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枢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应抓住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机遇,促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 能源转型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能源局 局长
“一带一路”是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和沿边地区对外开放步伐、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有利契机,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将借助“一带一路”东风促进能源转型发展。
一、六盘水区位优势及能源产业特点
六盘水的建设起源于三线建设,1978年改设为六盘水市,是贵州省的第三大城市,总面积9926平方公里,人口320万人,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全国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南方重要战略资源支撑基地,是《全国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划》确定的成长型城市,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之一,国家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区试点、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六盘水有株六铁路复线、水柏铁路、内昆铁路、六盘水南编组站,加上滇黔铁路,形成北上四川入江,南下广西入海,东出湖南到华东,西进云南进入东南亚的铁路大“十”字,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城市,铁路四通八达,县县通高速,为相关地区的物资交流、市场繁荣及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盘水市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品质优,远景储量844亿吨,占全省的44.52%,已探明储量196.6亿吨,保有储量187.18亿吨,其中炼焦煤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为104.12亿吨,占全省的88.7%。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储量达14236亿m3,占全省总量的45%,属大型富气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列第十二位,素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之称。
历经40多年的发展,全市煤炭资源整体开发利用水平提升,产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发展格局明显优化,带动了煤、电、钢、化、材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煤矿规模及生产能力、消费能力、洗选能力、科技装备水平及瓦斯综合利用等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目前,全市共有煤矿252处,规模9211万吨/年,采煤机械化程度为69%,掘进机械化率为55.1%,形成了机械化引领带动大中小煤矿同步发展的格局。市内建成投产5大火电厂(装机732万千瓦),即将投产六枝电厂(装机132万千瓦),建成和在建的洗煤企业178家,规模15290万吨/年,焦化企业11家,规模1585万吨/年,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利用能力大大提升,2015年全市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70%。全市44处煤矿安装了瓦斯发电机组294台,装机16.75万千瓦,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同时,提高了附加值。近年来受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和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持续低迷,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煤炭销量同比下降7.32%,全年产量预计下降12%左右,电煤、洗精煤、焦炭价格同比下降30%以上。
煤炭工业是六盘水市支柱产业,在全市乃至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度原煤炭产量达7121万吨,约占全省总产量的40%,2014年全市煤炭行业工业总产值793.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4.37%,煤炭工业增加值311.43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68.24%,占GDP比重为29.89%。2015年1-11月原煤产量5772.99万吨,煤炭行业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为701.62亿元和285.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49.25%和64.80%。煤炭产业吸纳就业人员多达10余万人,同时还带动电力、钢铁、交通运输、机电销售、建材、商贸、服务等关联产业发展。
二、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第一,通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市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打开一扇机遇之门。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找准自身战略定位,注重培育产业发展方面的新增长点。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对外通道、海关建设,实现通关一体化,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参与粤桂贵广高铁经济带,参与广西、贵州、西藏等构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六盘水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创造前提条件,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契机。
第三,按照推动能源“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要求,坚守“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贯彻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稳步推进煤矿采掘机械化建设、创新“六化”(生产集约化、采掘机械化、管理信息化、质量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环境生态化)矿井建设,大力培育和发展清洁能力,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进煤炭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保障能源供给能力。
第四,我市在强化煤炭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着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出台《六盘水市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实施意见》,以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清洁能源为重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和打造大健康旅游休闲目的地城市提供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
第五,我市具有强大的煤炭、火电、洗煤、焦化生产能力,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周边省(市)的需求。广西具有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区位优势与海洋资源优势 ,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了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并带动制造业、资源开发、旅游、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形成航运物流带、港口合作带、临港产业带、旅游圈,使广西成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与贵州、六盘水在经济产业上有很强的互补性,相互之间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经济、产业等优势,促进各方协同发展。
第六,六盘水将建设面向全省的安全云,在“云上贵州”的统一基础平台上,大力推进安全领域的应用开发。实现政府与企业信息系统中存储的安全信息进行交互和共享,提升政府决策能力。下一步将重点围绕数据挖掘应用,建立新型商业模式,带动培育一批增值服务企业形成集群。建立中国凉都能源信息综合服务平台,跨越地理空间、打通信息通道,从信息引导、贸易洽谈,项目管理、风险防控、技术合作等方面加强服务,为相互之间的企业生产发展、贸易合作创造条件。
三、对六盘水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要素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一,比较优势差异明显,与我市产业存在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的合作空间。我们必须要明晰自身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寻找促进与沿线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合作的契合点,加强能源资源深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合作,加大煤炭、电力、煤层气、矿产等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推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合作,推进能源资源就地就近加工转化合作,形成能源资源合作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促进设立国家研发中心,设立营销网络和服务网络,实现产品价值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环节延伸,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一)稳住传统能源产业
通过推进煤矿安全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抓好煤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和安全监管能力提升等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
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市场,加强煤炭产品结构的调整,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增加煤炭附加值。我市充分利用煤炭品种齐和已建成的洗选能力,除洗炼焦用的洗精煤以外,再以多煤种配煤,生产区域内、周边省市需要的喷吹煤、烧结煤、化工煤、建材用煤、低铁煤等品种,在清洁利用的同时增加煤炭附加值。
稳步推进煤矿采掘机械化,强化企业在现代装备设备使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强自身精细化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积累有利因素。推进“六化”矿井建设,重点实施采掘机械化建设,逐步由人工作业向自动化无人(少人)作业转变,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降低要素成本。
通过市场兼并重组既清除“僵尸企业”,又可以消化过剩产能,同时对有实力的企业又起到支持作用。工业转型升级不能单靠技术革新,还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建设必须先行,工业发展才有后劲,要创新发展新思路、新举措,与“双创”、“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产能改造升级。
积极协调煤炭企业、用煤企业、政府部门、金融单位等沟通交流,加大对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及前景分析,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形成共度难关、合作共赢的经营发展理念,制止企业垄断经营、恶意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好行业的经营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
立足煤层气资源优势,以“气化六盘水”为总体目标。根据出台的《六盘水市加快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鼓励更多具有技术、管理优势的企业参与我市煤层气开发。目前,已建成一座日处理5万方低浓度瓦斯提纯工业化示范项目,实施煤层气地面抽采钻井15口日产1万方左右,最终实现煤矿瓦斯“变害为利,变废为宝”,建成“煤气共采”的瓦斯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基地,把煤层气产业打造成为我市资源经济转型发展战略性的新兴支柱产业。
改变过去将煤炭单一作为燃料的做法,实现从燃料到原料的转化提升,加大技术研发,提高煤炭产品的高端利用,探索煤炭清洁化利用专项产业政策和规划,推行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煤制乙二醇等大型煤炭清洁利用和转化项目。
我市煤炭资源有优势,面对外输运力不足的不利影响,将煤炭就地转化为电能,市内建成和即将建成的电厂在满负荷运行下,可消费电煤约3000万吨/年,装机年发电可达426.7亿度,在外输电量配额受限的情况,电厂不能满负荷发电,仅为发电能力的60-70%。对此,一方面,我们的电力对周边省市仍有竞争力,上网电价仅为0.3477元/度,加强与周边大用电省(区、市)战略合作力度,争取外送电量配额;另一方面,借助我市的气候优势、电力资源优势,根据电力体制改革精神,推动发用电计划改革,鼓励产业园区直供电建设,鼓励新增工业用户和新核准的发电机组积极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使其电量尽快实现以市场交易为主。大力发展大型电算中心、高耗能产业,高附加值产业,降低用电大户的生产成本,提高电量就地消耗,有效释放电力对煤炭消费能力,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搞活煤炭产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加大对《六盘水市促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实施力度,大力发展和培育以煤层气、页岩气、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构建多元发展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供给。推进煤矿瓦斯综合利用,规划布局煤层气制天然气加工项目。鼓励煤炭地下气化开采试验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到2020年建成地面抽采井2040口,煤层气抽采量达30亿立方,煤矿瓦斯利用率达到60%以上,拓宽清洁能源在民用燃料、工业用燃料、汽车用燃料等领域的应用。
(三)能源革命转型升级
结合本地的实际和资源赋存情况,推动社会管理系统创新和资源开发相融合,建立以县区或园区为单元的产业集群,合理衔接产业上下游、园区内外的区域性循环经济体,结合实际推进实施一批煤电材、煤电钢、煤电化、煤电铝“四个一体化”项目,延长产业链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副产品的高端利用。提升煤炭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率,提高资源产出率。加快节能减排,新建燃煤发电机组优先选用超临界(或超超临界)机组,对现有燃煤机组实施节能改造,实现脱硫脱硝,降低能耗,降低排放。
按照《六盘水市“十三五”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积极推进集中式、分散式光伏发电项目落地建设。探索推广光伏扶贫项目开发建设。围绕大健康旅游产业整体布局,适度发展风力发电项目。按照《六盘水市“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规划》,加快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形成点、线、网配套发展的格局,以基础设施硬实力推进新能源汽车使用,实现促电控煤的消费模式,到2020年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3600万吨标准煤左右。
研究制定煤炭清洁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优惠政策,适时探索成立煤炭清洁化利用发展基金,制定电煤保护价或电煤价格补助机制。以市场为基础,鼓励煤炭生产企业与用煤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煤、电、焦、钢、材利益联动。借助大数据科技手段,探索创建煤炭相关产业产品信息发布平台,鼓励企业结合实际引入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强市场数据分析,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据市场需求针对性生产、精细化生产,改变过去的“生产什么卖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生产什么”的经营理念,实现供需信息互联互通,提高交易效率,降低生产、交易成本。
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的办法,把社会闲散资金,民营资本和外资吸引进来,通过PPP等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政府性基金,定向发债等拓宽投资渠道,整合政府引导性资金以较少的政府投入撬动更多社会投资。发挥我市师范学院、市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人才集聚及三线建设形成大量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人才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建立激励机制,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多渠道、多途径、多层面加大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鼓励企业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各方在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医疗卫生、志愿者服务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进一步增进友谊和相互了解,为实现互惠互利、共建共赢创造条件,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