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7年第1期 » 理论探索
六盘水市煤炭产业发展战略探讨

阅读次数: 字体:【

何 枢 万永斌


  〔内容摘要〕 文章对我市当前煤炭行业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对今后的煤炭产业发展战略进行思考。

  〔关 键 词〕 煤炭 发展 战略

  〔作者简介〕 何 枢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万永斌 六盘水市能源局


  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经历了2016年上、下半年“冰火两重天”的大起大落,对煤炭产业正常健康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六盘水市“以煤建市、以煤兴市”,煤炭作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三线”建设以来,为国家和全市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当前煤炭工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促进我市煤炭产业健康有序、稳定发展,对全省乃至南方地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必须对煤炭产业进行重新认识和战略定位。

  一 、资源与发展现状

  (一) 资源优势明显

  我市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品质优良,辖区内的肥煤、肥气煤、气煤、焦煤、瘦煤、贫煤及无烟煤,在全国属于稀缺煤种,在长江以南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市场依赖性。全市煤炭远景储量844亿吨,占全省的44.52%,探明储量201.4亿吨,保有储量191.9亿吨(占全省的33.5%),其中炼焦煤资源非常丰富,探明储量为104.12亿吨,占全市探明总储量的52%,占全省的88.7%。煤层气资源丰富,埋深2000米以浅煤层气资源储量达1.4万亿m3,占全省总量的45%,属大型富气区,在全国63个重要煤层气目标区中位列第十二位。

  (二) 煤炭发展现状

  1.煤矿建设情况。在籍煤矿总数为220个,总规模8303万吨/年;其中,生产矿井165个,规模6548万吨/年(正常生产矿井93个,规模4991万吨/年;停产矿井72个,规模1557万吨/年)。试运转矿井2个,规模90万吨/年。建设矿井53个,规模1665万吨/年。

  2.煤炭产供情况。2016年,生产原煤6064万吨,洗精煤完成3387万吨,焦炭完成532万吨,其中供电煤1378万吨。2016年8月以来全省电煤供应形势紧张,原煤产量日均10万吨左右,70%为主焦煤,其中日供电煤6-7万吨,有效保障电煤供应。

  3.兼并重组情况。全市参与兼并重组主体企业27家,兼并重组实施方案已批复25家,批复保留煤矿121处、产能9335万吨/年。已批复平均单井规模77万吨/年,高于全省已批复平均单井规模54.8万吨/年。

  4.机械装备情况。建成“六化”矿井30处、新增机械化矿井 10处。全市59处煤矿使用综采设备116套,规模4695万吨/年,64处煤矿共使用综掘设备131套,规模4479万吨/年,机械化率达到69%。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同时安全生产保障得到加强。煤炭产能得到合法释放,产量大幅提升,吨煤人工成本降低30-45%左右,为煤炭企业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5.加工转化情况。正常生产洗选企业32家,规模4450万吨/年;正常生产焦化企业5家,规模505万吨/年。为煤炭分级加工、分质利用提供支撑。其中,黔桂天能焦化、首钢水钢煤焦化建成配套煤化工设施,生产苯加氢、液化天然气等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建成鑫晟煤化工、黔晟煤焦化等2家煤化工企业。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利用率提升到80%、煤矸石利用率达到70.48%,煤矿瓦斯利用率为43.52%;生产苯加氢3.11万吨、液化天然气6.51万吨。

  6.化解产能情况。2013年以来依法合规关闭煤矿67处,化解过剩产能1360万吨/年,其中2016年关闭煤矿16处,化解煤炭过剩产能589万吨/年。到“十三五”末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将达到2081万吨/年(“十三五”化解过剩产能1310万吨/年)。

  7.煤电联动情况。现有发耳、盘县、盘南、盘北、野马寨、六枝等六大电厂,总装机798万千瓦。全市发电机组开机率和发电负荷已达75%以上,火电机组利用小时数的提高有效的保证“西电东送”和全省生产生活用电。通过积极搭建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交流平台,引导企业签署长期供煤协议,稳定市场预期,有效缓解电煤供应紧张的形势。

  二、地位分析

  (一) 政策战略定位

  我市是国家确定的“攀西—六盘水地区资源综合开发区”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和南方重要战略资源支撑基地,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实施的主战场之一,是全国循环经济创建城市,“毕水兴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大煤保大电”建设示范基地,是西南主焦煤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是贵州煤层气勘探示范区和煤层气综合开发利用创新区,等等,在全省、南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二)经济发展支柱

  六盘水市“以煤建市,以煤兴市,以煤强市”。煤炭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具有不可撼动的主体地位。“十二五”期间,全市直接煤焦税费204亿元,占全市税费收入的 31.53 %。201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总产值779.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1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 302.5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5%,占GDP比重为23.03%。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8.5%,煤电钢材四大行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1.8%。

  (三)有效脱贫措施

  煤炭产业是我市国民经济基础产业,涉及面广、从业人数多,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单煤炭行业吸纳就业人员就多达10余万人,加上其对电力、钢铁、交通运输、机电销售、建材、商贸、服务等直接关联产业的带动作用,间接带动从业人员较多。在转移劳动力带动就业方面,解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就业问题,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显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十三五”农村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困难和问题

  (一)煤矿集团化程度低,阻碍转型升级发展。一直以来,我市煤炭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集团化程度低,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和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特别是民营企业,管理手段效率低下,重生产轻安全;管理模式简单粗放,只顾自己不管市场;缺乏企业文化建设,只重眼前利益不管长期打算,使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受到阻碍,制约了企业长足发展。

  (二)煤矿技术装备滞后,机械化推进难度大。受煤层倾角大、构造复杂等地质条件影响;业主对市场预期缺乏信心、对机械化采煤认识不够;受产业政策影响,矿权重叠以及兼并重组拟关闭等因素影响等等,全市仍有煤矿采用炮采和炮掘工艺,技术装备滞后,回采工作面单产、原煤生产效率等指标较低,安全生产条件差,事故隐患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改造、升级,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安全生产装备水平和增强环境保护,而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均面临经营和还贷双重压力,筹措资金困难,导致机械化工作推进缓慢。

  (三)兼并重组后遗症凸显,影响煤企正常发展。经过近50年的煤炭开采,地质灾害、矿权重叠等问题难以解决,企业债权债务纠纷、矿群矛盾纠纷层出不穷。特别是2013年开展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工作以来,煤矿企业按照“保一关一”的原则购买市内、外关闭指标,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在煤炭市场整体疲软情况下,加剧煤矿企业资金压力负担,造成资金链断裂,融资困难,影响煤矿正常生产采掘接替以及安全投入、影响煤矿复工复产释放产能进度。这也是当前影响煤炭供应紧张、煤炭生产总量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煤炭去产能压力大,有效供给效率低下。煤炭“去产能”不简单等于“减产量”。国家去产能政策主要是针对超产能生产、落后产能、不具备安全生产、僵尸企业及其他违规违法的产能。全市主要存在落后产能和不合理产能过剩问题,到2020年将再去产能721万吨/年,压力逐步加大。如今“好关”、“易退”煤矿已基本完成去产能任务,剩下的由于涉法涉诉、地灾影响、矿群纠纷等等原因导致关闭难度加大。

  (五)煤炭体制机制不顺,煤炭行业举步维艰。煤炭行业管理机构体制不顺,职能交叉,日常工作推进难度大。涉煤行政审批事项尚需进一步理顺简化,提高办事效率。现代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不完善,煤炭交易平台功能不足,煤炭销售金融支付方式不灵活,煤炭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等诸多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现象。煤矿建设资金投入大,借贷额大,融资成本高,还贷压力巨大,后续发展乏力;部分主体企业资金链断裂,生存发展处境艰难。

  (六)煤电联动机制未建,煤电价格纠纷突出。2016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全省煤炭需求增长较快,供需形势特别是电煤供应尤为紧张,电厂应急储备煤量不足,日进煤量低于日耗煤量,煤电企业打起“价格博弈”持久战,煤电价格纠纷突出。煤电供需失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煤炭行业与电力行业各自为政,尚未形成真正有效的煤电联动体系。

  (七)煤化工开发层次低,人才技术投入不足。全市生产原煤未经洗选被用作电煤、生产水泥用煤直接燃烧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量民间用散煤质量参差不齐,均以直接燃烧为主。全市电煤消耗在1800—2400万吨/年之间,化工煤、建材煤和民用煤在1800万吨/年左右,利用方式低端、单一,煤炭利用率低。传统煤化工产品除甲苯、二甲苯、非芳烃外,其它如煤焦油、纯苯、重苯、液化天然气等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低。新型煤化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稀缺,技术积累相对较低,尚未形成有效产能。

  四、六盘水市煤炭产业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实施“六化”和机械化,促进安全形势稳定好转。大力推进“六化”矿井建设和机械化改造,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原则,积极推广无人或少人工作面。加大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引进力度,推广无煤柱、大倾角、薄煤层开采,提高资源回收率。对符合条件的煤矿纳入机械化推进对象,制定时间进度表,加强调度督导。2017年底前,煤层倾角≤35°、煤层厚度≥1米、工作面可采储量≥10万吨、构造类型中等及简单的正常生产矿井实现综合机械化采煤,到2020年综合机械化采煤基本达到100%。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批复保留且已经批复方案设计煤矿必须按机械化矿井标准建设,今后新建、续建、改扩建矿井都必须按机械化矿井标准建设。通过提升科技装备水平,推进机械化提升产能,稳步提高产量,有效管控成本,防范事故,增加企业效益,提升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逐步提升行业安全管理水平。强化企业干部职工业务技能培训,进一步夯实安全发展基础,牢固树立安全生产的红线意识与底线思维。

  (二)推进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加快煤炭转型升级发展。通过化解无效产能、优化存量产能、增加先进产能,推动煤炭行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绿色清洁高效利用的转型升级发展,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坚持“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思路,按照“四个一批”(升级发展,建设提升一批;规模发展,重组提升一批;循环发展,转型升级一批;融合发展,产业联动一批)安排部署,加快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高煤炭深度商品开发利用水平。支持企业研究选煤新技术、新工艺,主焦煤实现100%入选,加快实施超低灰、低硫等高端商品煤的研发,调整商品煤结构,最大限度提升商品煤价值。促进煤炭从单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清洁高效利用转变,积极推进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煤炭商品利用途径的研发,重点推进煤炭焦化、气化、液化、煤制烯烃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示范,引进利用中国科学院大连物化研究所研发的新一代甲醇制烯烃(DMTO-Ⅱ)技术,推进我市“煤代油制烯烃技术产业化”应用,实现煤基甲醇制取烯烃产业发展,切实提高煤炭加工转化水平,转变生产方式,调整商品结构,实施有效供给,延长煤炭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实现“煤-电-焦-气-化”转型升级、循环发展。

  (三)推进“煤气共采一体发展”,促进煤炭综合效益提升。坚持井下抽采与地面开发利用并行,配合开展瓦斯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等工作,从瓦斯抽采、利用、排放等关键环节强化监管,促进瓦斯抽采达标、排放达标,提升抽采能力和利用水平,助推“气化六盘水”的实现。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的同时,实现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双提升。指导煤矿企业将瓦斯利用部分从煤炭产业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企业;推广瓦斯提纯加工制CNG、LNG项目建设,从瓦斯发电、分布式能源到中高端利用水平的提高,逐步开发下游产品;推进玉舍煤矿、化处煤矿和老屋基煤矿等退出煤炭生产的煤矿由“采煤”变“采气”工程项目建设;支持六盘水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技术研究中心,解决当前区域内煤炭、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

  (四)促进煤炭企业集团化,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本融合、兼并重组、相互参股、战略合作、长期稳定协议、资产联营和一体化项目等方式推进煤、电产业有机融合,引导大型火电企业与煤炭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加快组建和发展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煤电、煤焦和煤气化等综合经营的现代化企业集团公司。树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推进精细化管理,增强上市融资能力,切实减少煤矿数量,提升煤矿单井规模。全市力争到2020年组建规模2000万吨/年的企业集团1个,1000万吨的企业集团1-2个,500万吨/年企业集团3个,其余主体企业集团全部达到规模300万吨/年的要求。重点推进六枝电厂配套的化乐煤矿(90万吨/年)、新华煤矿(120万吨/年)、黑拉嘎煤矿(120万吨/年);发耳电厂配套的发耳二矿(90万吨/年,恒普煤业);盘南电厂配套的马依煤矿一井(240万吨/年)等煤矿完善相关合法手续,尽快建成投产,提高煤炭先进产能占比,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提升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实现煤电协同发展,保障配套电厂的电煤供应,形成“大煤保大电”发展格局。

  (五)推进煤炭管理改革创新,促进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理顺能源管理体系,充分利用我市煤炭工业近四十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管理、技术、人才优势,整合煤炭行业技术力量,特别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技术力量,组建市场化股份制的煤炭设计研究机构,推进煤炭科技创新,促进煤炭发展新的内生动力,重点研究提升企业管理和煤炭加工,强化煤炭产品分类生产、分级加工和分质利用,延伸产业链,科学合理、高效利用煤炭资源,生产适销对路的煤炭商品,推进煤炭生产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着力推进煤炭精深加工转化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效益提升。推进煤炭供应长协议签订和实施,建立市场风险防范机制,推动建立合理库存制度及煤炭库存应急储备体系,通过共同分担风险办法来解决市场带来不均衡风险,保障全市煤炭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发展。

  (六)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煤炭”,打造跨区域式能源枢纽。依托西部红果煤炭交易中心,推动大数据“互联网+煤炭”发展,建成西南煤炭交易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立足得天独厚煤种、煤质资源优势,引导生产、消费和优化资源配置,全力打造集煤炭商品和煤矿设备供、销、运一体化辐射南北、跨区域式能源枢纽。推动大数据在煤炭工业勘探、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产业链全流程各环节的应用,鼓励煤炭企业通过网络化系统,降低煤炭商品交易物流成本,逐步实现订单生产,实现煤炭产业链和企业间协同发展新模式,开展行业运行走势与价格预测等研究与应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促进政金企投资信心,解决融资困难带来复工复产困难、采掘失调等系列问题。打造智能煤炭,达到供给侧的煤炭企业、金融机构、交易平台和需求侧的融合共赢。

  (注:文中数据统计时间除特别说明外,均为2016年底的数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