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7年第1期 » 经济视点
着力打造股份农民 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阅读次数: 字体:【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典型报告


六盘水市“三变”改革办公室


  六盘水市按照“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原则,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产业为平台、股权为纽带、企业为龙头、小康为目标,整市推进“三变”改革,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脱贫的新路,为脱贫攻坚和同步小康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六盘水方案”。

  一、突出规范管理,夯实“三变”改革工作基础

  六盘水市始终牢记敏尔书记“抓规范、抓扎实”的要求,着力夯实“三变”改革工作基础。一是抓确权颁证。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步伐,全面推进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全市已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权属调查面积489.72万亩,占应确权面积462.3万亩的105.93%;宅基地使用权发证面积4.08万亩,占总面积12.2万亩的34.45%;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面积1416万亩,已全部完成。二是抓清产核资。出台《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通过清产核资和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逐步明晰村集体、农户的“三资”情况,村集体和农户将整合的“三资”入股到经营主体变成股东,以股权为纽带,形成了“联股联业、联产联心”的利益联结。三是抓产权交易。制定《农村产权交易管理办法》,推动产权交易规范有序进行。目前已建成市、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4个,共受理产权交易161宗,交易金额2129.11万元。四是抓“两权”抵押。按照“统一交易规则、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交易监管、统一信息平台、统一诚信建设”的原则,出台《六盘水市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目前,六枝、水城、盘县共发放了贷款1280万元,“两权”抵押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五是抓平台打造。以股份为核心、产业为支持,打造产业平台,大力发展山地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努力实现“四个价值最大化”。全市累计打造“三变”产业平台852个,其中企业264个、合作社528个、家庭农场等60个,涵盖了种植、养殖、加工、流通、旅游等多个领域。六是抓规范运行。制定《“三变”改革专项资金使用方案》《“三变”改革合同管理办法》《“三变”改革合同备案办法》《“三变”改革合同示范文本》《政法机关服务保障“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进退管理办法(试行)》等指导文件,理清了“三变”改革路径,促进“三变”改革规范运行。

  二、突出股份合作,创新“三变”改革发展模式

  六盘水市以打造“股份农民”为核心,引导农户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经营主体,在拓展土地股、林权股、自然风光股、资金股、水利股、设备股、基础设施股、劳务股、技术(技艺)股、管理股、知识产权股等股权形式的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基层实践,将单一的农业“三变”转变为全要素“三变”,形成了各具特色、亮点各异的“十二种”“三变”改革发展模式。

  (一)“三变”+特色农业。围绕特色产业规划布局,整合国家、集体、农民个人的资源、资产、资金要素,以股份合作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例如:水城县阿戛镇松绿村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方式,由宏兴公司(平台公司)出资600万元,农民以土地入股,共建猕猴桃基地3500亩,农民占股90%、公司占股9%、村集体占股1%。受益农户160户480人,其中贫困户140户406人。

  (二)“三变”+乡村旅游。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把村集体、农民的资源入股乡村旅游项目,按股分红,实现增收。例如:水城县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平台公司)在水城县蟠龙镇木城居委会投资2000万元建设水上游乐园项目,200户农民以自有10万元资金及土地经营权入股,公司占股50%、农户占股35%、居委会占股15%。带动农户200户773人受益,其中贫困户90户324人。

  (三)“三变”+特色城镇。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利用村集体、农民的可变资源入股合作建设经营服务型项目,实现农民脱贫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例如:水城县野玉海管委会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将玉舍镇海坪村351亩集体荒山荒坡入股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彝族风情街项目,建成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的38座院落。村集体(村民)占股30%、管委会占股70%,村集体将30%股份中的50%分配给农户,受益农户180户780人,其中贫困户65户112人。

  (四)“三变”+景区景点。在景区景点打造中引入“三变”模式,以股权为基础,共建共管,按股分红。例如:水城县双水街道滴水岩村,汇宏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民营企业)出资115万元,农户以28.6亩土地折价入股,统一打造植物迷宫、玫瑰花园、稻草人主题园等景区景点项目,共建共管,村民占股54%、公司占股41%、村集体占股5%。受益农户38户139人,其中贫困户12户39人。

  (五)“三变”+金融。利用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入股到农村商业银行或帮助农户通过贷款融资共建项目,合伙经营获得收益。例如:钟山区通过政府平台公司运作,以684万财政资金在农村商业银行为“两无”贫困户配股400万股,每股年收益15%,帮助了“两无”贫困户542户1086人实现人均增收552元。

  (六)“三变”+水利。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活化股权要素,发展水域经济,实现股份分红。例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依托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园区优势,对村级集体可经营性资产量化,将120亩水域水面入股到银湖合作社,村集体占股10%、合作社占股90%,按股比分享收益。在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农民从合作社中分红,受益农户 465户1370人,其中贫困户91户160 人。

  (七)“三变”+电子商务。以大数据为平台,盘活乡村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电商产业,构建农村电商股份合作体系。例如:钟山区大湾镇山根脚村采取“三变”+电子商务模式,以建设电子商务服务站为载体,出资5万元和70㎡门面使用权入股西部电商贵州陶之音有限公司,占股25%,每年分红5万元以上。分红资金作为村集体积累,用于发展资金。

  (八)“三变”+易地移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结合景区景点、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的打造,以易地扶贫搬迁财政资金为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参与建设,按股比分享收益。例如:水城县海坪千户彝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金额2.44亿元,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野玉海管委会采取“公司+管委会+农户”的方式,开展股份合作,县属8家平台公司以投入装修、经营的资金入股,野玉海管委会下属企业以房屋折价入股,搬迁户以满足居住以外的房屋折价入股,产生收益后按股分红,为保障贫困户利益,每户入股分红不能低于5元/㎡。受益农户1006户4123人。

  (九)“三变”+城市资源。通过政府统筹,将城市停车场、商铺等公共优质资源通过股份合作让渡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入股,按股分红。例如:钟山区整合财政资金5140万元在中心城区为44个村每村购置100㎡商铺,产权属于村集体,交由区物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所得收益分配给村集体和贫困户,每年每村可分红10万元以上。受益贫困农户 316 户 847人。

  (十)“三变”+文化产业。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以股权经营为载体,引导农户以自有资金、祖传技艺等入股,按股分红。例如:六枝特区落别乡以股份合作为核心,由大观公司(民营企业)投入资金390万元,村集体出资50万元入股,农户以祖传技艺入股。公司、村集体、表演队伍、村公益基金按照86:10:1.36:2.64的股比进行分红,受益农户816户3636人,其中贫困户83户234人。

  (十一)“三变”+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入股加工企业,按股分红。例如:盘县淤泥乡岩博村整合现有资源,兴办白酒加工,吸引120户村民用资金3071.2万元和9户村民以17.27亩土地经营权折价50万元入股,农户占股55.1%,让村民享受零风险入股、高效益回报,129户农户真正成为企业的“股东”。

  (十二)“三变”+生态经济。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按照把生态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生态的思路,引导将生态资源入股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休闲养生等生态产业,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例如:盘县普古乡舍烹村将村集体生态林3817亩入股到娘娘山园区,进行温泉别墅、休闲养生、林下养殖、生态餐旅等产业开发,项目建成产生效益后,舍烹村占股2%,园区占股98%,既美化了生态,又壮大村集体经济积累。 

  三、突出改革成效,诠释“三变”改革价值意义

  六盘水市坚持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的“牛鼻子”、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作为精准脱贫攻坚的“新引擎”,不断深化“三变”改革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法律、党建层面的价值意义,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努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扎实推动了脱贫攻坚。通过“三变”改革,创造了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参与社会分工体系的商业环境、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将贫困户全部联结到“三变”改革平台上,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贫者有其股”,让农民直接成为农业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价值链的投资者和受益人,推动贫困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全市有政策兜底保障以外的贫困户8.55万户,当中入股8.44万户、占比98.7%,签订合同的8.44万户、占比98.7%,股权证颁发8.35万户、占比98.9%,实际分红7.46万户、占比88.4%。2014年以来,贫困人口从60.37万人减少到41.6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3%下降到15.67%。

  (二)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通过“三变”改革,推进了土地、资金、劳动力集中,促进了农业产业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培育了一批种养、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了“接二连三”,农业发展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粗放向集约转变、自给向市场转变、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促进了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和农村生态增值。

  (三)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通过“三变”改革,盘活了大量长期闲置的村级集体资源资产、搭建了平台、强化了组织保障,增加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推动了共建共享。2014年以来,全市新增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8亿元,累计达到2.7亿元,全面消除了“空壳村”,村集体收入最高的达1031万元,最低的为5万元,壮大了村集体资产,破解集体经济发展“无本办事”难题、“无业成事”难题、“无人管事”难题,形成发展集体经济有人抓、有人管、有人推的强大合力。

  (四)优化了乡村治理体系。通过将集体资源、闲置资产以及财政资金入股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在“三变”改革中的统筹服务能力,加强了村级组织建设,提升了村级组织治理能力。一是健全乡村治理领导体系。全市共组建了50个联村党委,构建了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领导体系;二是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完善了联村党委领导下的多种经济组织合作的乡村治理结构,形成村集体与市场紧密结合、党的领导与各种经济组织和农民的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体系;三是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三变”改革通过“联产联业、联股联心”,让农户专心发展产业,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推进治理方式现代化。

  我们在“三变”改革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股”是核心。就是坚持“无人不股、无事不股”的理念,牢牢抓住“股”这一核心,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创新经营模式。“变”是关键。就是以股权为纽带,着力在“变”字上做文章,将资源变成资产、资金变成股金、农民变成股东,活化了资源资产,整合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让农民成为真正股权的投资者和受益者。“民”是根本。“三变”改革不管怎么变,都万变不离其中,离不开人民群众参与,改革成果体现在惠民成效上。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大力弘扬“三线”精神、深化“三变”改革,在变中求新、在新中突破,推动“三变”改革由农业向工业延伸、农村向城市拓展、局部向全域辐射,努力在全国创造可借鉴、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