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市贯彻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项目建设,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物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多种物流形态得到发展。但全市物流业发展还存在着规模偏小、高效率运输形式不发达、人才缺乏等问题。本文就如何促进全市物流业健康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工作建议。
〔关 键 词〕 物流业 发展 建议
近年来,我市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等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全市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物流业发展环境和条件得到改善,物流需求快速增加,现代物流业成为服务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之一。
一、全市物流业发展现状
2017年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完成52.68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231.04亿元的22.8%,是第三产业中占比最高的行业。1—7月,高速公路货运周转量约2262.6万吨,铁路货物发送量约1021.8万吨。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2017年上半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物流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8.36亿元,同比增长29.6%,占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63.01亿元的16.08%。我市交通基础设施“383”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不断完善,境内“二横二纵一环线”的高速公路网已形成,沪昆高铁六盘水境内段建成通车,六安高铁加快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建成通航,截至2016年底,全市通车里程14065公里,公路密度按国土面积计算为141.1公里/百平方公里。各地物流园区、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全市建成物流项目8个,在建17个,规划拟建28个。
(二)物流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市部分物流企业如水钢物流有限公司已建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注册登记有700辆物流车辆(包括420辆社会车辆)、69户企业,在平台上实现车、货对接,降低了车辆空驶率,提高了物流效率。西部红果煤炭交易有限公司研发并投入使用“电煤宝APP”“盘云大宗”系统;建立“煤炭经纪人”体系,发展企业会员365家。包括水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内的5家企业信息平台拟接入省“物流云”,一旦平台启用,将使物流信息资源在全省实现共享,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
(三)物流业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一是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编制《六盘水市“十三五”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印发《六盘水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施方案》《六盘水市道路运输局货运物流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六盘水市互联网+高效物流行动计划》;建立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清理和规范货运车辆收费。不强制货运车辆进行二级维护,所有超限检测站停止收取公路超限赔(补)偿费;严格执行省统一出台的货运车辆通行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货运企业、车辆及时办理“黔通卡”,截至2017年7月,全市企业运输开办黔通卡357张,累计货车返利305153车次,累计优惠金额4872万元。三是规范道路运输监督执法,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引导驾驶员使用手机APP或邮政平台处理交通违章,充分发挥公路超限超载治理联席会议制度作用,规范公路监管执法行为;免费办理货运车辆道路运输证、经营许可证,推行一日办结制。四是推进物流业诚信体系建设。利用省“双公示”系统和“六盘水诚信网”将物流企业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向社会公示。推进企业信用奖惩工作,对欠缴税款的纳税人进行失信惩戒。五是严格落实物流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健全减免税工作制度和规程,落实减免税管理办法,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在我市平稳运行,2013年至今,物流企业直接或间接减税达1.8亿元;2017年1—8月,全市地税系统物流行业享受税收优惠517户次,减免税收419.16万元。
(四)物流企业发展快速,部分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成效显著。截至2017年7月,全市通过工商登记注册的物流企业共949户,其中,交通运输业企业639户,仓储业企业、邮政业企业310户,占物流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7.33%、32.67%。949户物流企业中,缴纳税收的企业共372户,小微企业205户,具有一定规模(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60余户,上半年全市物流企业申报实现收入20.55亿元,同比增长31.58%。水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南运通公司是开展第三方物流服务、探索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先行者,前者通过建立智慧物流平台整合零散物流资源、推行甩挂运输模式等方式,在单车百元成本降低16.6%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成本,后者通过车辆“油改气”、优化运力结构、推行车主互保制度、推行公铁联运等方式,分别为合作单位天能焦化、松河煤矿、黔桂平均降低19.23%、18.51%、16.7%的运价。
(五)各种物流形态发展迅速
1. 公路物流及多式联运(公铁联运)发展情况。全市目前登记注册经营性货运车辆38861辆(六枝3212辆、盘州12804辆、钟山13847辆、水城8998辆),核载总吨位21万吨。全市公路货运以煤炭、钢铁等大宗物资为主,全市获兼并重组实施方案批复的25家煤炭企业年产煤9325万吨,均为公路运输,钢材年公路运输量100万吨左右。全市多式联运主要为公铁联运,通过公铁联运的主要是建材、钢铁、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1—7月,通过公铁联运运输的货物达1021.8万吨。
2. 铁路运输发展情况。全市境内共有17个货运作业车站,其中,六盘水车务段管辖10个,水红铁路公司管辖7个。1—7月,六盘水车务段管辖车站发送货物454.3万吨,同比下降23.2%,水红铁路公司管辖车站发送货物567.5万吨,同比下降9%;铁路部门积极采取措施,通过稳定大宗物资、吸引白货物资、开发新项目、提高客户满意度等方法,稳定铁路运输市场。
3. 航空物流发展情况。2015年6月,六盘水月照机场货运仓库通过民航贵州监管局验收,同年引进北京中运达货运公司承接六盘水月照机场的货运项目。目前,六盘水出港货运已开通贵阳、武汉、长沙、福州、郑州、天津等6条航线。2016年,六盘水月照机场航空货运量为53.65吨,2017年1—10月航空货运量为36.28吨(其中进港货物35.7吨,出港货物0.58吨)。
4. 商贸物流发展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商贸物流企业有57家,全市仓储库容(粮库)21万吨(其中中央储备仓库5万吨),在建10万吨,拟建9万吨。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商贸服务网点4万余个,规模以上商场30余家,各类商品市场(包括农贸市场、建材市场等)200余家,规模以上批发市场50余家,涵盖建材、家电、家俱、百货、汽车、钢材、果蔬、机械等商品。随着“粮安工程”智能化粮库升级改造专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基本建立粮食流通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提升了全市粮食仓储智能化管理水平。
5. 冷链物流发展情况。随着近年来我市农业“3155”工程的实施,生鲜农特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催生了冷链物流需求,以大中型骨干项目为支撑、大中型超市冷链项目为补充的冷链体系基本建立。据不完全统计,已建成项目累计冷藏规模4.16万吨,拥有冷藏车36台,在建冷库库容1.22万吨。全市大中型连锁超市有60多个小型冷藏库,为满足市场供应和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6. 邮政快递物流业发展情况。我市邮政业共有20家寄递企业,其中2家为国有企业,18家为民营快递许可企业;还有18个隶属于贵阳的快递分支机构。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六盘水市分公司承担邮政普遍服务,其他企业承担快递包裹寄递服务。截止目前,全市共有邮政普服网点114个,快递网点334个;邮政快递从业人员约2500人,邮政快递运输车30辆,配送车889辆(其中机动车239辆,电动车650辆)。2017年上半年,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41亿元,同比增长28.85%。
7. 全市大型工矿企业物流配套情况。六枝工矿外运煤炭以铁路运输为主,由于受煤炭去产能等因素的影响,配套铁路货场使用效率较低,仅有四角田铁路货场及铁路专用线、平寨铁路货场及供应公司仓库使用较正常。水矿(集团)各类矿山机械设备、配件、材料以公路运输为主,由下属全资子公司贵州恒利物流有限公司开展。首钢水钢(集团)矿石运进及钢材外运都以铁路运输结合公路运输的方式进行,现有专用铁路设备设施完全满足公司运力要求,还闲置不同用途的调车场、货物装卸线多处;2016年公司分享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享受南宁铁路局、成都铁路局优惠政策,2017年优惠取消,公司采购、销售环节物流费用呈上涨趋势;公路运输由水钢物流有限公司承担,通过建立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推行甩挂运输业务等方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8.全市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物流配套情况。全市11个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中,除路喜、盘南、大河工业园区无相关物流配套服务外,其余都成立有物流企业,或是有建成、在建、拟建的物流项目。其中,岩脚工业园区配套华润六枝电厂提供电煤运输及粉煤灰运输业务的两家物流企业经营正常;红果经济开发区为了降低开发区企业的物流成本,出台了相应物流补助政策措施,将补助给企业的物流补贴集中起来成立了新侨物流公司,整合开发区物流信息和资源开展拼单运输,降低了运输车辆空驶率,提高了物流效率。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物流项目建成3个、在建13个、规划拟建9个。
二、存在问题
(一)物流企业少、小,运力分散,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我市目前在工商局注册的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市场主体4449户(企业949户、个体户3500户),企业占比仅为21.33%,年收入在500万元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仅有60余户,占物流企业的6.85%,占所有物流市场主体的1.46%,物流小微企业多,大中型企业少;全市物流企业仅能提供仓储、运输等简单的运输业务,服务功能单一,没有能够提供交易、结算、保价、配送等全方位物流解决方案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全市尚未建立运转正常、发挥作用的物流行业协会。
(二)全市物流供需双方未实现有效对接,工业园区配套物流服务及冷链物流发展仍显滞后。一方面全市公路、铁路及航空运输运力过剩,公路输运回程货源不足,回程货运车辆空驶率达90%左右,水红铁路运力利用率为50.1%,航空运力利用率仅为11%左右;另一方面,我市大型企业如双元铝业却依靠外省物流公司提供物流运输服务,物流供需双方未实现有效对接。大部分工业园区虽然提供物流配套服务,但属于单打独斗状态,未整合全市货物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2016年,我市鲜果农产品的产量达16.78万吨,但全市目前建成及在建的冷库库容仅为6万吨,随着农业“3155”工程的深入实施,现有冷链物流设施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难以提供高质量的配套冷链物流服务。
(三)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低,未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物流信息化仅局限在车辆运输环节,未实现数据收集分析与价值挖掘。省“物流云”尚未启用,未建设市级物流信息平台;本地企业自建平台吸引力不足,覆盖面小、整合力弱,物流信息不畅。未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信息平台、物流流程、技术参数、服务规范、运输工具及装备的标准未统一,相互对接困难。
(四)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多式联运等高效率运输形式不发达。尚未建成现代化的大型物流园区,现有物流设施小、散、乱现象突出,管理方式落后,服务质量不高,市场运营规范性不足;中大型物流项目融资困难,重大项目进展缓慢。除部分钢铁、煤炭、建材、粮食等采用公铁联运方式外,其他货物运输基本采用公路运输,且公、铁运输之间承转不畅,联运不足,多式联运缺乏规划,产业合作层次低,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等“多业联动”差。
(五)物流专业人才缺乏。虽然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引才留才育才的政策措施,但物流人才招才引智工作成效不明显;已连续4年开展的高层次青年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未有人申报物流相关资格证书考试及物流业有关职称晋升等培养方式,全市专业物流人才、特别是高端物流人才缺乏;同时物流行业缺乏专业培训,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管理和运营水平低,制约全市物流业发展。
(六)尚未建立完善的物流业管理机制。物流业行业管理涉及经信、商贸、交通运输、邮政等部门,物流业发展涉及发展改革、公安、税务、市场监管、财政、路政、高速公路管理局等多个部门,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各部门如何统筹协调、形成合力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各部门对主管的物流业发展情况底数不清,遇到问题解决办法不多,未形成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合力。
(七)物流业统计制度不完善。2017年2月,国家统计局批准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制定的《社会物流统计报表制度》。目前国家、省没有制定施行该制度的组织实施方案,不利于对物流行业和企业物流成本进行监测分析。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加强物流业发展顶层设计。尽快制定实施《六盘水市“十三五”物流节点城市发展规划(2016—2020)》,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的调度,指导全市物流行业的发展;发挥市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物流业发展的作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二)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建成西南地区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利用我市作为西南地区重要铁路枢纽的有利条件,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以规范和发展优势资源产品的集散和城市物流为突破口,重点发挥六盘水市作为区域节点城市的物流集散、中转、配送功能;以“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发展智慧物流;加快形成以钟山经济开发区(红桥新区)物流园、水城经济开发区现代物流园、钟山区水月物流园为核心,盘县(红果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六枝特区(木岗产业园物流园区)两极协同发展的物流总体格局,公路、铁路、航空运输,公铁联运,冷链物流等多种物流形态得到有效组织,构筑以物流园区为基地、以物流中心为纽带、以配送中心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流通体系。
(三)加快培育发展物流企业,推动成立物流行业协会。发挥物流行业协会作用,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提升竞争力,鼓励通过整合或引进外部战略合作者、先进管理理念、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等,提升物流企业综合实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传化物流、货车帮等一批知名物流企业,增强物流企业实体经济活力,力争扶持、培育、引进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成立物流协会,实现物流行业自律,充分发挥物流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增强物流市场活力。
(四)提高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物流配套服务水平,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邮政快递业快速发展。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根据园区各类产品产量、运输量及货运方向,将企业物流补助予以集中,成立园区配套物流服务公司,对入驻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优质物流服务;同时探索在相邻园区进行货源及运力的整合,开辟多条运输线路,开展多种类的物流服务,使物流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建设配套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二级冷库为主,建设县级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附近三级冷库为辅,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四级冷库为补充,推广使用冷藏箱等便利化、标准化冷链运输单元,加快建设更加完善、高效的冷链物流体系。在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快递物流园,在各县(市、特区、区)规划建设快递分拨中心,出台《邮政、快递行业车辆通行管理办法》,规范邮政快递车辆运行秩序,同时对邮政快递车辆在通行及临时停靠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切实打通我市邮政快递最后一公里。
(五)提高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利用数据分析合理选择物流业态,进行人力资源统筹。支持鼓励本土企业开发运用高水平、多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搭建货物与运力、企业与物流园区对接的桥梁,实现供需有效对接,提供保险、车辆耗材、油料采购等衍生服务,降低物流车辆空驶率和物流成本;同时将全市企业和物流园区的物流信息平台接入省“物流云”,打通物流信息壁垒,实现物流供需信息在全省以至全国范围内共享,加快大数据与物流业的融合发展;适时依托“云上贵州·凉都云”,建设我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
(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及物流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383”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三年会战,合理谋划、布局一批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物流快递园区,加快推进红桥新区现代物流园前期工作,加快建设红果经济开发区中心物流园、石桥物流园、盘州农产品批发市场、木岗物流园、城东农产品批发市场、嘉墉物流园、三块田物流园等重大物流项目。加大向上对接力度,争取将我市重大物流园区项目纳入省物流园区规划,争取各类基金、专项资金支持我市物流项目建设;支持物流项目通过PPP模式建设,拓宽物流项目融资渠道;探索设立物流业发展基金和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推进物流项目建设,扶持物流企业发展。
(七)注重降本增效,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深度融合和有效衔接。调整运输结构,切实降低客货运输的结构性成本;统筹场站建设、运输组织、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减少货运断链现象出现,降低运输环节的过程性成本;积极推进运输装备提档升级,大力推广和引导高端化、智能化运输装备,全覆盖地推广新能源车辆运用,淘汰一批老旧车辆、高耗能高污染车辆,降低货运技术性成本;着力解决网上行政审批、综合执法、货运一卡通等问题,降低制度性成本。
(八)加快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以国家物流相关标准为依据,科学合理应用并探索制定与本地实际相符的物流标准,鼓励物流企业将相关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整合到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中,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运作效率。加大高端物流人才召才引智工作力度,支持物流企业与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合作,通过采取物流人才定单式培养方式,开展物流专业培训和职业认证;以吸收先进的现代物流知识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培训现有物流人才,使其成为专业物流管理的中坚力量。
(九)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加大向上汇报对接力度,请省出台《社会物流统计报表制度》的实施方案,加强对统计调查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尽快完善物流业统计调查。
执笔: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