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金成 唐 健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调减玉米种植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但要实现让农民愿意调减、主动调减,确保调减后不反弹,仍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 键 词〕 农业 玉米种植 问题研究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按省下达任务,我市2018年计划调减玉米种植面积142.27万亩。近期,为了解我市调减玉米种植工作推进情况,市政府研究室组成调研组,对此进行了专题调研。从调研情况看,各县(市、特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调减玉米种植工作高度重视,组织领导到位、工作措施有力、宣传发动群众充分,总体进展顺利。据市农委调度,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调减任务125.6万亩,占任务数的88.28%。其中:已种蔬菜、茶叶、中药材、食用菌、水果等替代作物面积103.74万亩,占计划数119万亩的87.18%,退耕还林还草面积21.86万亩,占计划数23.27万亩的93.94%。但要实现让农民愿意调减、主动调减,确保调减后不反弹,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切实加以解决。经梳理,主要如下:
首先,政策制定、执行不够精准。一是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底数不准确。调研中很多乡镇只知晓今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任务,2017年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后的种植面积数据不清,不同程度存在用以前已完成产业结构调整、不再种植玉米的土地冲抵今年调减玉米种植任务的问题。盘州市将历年不再种植玉米的土地及今年需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的任务打捆下达到乡镇,很难分清是今年调减还是以前已完成调减。二是调减玉米种植政策与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政策存在冲突。一方面要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另一面又要确保粮食安全,保证一定的玉米种植面积,两者难以同时兼顾。三是政策宣传、执行走样。调减玉米种植宣传中,很多群众没有真正明白退减玉米种植的目的和意义,对政策一知半解,片面理解为政府不准种植玉米,加剧了干群矛盾。同时,有些政策执行变形走样,如水城县为解决群众调减玉米种植后的饲料短缺问题,提高群众调减玉米种植的积极性,县政府统一从外地调入玉米,对调减玉米种植的农户每亩先借玉米100公斤,但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了每亩补助玉米100公斤,且由于对之前种植玉米的土地面积、位置等底数不清,由2018年度调减玉米种植土地借粮变成了所有不种植玉米的土地都借粮,致使该项政策已难继续执行。四是部分调减玉米种植的奖励扶持政策值得商榷。为完成今年的调减玉米种植任务,县区政府出台了不少奖励扶助政策,但这些政策以后年度是否执行,连续性不明确。同时,这些政策提高了群众的期望值,若地方财力难以为继,存在奖励扶助政策退出后,玉米种植重新反弹的隐患。
其次,替代产业选择面临诸多风险。一是种植技术风险。各地对替代产业的水、肥、光、热、土的适应性普遍没有进行论证,没有进行科学试验、试种,种植种类、品种随意性大,存在盲目引进新产业、新品种种植现象。加之我市气候多样、海拔高差大、土壤种类多、光热条件复杂多变,以及我市成熟产业不多,可供仿效推广的产业较少等因素,客观上加大了农产品种植的技术风险。调研中了解到,各地近年来均存在产业或品种不适应、管护不到位等技术因素造成种植不成功的案例。如盘州市淤泥乡鱼纳村2013年种植的核桃,预计3年挂果、5年丰产,但连续出现夏秋季新生长部分越冬后枯死现象,至今未挂果。近年来,该乡种植核桃7800余亩,均出现了新生长枝越冬后枯死、没有实现预期挂果或少量果树挂果后自然落果等问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水城县的韭菜、香草种植同样因技术原因失败。六枝特区规划在高速公路沿线种植蔬菜,但有乡镇反映,蔬菜对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很多土地不适宜种植蔬菜。二是市场风险。调研中,大多数乡镇对替代产业的销售心中无数,如何种强调得多,如何销考虑得少,对产品最终消费市场了解不深、市场前景预判不足、营销手段滞后、品牌培育缓慢,对市场风险的应对缺少预案。有些将替代产业的销售完全寄托在个别订单企业身上,对企业实力、经营能力、产品最终市场等考察不够,一旦订购企业经营不善或信用缺失,出现滞销现象的风险增大。2017年水城县、六枝特区均出现过蔬菜滞销情况。
再次,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累积大量农业产业经营风险。近年来,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各地以政府平台公司作为投资主体,采取土地流转+“三变”、产品保底收购等模式发展农业产业,如全市大部分刺梨产业、水城县的猕猴桃产业、盘州市软籽石榴产业等均采取了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流转土地,与村合作社合作的管护反租模式,小黄姜、部分刺梨采取了平台公司保底收购的模式。今年,为完成玉米调减任务,地方政府平台继续扩大了产业规模,形成了农业产业投资主体国有资本一家独大。调研中有关部门负责人估计,民营资本在农业产业的投资最多不超过总投资30%,地方政府平台积累了大量的农业产业市场经营风险。同时,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管理效率明显低于民营资本,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引进战略投资合作者,扩大民营资本在农业产业投资中的占比已迫在眉睫。
最后,政策兑现不到位加剧了群众抵触情绪。尽管基层做了大量宣传工作,但群众对调减玉米种植仍存在抵触情绪。之所以如此,除了种植习惯、农村劳动力不足、少数地区玉米仍是群众重要口粮等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对历年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些奖励政策没有兑现到位,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反映较为强烈的是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业特色产业发展“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分别对我市实施的核桃、刺梨、猕猴桃、茶叶等产业进行奖励,奖励市县按4:6承担。因多种原因,到2017年底,市级除2014年奖励资金兑现到位外,剩余奖励资金均未兑现。同时,县级奖励资金到位情况也不好,群众意见较大。另外,在推进“3155工程”中,各县(市、特区)区平台公司、合作社通过与农民签订协议,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发展种养殖业,多数县区均存在平台公司拖欠土地流转费的情况。
为促进调减玉米种植工作顺利进行,确保“调得下、不反弹”,针对以上问题,特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提高政策设计质量,严格落实各项政策。一是对涉及调减玉米种植及农业产业调整的各类政策进行清理,做好“废”、“改”、“立”工作,防止政策打架。同时,结合基层工作实际,加强事前调研和论证,提高各项政策针对性、可操作性。二是及时兑现政策。农业、财政等相关部门应对“3155工程”中的相关产业鼓励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研究,分类制定相应解决方案和措施,能够兑现的要及时兑现,对暂时不能兑现或执行有偏差的,要明确处理意见,方便基层做好解释说服工作,取信于民。
二、提高产业发展质量,降低产业发展面临的各项风险。一是组建产业技术专家团队,对调减玉米替代产业面临的技术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研判评估,有效防止替代产业技术风险。特别是全市种植面积较大、目前已出现问题或可能出现问题的核桃、软籽石榴、车厘子等产业,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二是组织专业营销策划团队,对全市重点替代产业开展市场调查、营销策划、品牌培育等工作,加大产销对接力度,坚决防止发生大面积滞销事件。
三、强化主体培育,建立农业产业领域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我市人均耕地约1.6亩,让农业产业吸附全部农村劳动力是不现实的,农民致富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脱离土地农民的土地必须交由其他市场主体来经营,在调研走访群众中了解到,群众对土地流转+“三变”模式的支持率非常高。因此,要转变当前政策扶持对象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有者向使用土地的市场主体转变,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市场主体,改变我市国有资本投资“一家独大”局面。同时,建立国有资本退出机制,研究制定政府平台公司引进农业产业领域战略投资合作者的政策措施,加快国有资本退出步伐,分散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在农业产业领域的经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