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6年第3期 » 调研报告
关于六盘水科技创新的调查研究

阅读次数: 字体:【

六盘水市科技局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进展,找出目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 键 词〕 六盘水市 科技 创新 调研




  六盘水市是以能源、冶金产业、建材为主的工业基地和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后金融危机和新一轮产业革命下,以煤炭、钢铁、建材为主导的传统产业受到资源、环境、市场容量等的严重制约,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瓶颈难以突破,传统的发展体系已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成为实现经济稳增长、调结构、转动力、添活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一、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现状及进展

  (一)科技创新社会环境建设不断优化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六盘水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二是制定完善创新政策,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三是营造“尊重创新、支持创新、服务创新”的社会氛围,利用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活动周和防灾减灾纪念日等大力宣传科技创新工作。

  (二)高层次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二元支撑”的人才培育体系成效明显

  开展高层次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十二五“期间新增高层次人才培养50名,17人入选省“千层次”人才,培育了4个市级创新团队和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开展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工作。组织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8名、市级科技特派员122名、县级科技特派员205名、科技副职26名、服务团人员655名到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

  (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强化

  1.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十二五”期间获国家、省科技和知识产权项目165项,资金5985.9万元,比“十一五”分别增长81.3%和35.7%。在“863”计划、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富民强县等领域国家级项目申报中获多项突破。

  2.在科技项目安排中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按要求匹配一定比例的项目资金,引导企业充分发挥研发投入的主体作用。

  (四)科技创新奖励激励机制不断完善

  出台激励创新政策,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在职科技人员离岗创新创业和开展服务期间的职称、待遇等保障措施。对获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进行奖励;对申请专利、地理标志及产业化给予资助。

  (五)建成一批“产学研一体”科技创新平台

  1.培育建成一批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建设了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市级重点实验室、4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平台的功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2.科技合作助推科技成果转化。贵州石鑫与重庆航天拓鑫技术合作年产3000吨的玄武岩复合筋生产线建成投产,安凯达与同济大学合作研发混凝土预制构件等。涌现一批大数据产业和众创空间,如:钟山北斗大数据、中国网络菜市场、文创产业园等。

  3.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累计申请专利2328件,比“十一五”期间的275件增长了746%,全市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15个。

  4.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培育认定了哒啦仙谷等7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目前核心区建设面积达20214亩,示范区面积达62500亩,辐射区面积达100万亩以上。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园区按照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联动”进行总体布局,建设“四园一带一中心”,预计总投资30余亿元,规划面积112万亩。

  (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服务实现新渠道、新突破

  培育和推动创新型企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企业5家;通过科技型企业备案150家。

  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行动。成立六盘水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累计完成科技企业创业投融资超过3.2亿。品三科技公司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实现股权转让融资1亿元;安凯达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科技银行试点,发放800万元专利权质押贷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与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一是基层科技创新工作职能薄弱。县(特区、区)科技管理部门尚未单列,基层科技创新工作职能严重弱化。如表一所示,2009年机构改革后,我市县级科技管理部门居全省末尾,县级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全部并入农业局,主要抓农业工作,实际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工作职能大幅削弱,科技管理作用明显弱化。二是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匮乏。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集聚作用小、承载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能力比较弱,重引进轻使用、重管理轻培养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人才创业的积极性。三是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不足。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投入占GDP的比重预统数为0.39%(4.7亿元),距1.5%的目标差距较大。四是市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投入欠账多,缺乏刚性增长。如表二所示,市、县两级欠账多,尤其六枝、钟山2015年应用技术研发资金实际到位为“0”。2015年度已签订项目合同资金尚未划拨的项目经费达512万元;市政府单独安排的专项投入未按专项列支,挤占年度市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计划,2016年度达1560万元。

  三、对策及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工作环境

  1.高度重视,研究制定“宣传创新、鼓励创新、发展创新”政策,把创新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是构建集中力量办创新的新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二是破除科技创新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科研规律,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改革现有科技管理,逐步形成高效务实、协调平衡、相互制约的新机制。三是建立保障企业创新的科技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能够保障、激发企业不断创新的科技体制机制。四是理顺管理机制,强化县级科技服务管理职能。

  2.保证市、县两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足额投入和刚性增长。一是补齐往年已签订项目合同资金尚未划拨的市本级项目经费;全面清理和研究补齐县级近年欠账,特别是已签订合同尚未拨款的科技计划项目。二是保证十三五期间市级财政应用技术研发资金逐年按比例增长。

  3.大力营造崇尚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加大宣传力度,持续关注和支持大创、科创、企创、青创、草根创业和连续创业者,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理性创业人性创富等创新创业文化。

  (二)制定和完善支持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激励措施

  1.充分发挥平台聚集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作用。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设立一批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众创空间等,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吸引、凝聚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创客及团队,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新动力。

  2.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直接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产业技术需求与人才研究方向相结合,积极引进高层次复合型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3.进一步健全公平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流动和引进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带编制进入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依托支柱产业、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建设,着力培养造就专业性、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着力改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条件,为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研发及产业化支撑,改善和提高人才待遇,解决引进人才配偶子女随调随迁。

  4.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和“三区”科技人才服务基层工作。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园区、产业和企业需求,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入股、领办创办协办科技型企业等多种形式开展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培育和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大扶贫、大数据、大健康以及智能制造、绿色建材、新型煤化工、节能环保产品、特色食品加工、中药现代化、医药抢防药、仿制药、本土文化创意等优质产业打造重点创新平台,构建创新体系。

  1.重点培育建立一批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金融助推的双创示范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依托红桥新区、红果经开区、师院、职院等创新要素聚集区域,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扶持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加大指导和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差异化、创新型、要素全、开放式的省级创新创业平台3家以上。

  2.加大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在创业孵化、研发服务、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培育和集聚一批创新服务载体,基本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一是按“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监管”的模式,以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试点,下设科技咨询公司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策划包装、科技咨询、项目论证评估、科技投融资等科技中介服务。二是探索把科技计划项目申报、项目筛选、专家论证、项目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和绩效评估等管理职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交由具有资质的专业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做。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减轻行政负担,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的角色转型。

  3.进一步推进贵州科学院六盘水分院职能完善和平台建设,发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四)确立以金融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加大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创业创新,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为支撑、引进外资和社会集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2.加强县区(特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力度。组建财政资金发起、市县联合、社会资本参与、平台公司运营的天使基金、科技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每只基金总规模应在2000万元以上,逐步构建科技金融基于核心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3.大力开展“科技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订单融资等科技信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专项安排一定“科技金融专项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逐步扩大“风险金池”,保证“科技银行”试点工作效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