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峰 张 颖
〔内容摘要〕 教育扶贫是六盘水市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精准扶贫中具有其他扶贫方式不具有的优势,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本文立足于六盘水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下步工作建议。
〔关 键 词〕 扶贫 教育 建议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委办公室
我市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建档立卡贫人口为50.99万人,其中还未脱贫的贫困人口18.6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34%,2017年秋季学期建档立卡在校贫困学生人数为12.99万人(含脱贫),占贫困人口的占25.5%,比重相当大。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贫困的有效手段,是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直接关系到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有学校共1426所(民办学校527所),在校生66.06万人,教师3.89万人。其中,幼儿园708所、在园人数11.4万人,小学473所、在校生27.9万人,初中185所、在校生14.01万人,普通高中学校36所、在校生8.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8所、在校生2.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0.18万人,高等教育院校2所、在校生1.56万人(见图一);有建档立卡在校贫困学生7.7万人,是贫困人口的18.7%,是在校学生的11.9%,占全省建档立卡在校贫困学生的47.6%。
(一)资助体系不断完善。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育政策,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主要包括“9+3”教育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高校本专科生助学金、高等学校生源地助学贷款和高校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助学贷款代偿等,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
图一:六盘水教育学校及学生情况
■
(二)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定下了“全市压缩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的目标。各级党政机关压缩5%的行政经费用于实施教育“9+3”计划,启动基本普及15年教育,开工建设了高中教育城、以朵职教城和六盘水师范学院二期、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期等重点工程,教育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资助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平台,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2016-2017学年资助贫困学生19504人,资助资金4906.077万元,其中普通高中学生13104人、资助资金2462.158万元,普通高校学生4367人、资助资金2057.649万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886人、资助资金358.34万元,技工院校学生147人、资助资金27.93万元。
(四)扶贫机制不断创新。从全市来看,通过“一户一技能”培训,贫困户掌握了一些就业技能,增加了收入,部分贫困户也因此脱贫。钟山区通过“三变+旅游+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贫”模式,创办了钟山区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与党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四校合一”,开展职业技能大培训,为贫困户提供学习、培训、就业平台,实现了“上学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脱贫愿望更加强烈。在平时走访中发现,贫困户想通过教育阻断代际贫困的愿望非常强烈。一是脱贫攻坚的环境正在形成,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周围贫困户中有大学生就业的家庭,表现得尤为突出。水城县陡箐镇一贫困户激动地说,如果我们再不让孩子读书,要穷几代人,永远穷下去,就要被人家甩在后面了,那样我们会感到羞耻,也对不起子孙后代。二是贫困户主动把辍学的孩子送到技校参加培训,钟山区群众培训中心有11%的学生是主动报名学习,有些学生已经成为景区景点的导游。三是群众非常支持教育项目,比如,水城陡箐苗族文化园的建设,当中要建设教育培训基地,群众主动配合,没有因征地拆迁去上访。一村民告诉我们,现在村上游手好闲的人少了,外出打工当学徒、到校读书的人多了。
二、主要做法
(一)开展精准帮扶摸底。对全市贫困家庭子女入学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做到信息精准到乡、到村、到户、到校、到班、到人。根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人数和全市财力状况,制定了更加精准优惠的免补政策、更加精准优惠的就学政策、更加精准优惠的成长规划、更加精准优惠的技能培训等“四个更加精准”措施,为贫困家庭子女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和成长空间。
(二)建立社会捐赠机制。六盘水与省教育发展基金会签订合作协议发展教育基金,扩大了社会市场对教育的投资,不断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蓝梦行动”、泛海助学行动、圆梦行动、茅台集团和习酒公司等社会力量援助家庭困难学生,仅2016年就资助学生4475人,发放资助资金2330万元,圆了4475名贫困家庭学生的大学梦,还有力支援了落后地区 100所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改进和教学管理工作。
(三)加强营养午餐管理。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实现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组织工商、物价、卫生、发改等部门参与到学校大宗物品招投管理过程中,认真搞好学校食堂大宗原材料“四统”采购(即统招、统购、统配、统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供餐质量,确保学生营养。截至2017年8月,按照每生每天4元或5元的营养膳食补助标准,全市享受营养午餐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25.14万人,完成投资7176.92万元。
(四)加快普及十五教育。一是学前教育抓普惠,大力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园,积极推进154所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作。二是义务教育抓均衡,推进了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制定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推动各项教育政策向偏远贫困地区倾斜。三是普高教育抓质量,启动了实施高二年级教育质量监测,创建5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2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五)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2016年六盘水市有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建设项目32个,涉及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安置点41个,其中属于新建、迁建和改扩建项目的有30个,共涉及学生1.27万人,增加学生位5315个,完全满足搬迁点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三、存在困难
(一)学生资助保障能力需要加强。一是学前教育资助还需努力,学前教育享受资助的贫困幼儿占在园贫困幼儿总人数的50%左右,其他幼儿还没有享受到资助政策;二是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的,根据国家相关资助政策,享受到国家资助有困难;三是根据《贵州省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方案》(黔财教〔2016〕33号)文件规定,“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统一我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资助覆盖面原则上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寄宿生人数的70%确定,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按5:5比例共同承担。”按此规定,超出70%的贫困学生将无法享受到寄宿生生活补助。
(二)高中以上学生负担仍然偏重。按照普通高中资助贫困学生每年2660元,普通高校每年4830元,专科(高职)每年4500元,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每年1900元的标准,贫困家庭还要负担一大笔费用,学生上学仍然困难。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不平衡。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一些乡村小学已经撤销,并入中心校,增加了上学的距离。二是人才引进政策落实不到位,目前缺口专任教师8000多名,优秀教师流失数量较多,热衷于考公务员或者到周边城市任教,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较慢。三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办学特色和优势不明显,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大班额现象依然存在,少数班级超过每班100名学生。
(四)教育扶贫重物质轻情感。当前,不少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贫困学生、后进学生有自卑感、孤寂内向,存在厌学心理,但无论是政府层面还是社会层面,对他们更注重给几个书包、给几本书、给点资助资金,忽略了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激励和心理的关注。从调研情况看,接受过资助的贫困学生,感恩意识和上进心不够强,而且少数学生还有被可怜、被施舍的感觉,有些甚至有依赖和消极心理。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一是建议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讲授”的形式,对全市、特别是农村的教师进行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学水平。二是通过现代的教育手段,与开展与友好城市、对口帮扶城市乃至全国一些好学校联合办学,让城市资源与乡村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开展教学大比武、教书大比拼、优质课程评选等活动,激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二)扩大资助政策覆盖范围。认真落实好普通高中、中职学校“两助三免(补)”和普通高校“两助一免(补)”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幼儿园和高中阶段营养午餐补助制度,保证最先一步和最后冲刺的学生营养;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天5元以上,保证成长中的学生营养。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中职教育、高中教育免除学费、教科书费和住宿费,给每一位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发放励志奖学金,考上985、211院校的大学生,免除学费,并给予奖励;提高中职、高中、高校贫困学生扶贫专项助学金的额度;对于高等院校,建立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学费减免、“三助”岗位津贴、入学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混合的资助政策体系,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量体裁衣制定帮扶举措。对于贫困家庭中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可采取短期生产技能培训的方式,让其通过一技之长脱贫致富,如果树栽培、花卉养植、旅游“农家乐”管理等技术,到景区景点、城市、美丽乡村当导游员、驾驶员、管理员、保洁员、服务员、治安员、票务员等,通过就业脱贫。对贫困家庭的妇女,可以建立专业合作社,教她们织蜡染、苗绣、竹编、农民画等工艺品,也可以派专业技术人员统一教学,帮助有能力的妇女掌握一定技能。对在校青少年,在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不继续上学的学生,根据当地需要和个人爱好,培训驾驶、木工、车工、家电、电焊和汽车维修等专业技能。经过1—2年的专业学习,让他们成为熟练的专门人才。此后,还要帮助他们找到谋生的门路,一方面,通过扶贫资金帮助解决创业所需要的费用问题;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需要,可由县级劳动部门统一按培养,统一组织劳务输出。对贫困家庭的儿童,农村幼儿的学前教育教师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积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教学。
(四)更加注重情感帮扶资助。开展爱心结对等活动,引导帮扶责任人经常深入贫困户家中,耐心细致的做思想工作,让贫困家庭认识到,“只有读书才是出路”的道理。更要与学生交流,经常通电话、通书信,带出农村体验城市生活、走出农门看精彩世界。选拔一批有志向、知艰难、懂上进的学生送到知名学校学习,与城市学生对换等形式相互体验,提振贫困学生的自信心。
(五)公平对待公私就读学生。对民办学校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学生,比照公办学校标准给予补助、扶持和奖励,让那种“艰难感”少些、再少些,让贫困在学习过程中投下的阴影少些、再少些。
(六)加大资金及师资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孩子走出大山、到高校深造的家庭,可以实行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或全额贷款上学的优惠政策。完成学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创业资金支持,让他们能成为带领一方脱贫致富的“领头羊”。二是建议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水平,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不低于城镇教师,让广大农村教师安心在农村任教。三是实施城镇学校对口支援计划,选派城镇学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短期的支教工作。四是招聘大学生志愿者为农村教育服务。在他们完成2—3年的支教工作后,再就业时可以采取优先政策,考上研究生或者已经是研究生的,可以享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吸引他们为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