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剑涛
〔内容摘要〕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对工业转型升级如何突破瓶颈进行思考,对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路径提出具体建议。
〔关 键 词〕 工业 瓶颈 转型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视察时提出培植后发优势、奋力赶超,走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要求;省委书记赵克志提出了走新路、奔小康的“五个突出”、“五个注重”;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产转型、二产升级、三产优化”的产业转型发展思路,明确了六盘水必须以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赶与转”的突破和超越。如何准确找出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症结,明确发展路径,笔者对此作些思考和探讨。
一、近年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从2008年至2015年,主要经过“十二五”期间发展,六盘水市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徘徊前进、螺旋上升趋势。一是总量提升,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15亿元,较2008年增加340亿元,增长2.94倍;二是较快增长,2008年至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年平均增速预计为15.75%;三是结构改善,形成了以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有色、装备制造、煤化工等重工业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四是支撑有力,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预计达到43%,工业对GDP仍然实现高位支撑。
但是,由于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及六盘水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全市工业经济受到两次巨大冲击,从2008年以来经历长达七年的波动期。第一次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的突然冲击,第二次是开始于2012年的经济下行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渗透性影响。一方面,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原煤、洗精煤、焦炭、钢铁、发电量、水泥、电解铝等主要产品从需求不足到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工业增长出现较大波动。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度增速看,2008年以来保持个数位增长11次,出现负增长8次,月度最高增速57%,最低增速-21.4%,差值达78.4个点(具体情况见下表)。
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雪凝灾害影响后,2009年4月至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连续6个月增速出现负增长。国家为应对经济硬着陆风险,从2008年11月开始推出了一揽子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措施,到2010年底投资达四万亿,全市工业经济在国内大环境拉动下,“十二五”期间保持了快速增长。从2012年开始,国际国内出现经济下行,GDP、PPI、CPI等各项经济指标出现下行态势,但六盘水市属于能源原材料城市,处于产业链的前端,经济下行压力从末端传到前端需要一个过程,从2010年至2013年工业基本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虽已出现经济下行,但压力仍处于可以承受状态。2014年到2015年,经济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煤炭、电力、钢铁等行业减产严重,至12月有色行业(六盘水双元铝业公司)已全面停产,主要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工业增长乏力。
二、影响六盘水工业发展的症结
六盘水市工业经济发展面临两大瓶颈,一是中等收入陷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自身矛盾难以克服,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100美元,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行列。2014年贵州省人均GDP8990.38美元,六盘水市人均GDP5905.32美元,已进入中等水平。当前,我市工业经济出现的很多问题,一方面是受经济下行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是资源型城市困境。“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类型。纵观鹤岗、抚顺、大同、阳泉、淮南、淮北、鹤壁、焦作、阜新、临汾、晋城、赤峰、长治、平顶山、霍林郭勒、鄂尔多斯、榆林、延安、阿拉善盟等一批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城市,均没有因为富有资源而发展成为全国一、二线城市。六盘水市作为能源原材料城市,产业链条单一,其经济发展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度高,如原煤--洗精煤--焦炭--钢铁、原煤--洗混煤--发电、原煤--洗精煤--焦炭--初级煤化工产品等工业经济主要产业链受全国经济下行影响大。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制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制约了经济多元化发展,抵御风险能力下降。
三、转型升级是突破瓶颈制约的唯一路径
(一)转型发展方向
六盘水市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是两个方向,一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即调优三次产业在GDP中的占比。2014年,全市一、二、三产占GDP比重为7.26:54.38:38.36,排列是工业、服务业和农业,而发达国家排列均是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世界银行公布的美国2014年三产占比为1.45:20.5:78.05;二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2014年各行业占比分别为煤炭及洗选65.58%、电力13.75%、冶金2.17%、建材3.9%、炼焦2.43%、有色4.6%、装备制造1.4%、化工0.23%、其他5.94%。重工业占比98.82%、轻工业占比1.18%。从工业结构来看,煤炭和电力占了79.33%,轻工业微乎其微。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二)转型发展路径
1、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一产农业方面,通过实施“3155”工程,推进“三变”工作,充分调动涉农积极性,实现“接二连三”,切实加快“五彩”产业的规模化、商品化步伐,即白色(银杏)、黄色(生姜、苦荞、刺梨)、红色(红心猕猴桃)、黑色(黑美人土豆)、绿色(茶叶等)等产业要加大生产规模,走市场化道路,从产品变成商品。三产服务业方面,通过一、二产带动,发展物流业、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实现量的突破。
2、调整优化工业经济结构。主要有两个路径,一个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另一个是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
从传统产业来看,重点放在通过推进“四个一体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升初级能源的就地转化率。
——煤炭行业,通过原煤洗选,洗精煤用于炼焦,洗混煤、中泥煤用于发电,进一步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
——焦炭行业,一是焦炉煤气。一级开发可制甲醇、LNG;二级开发可从甲醇中提取甲醛、直接添加汽油、合成苯乙烯、转化汽油、转化芳烃、烯烃;三级开发方面,可通过甲醛制酚醛树脂、聚甲醛、粘合剂,也可通过烯烃制丁烯、丙烯、乙烯。二是粗苯。一级开发可制甲苯、二甲苯、重苯、纯苯、非芳烃、溶剂油。二级开发可通过纯苯制已二酸;三级开发可通过已二酸制尼龙66切片。三是硫酸铵。四是炼焦油。一级开发轻油、酚油、萘、洗油、蒽油、沥青。二级开发通过蒽油制炭黑、汽油、柴油。
——冶金行业,加快水钢多元化、多层面、多角度发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从普通建筑用材向专业用材转变,平行开发板材、管材、型材、丝材,特钢、合金钢等产品。
——电力行业,通过园区直供、企业自备电厂建设,实现多方式供电,降低工业生产成本;通过发展风电、水电和光伏电等,形成多元化的发电格局。通过提升现有工业企业用电负荷,加快项目建设,尽可能提升市内用电量。同时,通过直供电、竞价上网、挂牌交易等多种方式,拓展省内其他市州用电市场,积极开拓广东、广西、云南、湖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区电力市场。
——有色行业,发展铝精深加工,进一步开发铝材、铝粉、铝合金加工等产品,调整优化区域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力。
——建材行业,由传统产品向新型建材发展,在传统产品基础上,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建筑垃圾、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固体废弃物,进一步开发特种水泥、资源综合利用混凝土、新型建筑节能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建材产品,走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装备制造业,在现有平板车、固定车厢式矿车、皮带机、刮板机、智能液压钻机、液压支架、钢结构非标件、防爆特殊型蓄电池电机车、矿用隔爆型可控硅充电机、节能自适应恒流充电机等产品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煤矿机械制造系列产品,开展设备租赁等业务。
从新兴产业培育来看,要“高起点、择重点”,不能什么行业都同步发展,要选准适合我市发展的行业,予以重点扶持,尽快上规模。一是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抢抓全省“安全云”放在我市的机遇,重点是提高大数据在传统产业、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水平,促进瓦斯预警、加油站、地下管网等应用。二是积极发展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充分发挥我市中药材资源优势,打造全省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做好煤层气开发,促进管道气、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及低浓度瓦斯及乏风发电等应用。做好玄武岩纤维开发,促进短切纱、纤维布、纤维筋、纤维管材、纤维板材、纤维绳索、纤维复合材料等下游领域开发应用。四是积极发展特色商品。以茶叶、刺梨、魔芋、火腿、辣椒、生姜、苦荞、土豆、猕猴桃、银杏等特色食品加工为重点,尽快实现规模化、商品化;以民族民间工艺制品为重点,融合三线文化、夜郎文化,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
(三)转型发展策略
经济下行持续时间无法预见,一方面要做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组织制定、实施传统产业多元化发展规划、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另一方面,要按照“现有产业一个不能倒,新兴产业抓重点发展,3-5年出成效”的思路,集中优势力量,做好打歼灭战的战术准备,组织制定、实施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帮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