城镇,以“先”带“后”、以“强”扶“弱”,对工作突出的在政策、资金、人才、要素上给予倾斜,对工作滞后的督促整改、加强指导,带动中间乡镇增比进位、竞相发展,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良好发展态势。
3.2创新投入方式
建议学习借鉴财政性资金竞争性分配方式,对市级层面投入的财政资金,采用因素法切块分配资金,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整合发展的积极性。
3.3突出资源整合
建议按照“渠道不变、管理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计其功”的原则,整合各级对于乡镇的城建、交通、水利、环保、民政、商贸、旅游等各类补助资金,统筹好“3155工程”、六项行动计划、扶贫生态移民、“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等项目,瞄准投向、打捆整合、集中实施,真正发挥财政资金效益。
3.4突出环境整治
建议进一步加大城镇环境卫生管理力度,将“四创”活动向乡镇延伸,细化完善考评体系,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小城镇环境卫生面貌;围绕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在重要交通沿线和小城镇周边加大绿化力度,打造城镇绿色长廊,让“河在城中,城在山中,房在林中,人在绿中”,加快建设一批以山水风光、民族风情、地方风物为特色的绿色小镇。
3.5突出产业支撑
建议更加注重城镇产业规划,把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产业集聚作为示范镇发展的核心,根据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历史沿革、经济基础等条件,明确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增强小城镇经济实力,提高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编辑:刘 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