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6年第2期 » 工作研究
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的建议

阅读次数: 字体:【

刘 宗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建设,并在全省取得了较好成绩,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同时,随着工作的推进,后续设施的管护、农民群众主动性的发挥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工作建议。

  〔关 键 词〕 美丽乡村 六项行动计划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2013年8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黔党办发〔2013〕17号),提出了到2018年实现“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到2020年彻底改变全省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系列配套文件,强力推进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取得成效

  (一)农村条件明显改善。自2014年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以来,截至2016年3月,累计完成投资86.18亿元。完成通村油路(水泥路)3190.7公里,解决了64.8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造农危房4.97万户,5000户小康房建成入住;新建及改造电网线路1194公里,农村供电可靠性达99.86%;新增自然村通电话204个、行政村通宽带308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二)投资完成情况较好。从2014年开始,省政府对各市州六项行动计划投资完成情况进行了排名。2014年我市六项行动计划完成投资额排名全省第一,2015年排名全省第二,2016年1—4月排名全省第二。

  (三)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全市注重以产业发展来支撑美丽乡村的建设,注重将六项行动计划与全市发展规划相结合,依托产业园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因地制宜选择发展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大力实施“3155工程”,采取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模式,抓住重点、突出亮点,精准定位产业发展,增强美丽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加人民群众收入。2015年,全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327元、7522元,同比增长10.2%和10.8%;形成了盘县普古舍烹村、六枝落别牛角村等一批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进的典型。

  (四)政策推动成效显现。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六盘水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行动计划(2014—2017)〉的通知》等文件,统筹各项资源,优化进行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有力有效推动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实施。成立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出台当年“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工作要点,梳理创建任务,分解落实,既有目标又有措施,既部署任务又安排落实。特别是在政策和任务的确定上,更加注重将六项行动计划的实施与全市交通路网、供水管网、电网、通讯网络等相结合,着力推进乡村道路与高速公路、省道、县道互联互通,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水、用电保障能力,进一步破解了农村发展的瓶颈,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乡村创建亮点纷呈。全市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中探索将乡村建设与本地自然风光相对开发、民族民间文化挖掘、传统村落保护等有机融合,在整体推进的同时,强化示范引领作用,一批特色和亮点突出的示范点、示范项目不断展现,具有区域唯一性的美丽乡村升级版正在形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个,5个村落成功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成功创建省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21个。

  二、存在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2015年1-11月我市六项行动计划投资完成36.46亿元,较2014年同期减少2.6亿元,投资完成进度比2014年降低了7.2个百分点;全省2015年1-11月六项行动计划投资完成较2014年同期降低了2.6百分点。2016年省级目前已下达我市的目标任务为18.1亿元,1-4月我市累计完成投资9.75亿元,占年度总投资比51.5%,较2015年同期减少13.83亿元。同时,2016年省下达六项行动计划总投资遵义市为51.09亿元、黔东南州为47.92亿元、毕节市为45.7亿元、铜仁市为43.74亿元,而我市仅为18.92亿元,与部分兄弟市州的差距较大,也与我市今年制定总投资为46.2亿元的差距较大,投资在减少,压力在增大。

  (二)整合力度不够。部分乡镇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仍主要采取承建主体先行垫资的方法,企业垫资积极性有限。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乡镇财力有限,支出科目较多,而乡镇现有的项目、资金、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资金条状分块使用突出,资源整体效益未得到发挥,影响了工程实施进度。

  (三)群众参与不高。部分乡镇在房屋立面改造、串户路建设、庭院硬化等配套建设中还是主要靠政府投入、政府实施,群众积极性没有被有效调动,参与度不高,个别农户“等、靠、要”思想突出,甚至在通村、通组道路修建中不配合,个别对土地被占用获得补偿的期望太高。

  (四)管护措施不强。经过近年来的创建,全市“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让农村面貌为之一新。但是,部分乡村因管理机制不完善,对已形成的创建成果没有采取有效管理,一些基础设施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抓好乡村规划。按照“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加快推进全市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注重立足当地自然、人文、交通等情况,保留原始风貌,避免大拆大建,让乡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注重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规划同全市交通、旅游、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实现基础设施与城镇、城市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实现集中连片,形成规模,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条件。注重在规划中完善垃圾、污水等设施建设,为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提供依据。

  二是抓好资源整合。把各县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项目进行整体打包,统一包装,整合相关资源,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议事协调机构作用,针对突出问题主动协调,主动上手,有力有效整合部门、乡镇资源,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进“三变”改革,在产业园区、农业高效园区所在的乡村,引进市场主体,以“三变+”模式整合当地资源,发挥资源效益,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力度。

  三是抓好宣传发动。加大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的宣传力度,把政策进村入户,送到农户家中,提高群众知晓率,做好解疑答惑工作,赢得群众理解和支持,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创建活动,发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农民群众主体责任。注重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基层干事创业的群众,用身边鲜活的成功典型,引导和教育群众,发挥先进典型和模范的带头引领作用,激发大家投身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抓好后续管理。探索建立有偿的农村基础设施管护机制,特别是对远离乡镇、乡村的农村公路、电、水、讯等设施的管护以政府、企业购买服务方式,就地就近选择农户进行管护,明确责任,建立约束机制,督促管护人员认真履职。进一步发挥乡、村两级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主推、主责责任,把管护职责落实到点、落实到人,确保工作有人抓,设施有人管。对破坏基础设施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做到追究一次,惊醒一片,形成震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