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六盘水市“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思考
吴 进
〔内容摘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今年,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出台了《贵州省“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的通知》,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剑指同步小康、消除绝对贫困。
〔关
键 词〕 决战三年 贯彻落实 扶贫 思考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
1
六盘水市农村贫困状况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是贵州贫困问题较突出、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的欠发达地区之一。当前,我市正处在奋力后发赶超、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但全市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4个县区中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1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615个贫困村,2014年农村贫困人口50.99万人,贫困发生率达19.55%,小康实现程度为77.4%,扶贫攻坚、同步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2
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标志。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扶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找准路径,以“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马上就办”的作风,决战三年、摆脱贫困,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
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目标
3.1主要目标
扶贫攻坚关键看前三年,巩固脱贫成效重点在后三年。到2018年,扶贫对象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因地制宜实施“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实现减少贫困人口30万人,实施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和完成基础设施“六个小康建设”任务,贫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9000元的“33669”目标;61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重点县和68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减贫摘帽”。确保到2018年摆脱贫困,到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2主要原则
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准确理解“四个切实”的科学内涵,进一步统一思想、凝神聚力,采取力度更大、争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持续的措施,把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各项措施落实到贫困乡村、贫困群众。主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发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稳步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让扶贫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二是政府主导、合力攻坚。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扎实开展对口帮扶、集团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三是政策叠加、统筹推进。坚持跳出扶贫抓扶贫,把扶贫攻坚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生态移民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等结合起来,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四是创新方式、精准扶贫。不断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突出抓好
“六个到村到户”工作,深入实施“六个精准扶贫”,推动扶贫开发向“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转变。
4
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主要举措
4.1围绕产业支撑决战山地特色农业
按照“立足农业,跳出农业抓农业结构调整;立足农村,跳出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立足农民,跳出农民抓农民增收致富”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是大力推进“3155工程”。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立足资源禀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努力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旅游价值“四个最大化”,全面实施“3155工程”。二是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科技带动、项目优先、功能齐全”的建设思路和“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总体目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开展特色产业品种的引进、选育、研发、示范、推广。全面推广优质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
4.2围绕发展条件决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既是贫困的表象、也是贫困的一个诱发原因,既是制约脱贫的瓶颈、也是解决脱贫的关键。全市必须加快推进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坚持统筹规划、把握标准、整合资源、产业跟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做到与骨干路网、输电网、通信网建设、“5个100工程”、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彰显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打造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示范点。
4.3围绕承载空间决战新型城镇建设
坚持城镇化主战略,引导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配置,扩大城镇规模,拓展承载空间,提高吸纳就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注重山地特色,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推动小城镇建设与旅游景区景点、“3155工程”、民族文化、产业园区、生态移民有机结合。加强小城镇供水、供电、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岩脚、柏果、玉舍、大湾等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示范小城镇。
4.4围绕市场活力决战经营主体培育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培育一批具有经济实力的和竞争力的市场经营主体,提升数量和质量,增强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动力、活力、潜力。一是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鼓励和扶持返乡大学生、创业人员、乡土人才创办农业示范园和加工企业,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转产投资农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二是突出抓好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申报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全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双百工程”、“3个15万元”和民贸民品企业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创业促转型、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积极鼓励和支持致富带头人发展中小微企业,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到农村兴办项目,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4.5围绕人居环境决战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一是大力开展乡村环境整治。以“四创”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厕、改厨、改圈和整治断墙残壁、整治草堆柴堆粪堆、整治乱搭乱建(即“三改三治”)及庭院硬化,对行政村实施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深入实施绿色贵州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二是大力提升乡风文明程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订立样式统一、体现特色的村规民约,提高农村自治水平,规范村民行为,构建和谐乡村。以“文明户”、“五好家庭户”、“最美家庭”等评选评比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4.6决战民生社会事业,完善摆脱贫困的公共服务
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事业,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夯实“两项制度”衔接基础,做好农村低保“减量提标”工作,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五保户等做到应保尽保。二是完善农村卫生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乡村健康服务圈”,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等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大力引进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贫困地区,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构建便民利民的医疗服务网络。三是提高农村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深入实施“9+3”计划,强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第二轮学前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农村幼儿园、乡村学校校舍,加强农村营养午餐质量管理。
4.7围绕增强内生动力决战“三变”改革
不断深化以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统筹谋划,规范运行管理,进一步激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启动全市示范小城镇农村土地精细化确权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鼓励开展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二是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围绕农民致富、集体增收、经营主体得实惠,积极稳妥推进“三变”改革。进一步开展确权登记,推进股份制运作,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盘活农村土地、森林、旅游文化等资源,形成资源叠加效应,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进一步依规整合涉农资金,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社会资金参与“三变”改革,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进一步鼓励农民以个人资产、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入股,增加农民股份收入,让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开展全市20个“三变”试点效果评估,为全面推进“三变”改革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三是推进金融扶贫改革。积极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加强融资平台、担保平台、管理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组成的“四台一会”建设,加大农村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力度,切实解决贫困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利用民间资本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拓展融资渠道。以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和信用企业为重点,建立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扩大金融服务网络辐射范围,逐步实现ATM机、POS机或EPOS机对全市行政村的全覆盖。采取“政府主导投保、保险机构承保、群众自愿参与、部门配合认定”的模式,推动政策性险种在扶贫产业园区优先实施。
4.8围绕真抓实干决战精准扶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一是建立完善贫困人口精准识别机制。要制定统一规范的精准识别操作流程,明确识别标准、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核验、填报信息等要求,采取量化指标、定性指标与村民代表民主评议相结合等方法,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确保识别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要严把信息采集质量,贫困村、贫困人口调查数据收集必须从基础和源头抓起,规避人为因素,认真审核,层层把关,确保准确、真实、可靠。同时,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有档案、市有信息平台。扎实开展六个到村到户,即:结对帮扶干部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扶贫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实现对扶贫对象的精准扶持。二是认真实施“四个一批”行动计划。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三是积极开展整村推进工作。各县区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缩小着力单元,实施整村推进。做到规划到村、措施到户、算账到人。
4.9围绕凝聚社会合力决战构建大扶贫格局
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加强与中央国家机关、省直定点帮扶部门的对接协调,借力扬力、借势打势,努力争取更多、更大支持。抢抓东西部帮扶协作机遇,在扶贫园区建设、乡村旅游扶贫、脱贫技能培训等方面推进大连市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村、万户结对、共奔小康”帮扶活动,广泛动员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大专院校、社会团体和各界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抓紧出台市直、区直部门帮扶办法,落实对贫困户帮扶的具体措施,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凝聚起全社会共同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强大合力。
编辑:董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