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妮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高速交通时代对六盘水市发展的主要影响,分析六盘水市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根据“十三五”时期高速交通发展主要任务,提出依托高速交通做强县域经济,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关 键 词〕 高速交通 县域经济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省委书记陈敏尔同志在10月19日省委常委会议上要求重点研究谋划好“拥抱大数据时代,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迎接大众旅游时代,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适应高速交通时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四个专题。按照市委237次常委会议的要求,市委政研室、市政府研究室牵头,会同市直相关部门就上述四个专题进行调查研究。现就六盘水市“适应高速交通时代,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专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高速交通时代对六盘水市发展的主要影响
我市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机场等为重点的高速交通网络逐步形成,标志着高速交通时代的到来,极大缩短了我市与贵阳、毕节、兴义等省内城市,与昆明、南宁、成都、重庆、攀枝花等省外城市的时空距离,形成高速度、大运量、广覆盖、大众化的国民经济大动脉,对支撑和引导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人员和资源要素的快速流动和合理配置,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助推经济提速转型发展
通过打造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机场为一体的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加快人流、物流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以大交通建设来推动地区产业建设提速,以空间转型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经济转型取得重大突破,旅游业、物流业得到快速发展。到目前,我市道路运输能力快速增长,道路运输行业客、货营业车辆达37123辆,其中营运货车34859辆,总吨位192409吨,客车2264辆,总客位41126位,道路运输行业各类从业人员近8万人,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载体。
(二)带动承接产业转移大提速
高速交通网络的相继形成将打破长期以来制约六盘水与华南、西南地区的交通瓶颈,铺垫起产业转移的“高速跑道”,形成六盘水连接黔中、滇中、成渝、西江等四大经济区域便捷的交通大动脉,凸显“四省”立交桥的重要作用,加快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速度。通过区域开放合作、整合资源,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开发区(园区)为主阵地,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壮大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优化投资环境为根本保障,构筑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着力把六盘水打造成“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现代服务业都市”。以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点,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现代农业、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2015年,全市8个产业园区中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共32个,总产值28.89亿元,主要是承接转移的新型建材、电子信息、新医药大健康、装备制造、轻工等行业。2016年1至10月,全市完成招商引资新增到位资金1182.3亿元,分别为市级目标1000亿元和省增比进位目标780亿元的118.23%和151.58%。市县两级分赴杭州、广州、深圳等地开展招商活动 81 次,1~10月,签约引进项目330个,总投资1303.4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720.62亿元。11月10日~11日,“2016中国·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跨境投资与贸易合作洽谈会”在贵安新区举行,六盘水现场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42.9亿元。
(三)开启旅游发展新时代
六盘水抢抓山地大健康旅游产业发展机遇,坚持以山地特色为主导,建设山地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四通八达的高速交通网络送来源源不断的海内外客流,拉近了人与人的主观心理距离,加大了出行和消费意愿,有效推动我市山地旅游大发展。近3年来,全市旅游经济持续保持“井喷式”增长,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103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7.27亿元;2015年接待游客总量12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3.82亿元,同比增长21.2%、78.9%;2016年预计接待游客总量187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同比增长50%和60%。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8个季度位居全省第一。
(四)增强城市集聚效应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高速交通网络为六盘水带来产业、人口、文化等方面的集聚效应,助力六盘水城市特别是“四高两快”(即六六高速、水盘高速、杭瑞高速六盘水段、镇胜高速六盘水段、内环快线和机场快线共计387.4公里)沿线经济带建设,推动高速服务区、高铁站点周边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发展以月照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圈,建设港口配套的物流园,扩大了六盘水辐射半径。“四高两快”六盘水境内总长387.44公里,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打造覆盖“四高两快””沿线39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101个村(居)委会的核桃、刺梨、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带261045亩,其中提升改造现有产业245469亩,新建产业15576亩。实现特色产业全覆盖,不留断点、不留天窗、不留死角,做到种好、管好、效益好。通过“四高两快”沿线产业建设,示范带动全市“3155工程”向纵深推进,新增完成农业特色产业面积170万亩,提前全面完成农业特色产业“3155工程”的发展目标,加快了沿线各大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实现了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
总的来看,六盘水高速交通体系的逐步完善,加快了要素流通,优化了区域生产力布局,强化了与周边城市联动合作,给六盘水发展带来了四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缩短了时空距离。从时空上拉近了与周边地区的距离,促进经济要素跨区域快速流动,打破了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传统发展格局。二是模糊了发展边界。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突破地区界限,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加快了“三地”同城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三是凸显了区位优势。高速交通大格局的形成,使六盘水“四省立交桥”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投资环境大幅度改善,城市发展焕发出新的活力。四是优化资源配置。区域之间、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配置得到优化,有力推动产业优化重组,推动贫困地区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高速交通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乘数效应”的同时,也会带来“虹吸”效应。六盘水要依托交通优势,按照做大做强、整合优化、调整转型的思路,做好顶层设计,更加注重县域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县区之间、乡镇之间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在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时,也要避免要素被附近区域“吸出去”。抢抓高速交通大机遇,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201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3690公里,比“十一五”末增加208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20公里,是“十一五”末的4.8倍,今年底将达到380公里。我市坚持把交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依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推动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完善综合运输网络,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57亿元,是“十一五”的7.8倍,年均增长36.5%。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18亿元,是“十一五”的4.7倍,年均增长24.2%。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县县通高速的市州,全市高速公路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3.2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数0.3公里。构建了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内畅外联的多层次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形成现代快速交通网络,大大缓解交通瓶颈制约,为贵州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高速铁路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境内既有铁路主要有沪昆铁路(复线)、内昆铁路、水红铁路、威红铁路和盘西铁路以及水大支线等,铁路运营里程670公里,沪昆高铁即将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市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建设加快,纳雍至六盘水铁路、六盘水至威宁城际铁路、水城至盘县段、盘县至兴义城际铁路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二)高速公路建设情况
目前主要高速公路有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等 320公里,在建的有盘兴高速和六威高速,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高速项目有纳兴高速。在建客运站有六盘水西(德坞)客运站、六枝中心客运站和盘县东客运站。
(三)民用航空建设情况
月照机场建成通航,航班通达北上广等11个城市。六盘水月照机场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初稿。盘县机场选址报告通过评审,盘县通用机场选址报告获得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批复,六枝通用航空机场选址报告编制完成。六枝牂牁江、盘县乌蒙大草原滑翔伞基地建成投入使用,吸引国内外一大批滑翔伞爱好者到我市观光旅游、参赛;水城县野玉海航空基地项目建成投产,基本满足游客低空旅游观光需求。
通过“十二五”期间的艰苦努力,我市基本形成了高速交通网络,进一步突出了区位优势,作为贵州西部“旱码头”、东盟桥头堡的区位地位进一步显现。但要深刻认识到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与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需要仍然不适应,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需加大。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未完备,中心城区与六枝、盘县实现“三地”同城的最大制约依然是交通,部分路段需扩容改造,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交通制约仍突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总量有待提高。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建设难度大,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未发生根本性转变,地方配套资金量大,资金筹集难。
三、“十三五”时期高速交通发展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决战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集中攻坚期,按照建设“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廉政交通”目标,力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重大突破,充分集中优势资源、凝聚优势力量,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城市快速交通换乘系统为重点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运输服务体系,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
到2020年,我市将基本建成以高速交通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以钟山水城红桥“三地”同城为核心,盘县、六枝特区为两翼的“三地”同城发展格局,助力市中心城区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六枝特区融入黔中经济区,盘县深度融入黔中、滇中经济圈,进一步实现六盘水与周边经济区域的资源共享和经济融合,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充分发挥我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一)加快铁路建设,构建六盘水至黔中、滇中经济区,至毕节、兴义0.5-1小时交通圈
加快推进纳六铁路、六盘水至威宁城际铁路、水城至盘县城际铁路、盘县至兴义城际铁路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内基本建成。努力完善普速铁路网,打通普速干线通道瓶颈,形成区际快捷大通道。按照“围绕交通主干道,构建经济大走廊”的总体要求,培育壮大高铁经济新业态,加强高铁沿线区域交流合作和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产业梯度转移,带动制造业和整个经济转型升级。
(二)提升高速公路网络化程度,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加密、乡镇通二级公路和旅游公路规划方案实施
加快推进盘兴高速、六威高速建设,开工建设纳兴高速、六赫高速、盘宣高速建设,形成“三横两纵一环线”高速公路骨架网。以高速公路加密为骨架,结合国省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将高速公路网加密、乡镇通二级公路、旅游公路整合规划,加快县城之间、县城至重点乡镇、重点乡镇之间的联络线建设。加快推进沪昆高速公路(扩容)普盘段、宜宾经毕节到六盘水段、董大公路三条公路的建设工作。加快落实渔塘至发射高速公路、兴仁经盘县至富源高速公路、郎岱至顶云高速公路、六盘水至织金高速公路、钨铅至锅圈岩高速公路等加密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重要区域干线建设,以完善路网,连接重要景区景点、产业园区为主,配合项目业主共同推进毛口至雨格、大用至嘎石、刘官至红果等项目。深入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打通农村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剩余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并开展撤并建村的通村油路建设工作,今年实现建制村100%通沥青(水泥)路。
(三)加强民用航空建设
加快推进月照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期内动工并建成新增盲降系统、停机坪扩建等。大力推进盘县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十三五”动工建成;有序推进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建成盘县直升机机场、六枝通用机场。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编制出台全市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与通用机场布局规划,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发展通航产业的各项支持,在梅花山、野玉海、乌蒙大草原、北盘江等景区景点基础上谋划低空观光和航空运动等低空旅游项目,在月照机场、盘县支线机场等发展基础上谋划航空物流项目,以通航运营业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谋划通航+旅游、通航+娱乐消费、通航+应急救援、通航+培训教学、“通航+X”等多种运营形式的航空服务性项目,策划专题外出招商活动,开展小分队招商,一对一精准对接,力争引进一批企业入驻我市,参与临空经济发展。
(四)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有效衔接
加强城市道路与国省道主干线、旅游扶贫专线和城市环线等有效衔接。做好市中心城区南北向城市快速通道规划。重点规划修建一条从双水城区进入董地老鹰山工业园区的主干道,在双水形成一个大型立交网络,保证以朵新区、董地新区、红桥新区、钟山区都能够快速通达。推进市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建设。
(五)畅通进出城通道,促进不同运输方式和城乡交通之间的“零换乘”
进一步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构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市公交、轨道交通、出租车等为一体的“多式联运”交通枢纽。扩大集装箱中心站、末端配送等货物集散服务网络。积极发展“陆空联运”。
总之,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十分巨大,必须抢抓国家高速交通大建设机遇,积极争取将我市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的规划盘子,最大限度得到上级支持;必须深化投融资改革,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引入民间、外资、社会资本参与交通投资建设,才能如期对接我市高速交通大战略。
四、依托高速交通做强县域经济,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所谓县域经济,就是指以具有独立规划和财政职能的行政县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优化配置资源,功能完备并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系统。我市的四个县区都是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钟山区、水城县以及红桥已经作为中心城市来规划建设,六枝特区、盘县作为两翼增长极来打造。增强县域经济自身发展动力,做大做强四个县区经济,就是要抢抓高速交通时代大机遇,加快调整四个县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分工协作、推动共同跨越,充分发挥中心城区、六枝特区和盘县的联动作用,共同打造“三地同城”为特征的区域中心城市。我市优良的城市结构、优化的产业布局将更加有利于提高对周边地区的吸纳能力,推动盘县加深与东盟战略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充分发挥贵州面向东南亚、东南亚面向贵州开放的“双向桥头堡”作用;推动六枝特区加快融入黔中经济区,积极参与贵安新区的经济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一)以“三地”同城为辐射中心,筑牢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区
围绕两个“三地同城化”目标,以道路交通一体化推进同城建设一体化,以“三地”同城核心区域的打造带动全局整体突破,构建现代城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生态产业协调联动发展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1.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一是完善“四高两快”沿线、临空区(机场附近区域)、铁路站场、互通区(高速公路进出口匝道)、交叉区(高速路与周边省市接壤部分)、经开区(沿线经济开发区范围内)和辐射区(沿线纵深周边乡村)规划布局。二是高标准建设中心集镇,加快对野钟、蟠龙、米箩、玉舍一带中心集镇的规划研究,路网建设与产业配套同步规划,加快六赫高速公路建设,把水城县北部的五个乡镇作为一个整体实现联动发展。三是深入规划实施山地特色小城镇,坚持“一镇一风貌”,建成一批融环境、资源、历史、文化于一体的精品小镇。四是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经营模式,发展“四高两快”沿线林下经济,重点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林下康体运动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五大类林下经济,形成林下经济产业化集群。
2. 整合区域产业优势。一是顺应新的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需求,建立“两高”沿线产业承接发展平台,加快产业承接转移,下大力开展“资源型、延链型、补空型”招商,形成渐进式产业发展积累。二是根据高速交通沿线的资源禀赋和产业聚集情况,主攻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特色产业,培育主导产业,推进“小城镇+特色产业”、“小城镇+园区”、“小城镇+景区”联动发展,形成“一镇一业”。以红桥、盘北、两河、水月、董地、岩脚为重点,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三是加快推进“四高两快”沿线核桃、刺梨、猕猴桃、茶叶、中药材、精品果蔬等特色产业集群示范产业带建设,把产业做成生态,把生态做成产业,实现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四个价值”最大化,逐步形成规模大、品牌优、竞争强、效益高,各具特色、各显优势的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3. 培育发展新兴业态。突出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瞄准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因地制宜选择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催生新业态、形成新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不断增加大数据产品的服务供给。强力推进大数据战略行动,用好“云上贵州·大数据招商引智再出发”活动成果,着力推进大数据与大交通深度融合,以智能公交、车联网、路网监控为重点,完善智能交通服务体系,为交通规划、出行引导等提供支撑。二是不断增加大健康产品的服务供给。围绕高速交通沿线重要节点城镇,突出“医养”“健养”结合,大力发展滋补养生、休闲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推进大健康六大产业体系建设。三是钟山、水城、红果、盘北经济开发区等新区要充分利用现有便捷的交通,通过创新推动发展,搭建自主创新发展平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速成为全市重要经济增长极,围绕生活生产性服务业、新兴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建材产业园、高新技术园、物流服务园等“一区多园”新格局。
(二)围绕建设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抢抓机遇做大旅游“蛋糕”
围绕高速交通沿线经济带整合旅游资源,以中心城区、六枝、盘县为核心,形成以中心带动外围圈层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一轴两廊三城五组团十一聚集区”的旅游空间结构。
1. 做好山地特色旅游文章,推进乡村旅游大扶贫。围绕建设山地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为核心,以大交通带动大旅游,构建大健康旅游集散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差异旅游,加强重点旅游景区改造升级,推进农旅、文旅、工旅等深度融合。形成“三陆一水”的旅游线路,三条陆路:“黄果树-水城”游线、“水城-盘县-兴义”游线、“云南-盘县-黄果树”游线;一条水路:“牂牁江-北盘江”游线。
2. 依托“大数据”,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体系。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沿线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将景区连成画卷、“盆景”变为“风景”,大力营造“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道路环境。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完善旅游集散体系,加强高速公路服务区、高铁站点、月照机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在交通中转、旅游资讯、餐饮住宿等方面提供更优质服务。积极将钟山区打造成为服务于全市及周边地区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推进城市综合体、“互联网+”、“旅游+”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带动商贸、酒店、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发展。
3. 联手打造跨区域旅游走廊,整装开发旅游资源。加快建设与旅游景区的快速连接通道,打破区域壁垒,主动对接黄果树旅游景区、织金洞景区、马岭河景区、百里杜鹃景区等省内旅游点,对接云南、广西、四川、重庆等城市的主要旅游景点,开展不同形式的旅游大联盟,加大统一策划和包装宣传,联合开发旅游产品和设计精品线路,实现客源互济、信息互通、门票互惠、线路互接。
(三)创新“高速交通+物流”新业态,构建现代专业物流体系
全力推进通道建设,打通更多出境出海通道,打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着力改善物流条件,让物流快进快出、大进大出,推动现代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打造西南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1.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物流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商务商贸行动,搭建一批特色物流和专业物流平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六枝、盘县为二级中心,构建“中心商贸区+市级商贸中心+片区商贸中心”三级商贸中心体系。健全物流配送网络,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积极发展“铁路、公路、机场”多式联运,实现物流效率的最大化。
2. 优化物流环境。一是推进物流园区建设,积极规划建设临港、临空物流园区,加快六枝木岗物流园建设,加快粮油储备中心、农产品仓储交易物流园建设,推进红果、钟山经济开发区两个综合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二是抓好物流企业主体培育,扶持壮大一批本土现代物流企业,招引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物流企业和项目落户六盘水。三是切实降低物流成本,充分发挥我市铁路密度高于全省的独特优势,加强与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对接,采取组装配套、打捆运输等方式,争取更多货物由公路转为铁路运输。四是创新物流发展方式,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打造物流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物流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人员、货源、车源的智能化调度。五是加快物流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六盘水海关大通关、大开放、大物流作用,形成“内地报关、港口转关”的便捷通关模式。
3. 加快推进“无水港”、“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开放载体规划建设。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可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推进设立和建成六盘水保税物流中心(B 型)。争取在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果经济开发区建立保税物流园区。依托六盘水月照机场及我市现代交通综合体系尽快启动航空口岸及临空产业带的规划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