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6年第2期 » 理论探索
融入“新丝绸之路”战略 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

阅读次数: 字体:【

封 毅



  〔内容摘要〕 开放是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融入“新丝绸之路”战略,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实现六盘水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然加速六盘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和经济发展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必然加速六盘水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全面小康。

  〔关 键 词〕 内陆开放  新高地 六盘水

  〔作者介绍〕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副校长 六盘水行政学院副院长 教授


  如果说,开放是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那么,融入“新丝绸之路”战略,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则是实现六盘水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可能性

  六盘水既不沿边,也不沿海,究竟能不能打造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这是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六盘水的客观实际表明,一定能融入“新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成为内陆开放新高地。

  之所以能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因为这完全符合国家开放发展的新理念新趋势。开放发展,不仅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且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正因为如此,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②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③是年10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又强调指出,“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④ ,这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进一步要求,这是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大好时机,能得到国家大力支持。

  之所以能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因为六盘水已经具备了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的客观条件。六盘水在国家“新丝绸之路”战略中,作为内陆面向南亚、东南亚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陆大通道交通枢纽,作为联系南亚和孟加拉湾的陆路物流大通道,已经成为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战略中的重要“战略支点”,成为国家规划建设的“3纵5横”骨干大通道中的“枢纽城市”,成为国家2015-2020年布局规划中的区域“流通节点城市 ” ①。因此,伴随国家“新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六盘水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迎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平台,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就能把六盘水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之所以能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是因为有六盘水市委市政府的坚强正确领导。《中共六盘水市委关于制定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开放平台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明显增强”⑤。近几年的实践表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坚定不移地施行“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合作联动、创新驱动”策略,在城乡发展、农村改革、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新进展,积累了发展新经验,构建了发展新格局,形成了抢抓新机遇、抢占新高地、厚植新优势、奋力新跨越的发展新态势,为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

  二、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必要性

  如果从六盘水的城市性质、特点和功能加以分析研判,就可以看出,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是非常必要的。

  从六盘水的城市功能看。在国家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中,六盘水承担着“国家‘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的重要支点功能,即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发展的“战略性大通道枢纽流通功能”。如果说昆明和南宁是国家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桥头堡”,那么六盘水就是通往南亚和东南亚的 大陆“立交桥”,处于滇中、贵安、成渝、北部湾等四大经济区的重要“流通节点”上,打造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十分必要。此其一。其二,在经济发展由外需为主转变为扩大内需为主的实践中,六盘水承担着更好更多更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功能,因为,六盘水是国家向南亚、东南亚开放发展的重点开发区域和市场物流空间转换“枢纽”和“立交桥”,是能够承担国家实施内陆开放、扩大内需战略的一个重要市场要素配置中心,一个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中心。中心区位与枢纽优势,既是六盘水开放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又是六盘水开放发展的重要价值。

  从六盘水的城市性质看。六盘水作为承担国家发展的战略支点,因国家实施“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而成为继贵阳市之后的第二个省辖市,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在贵州明确的第一个省辖市,具有承担国家发展战略支点功能的优良传统、人文精神、基本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共贵州省委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时就已经明确:“以六盘水、兴义、毕节、铜仁为极点,全面强化城镇集聚与辐射能力”,“细化和完善‘毕水兴经济带’规划,形成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2012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贵州的发展“战略定位”和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⑥,都与六盘水紧密相连、息息相关。2015年11月,《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加强毕水兴经济带建设⑦。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无论是从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看,还是从战略支点、流通节点的性质看,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十分必要。

  从六盘水的城市特点看。如果说,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六盘水先后成为“新兴工业城市”和西部大开发的“先行区”,那么,正是因为六盘水的“工业化基础”、西部大开放先行区的“四线一站铁路建设”,使六盘水成为连接“东盟自贸区”和“珠三角经济圈”的战略性“大陆立交桥”,因此,无论是打造“中国--南亚经济带”,还是构建“北部湾、珠三角等地区的港口、滨海地带和岛屿共同连接印度洋、太平洋等沿岸国家或地区的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中缅油气管道”等产业合作机制,都使六盘水面临着开放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乘势积极融入“新丝绸之路”战略,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就能加速六盘水迈上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三、如何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

  六盘水改革开放38年来,经济社会建设日新月异,成就显著,但从国家实施“新丝绸之路”战略看,迫切需要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发展新高地。

  (一)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基本内涵

  开放是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就要主动融入国家“新丝绸之路”战略,“树立更加开放创新的思想观念,构筑更加开放创新的平台载体,选准更加开放创新的科学路径,抓好更加开放创新的人才保障,构建更加开放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开放的胸襟、开放的思路、开放的平台、开放的路径和开放的方法走向更加开放的新未来”⑥。就要抢抓国家实施“新丝绸之路”的战略机遇,以产业经济开放发展为支撑、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新兴发展园区为载体,充分发挥综合运输体系和物流交通枢纽功能,构建跨区域、国际性、高效率、大容量经济发展要素的集散网络和平台,在“十三五”期间,形成聚集产业经济资源和物流贸易资源的开放新高地、开放发展的国际化大平台和大产业。就要以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体制为目标、外向型产业经济发展为导向、现代产业服务业为引擎,建立健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以“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合作联动、产业推动、创新驱动”策略形成开放合作、联动发展的新态势,夯实六盘水内陆开放发展新平台新载体,加速推进六盘水内陆自贸区建设。

  (二)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基本路径

  首先,应着力构建开放发展新平台。借力实施“新丝绸之路”的 “道路连通、经贸畅通、货币流通、利益相通”和国内外发展的新趋势新常态,依托六盘水位于“新丝绸之路”上的开放优势和“节点功能”,建成面向国际的优质高效的内陆区域性大通道“枢纽经济中心”、“物流贸易中心”、“多式联运无水港”和“保税区”,从而把六盘水不仅打造为走向南亚东南亚和连通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一个最具特色影响力的大丝路“驿站”、“立交桥”,而且打造为祖国南方一个最具特色吸引力的“国际化自贸区网络节点”,“内陆开放新门户”、“合作新平台”、“发展新高地”。

  其二,应着力发展开放型产业经济。借力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政策机遇,把六盘水产业经济融入开放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实施体系,扩大开放,放宽投资准入,以现代各类新型产业园区为平台、产业发展国际化为引擎、快捷便利的“内陆海关”通关机制和先进科学的“大数据”技术为桥梁,创建新时代的“经济联合体、市场联合体、发展联合体”。以“国际化、市场化、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品牌化、集群化”为导向,发展具有“中国凉都·六盘水”特色和“新丝绸之路”特点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发展壮大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特色轻工业,发展山区“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果品农业、采摘农业、医药农业”,使六盘水外向型产业产品、产业经济走出国门、畅销四海。

  其三,应着力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从国际经验看,自贸区是一个国家开放发展、成为经济贸易强国的需要。从国家战略看,自贸区是探索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从六盘水市开放发展趋势看,自贸区建设是主动承接国家开放战略支点功能,发挥立体交通贸易流、资金流、人员流的基本平台、根本载体。因此,应以六盘水内陆自贸区建设为突破口,不断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体制机制平台建设。根据客观实际,将红桥开发区、两河开发区、水月开放区和平寨开发区作为“试验平台”,及时复制“国家自贸试验区成功经验”,及时创办符合六盘水地理区位优势的“省级自贸试验区”,及时实施有一定规模的“梯度开放对接战略”,加速以“内陆无水港”建设为开放载体的“凉都”海关、航空口岸、出口基地等国际化“外贸平台”,主动融入“新丝绸之路”开放发展战略和“国家自贸区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具有六盘水特点的新丝绸之路上的内陆自贸区建设发展新路子。

  (三)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基本举措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开放经济。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手段,充分发挥六盘水作为“新丝绸之路”中的一个走向世界的战略性内陆“连接点”、“支点”、“枢纽”和“中国凉都”的功能,既加强六盘水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资源“配置中心”和“出海基地”的打造,又注重扩大区域合作、加强次区域合作、促进泛区域合作,更着眼于构建国际性高端交往平台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充分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深度融合。

  发挥独特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就开放发展的趋势分析,国际经济竞争力不仅体现在新兴科技,而且体现在独特优势和特色经济上,因此,在建设美丽六盘水与科学的物质变换实践中,着力城市产业发展的“特色化、生态化、科技化、个性化、服务化、融合化、规模化”,处理好“碧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关系、“改革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集群化、集群产业循环化、循环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规模化、规模产业国际化、国际产业品牌化,如颇具生态特色的旅游业及其产品、轻工业及其产品、农业及其产品,使其风行天下、畅销四海。

  加速市场化,推进一体化。开放型经济的根本特点是市场化,市场化的根本特点是经济一体化。经济市场化和一体化是助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根本举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破除市场壁垒,解决好“玻璃门”和“天花板”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发展六盘水开放型经济中,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从广度和深度上继续加强市场化改革,大力推进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是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构建法治主导的市场治理模式,为此,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怎样把发挥市场主导和政府作为有机结合起来,既避免因市场主体不受规则约束而导致市场秩序失范,又避免政府监管过度,切实使市场化改革与法治经济、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相互匹配、相向而行,构建起以法治为主导的市场治理模式,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主动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新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和优化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

  四、小结

  积极融入国家“新丝绸之路”发展战略,打造六盘水内陆开放新高地,必然加速六盘水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和经济发展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加速六盘水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新型化、生态化、特色化和全面脱贫建小康,使六盘水建成“内陆开放新高地”、“合作交流新平台”、“创新发展新典范”。


参考文献:

  ①李再勇:《引领新常态  抢站新高地》(《六盘水日报》2016年2月22日)

  ②《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2015-2020年)》

  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2015年5月5日)

  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⑥《中共六盘水市委关于制定六盘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2月12日中国共产党六盘水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⑦《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印发国发〔2012〕2号)

  ⑧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5年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