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8年第2期 » 工作研究
水城县脱贫攻坚工作现状及思考

阅读次数: 字体:【

段 胜 李俊霖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扶贫工作整体进入攻坚阶段,对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具体经验和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农业 扶贫 工作研究

  〔作者简介〕 水城县农业局


  近年来,水城县紧扣“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按照“五个一批”和“六个精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完成26个贫困乡镇减贫摘帽、9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9个贫困村出列,贫困人口从34.7万人减少到15.7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45.41%下降到18.71%。

  一、脱贫攻坚工作现状

  (一)聚焦产业培育“强支撑”

  1.发展特色产业。发挥立体型气候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累计发展特色产业189万亩,现有面积133.37万亩,其中猕猴桃6.70万亩、茶叶5.50万亩、核桃44.03万亩、刺梨13.86万亩、蔬菜20.10万亩(含1.02高标准蔬菜基地)、精品水果21.44万亩、中药材2.25万亩、生姜2.39万亩、烤烟4.10万亩、其它产业约13万亩。加快以温氏养猪、桃花鸡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养殖业。

  2.发展林下经济。坚持长短结合、上下游结合、林上林下结合、山上山下结合、种养结合,全县共发展林下经济70.3万亩,其中发动贫困户发展林下种植10余万亩,养殖“桃花鸡”11.58万只、养殖中蜂0.59万箱,适度发展其它林下特色产业,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措施。

  3.打造特色农业产业品牌。坚定不移地落实好贵州特色农产品“泉涌计划”,扩大水城“桃花鸡”养殖规模,做大做强“水城春”富硒茶品牌,创造了“弥你红”猕猴桃品牌,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2个市级区域使用,3个为县级区域使用)、特色农产品著名商标14件,提升了农业产业效益。

  4.延伸农业产业链。依托水城经开区、园区管委会,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实现“接二连三”,目前已建成冷链物流保鲜库11400立方米,年产5000吨的猕猴桃酒厂、1000吨的猕猴桃果汁加工厂、50000吨生姜加工厂各1座,年产30000吨的刺梨果脯加工厂、温氏养猪育种场及饲料加工厂、正鑫养鸡种苗场及蛋鸡厂正在建设中。

  (二)聚焦“三变”改革“激活力”

  坚持“授之以渔、得之于鱼”的引富思路,紧紧扭住“三变”改革这个“牛鼻子”,广泛发动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到“三变”改革中来,让贫困群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千方百计推进“三变”全覆盖,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广泛激活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全县共有12.46万户45.43万人实现农民变股东;3.3万户11.2万人(其中贫困户16161户51486人)实现分红,分红金额达9164.73万元(贫困户分红金额1972.03万元,户均分红1220.24元)。

  (三)聚焦易地搬迁“挪穷窝”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科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贫困群众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全县15205户60841人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等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城市社区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实现“搬迁一个寨子,打造一个景区,发展一个园区,激活一个集镇,脱贫一批群众”的目标。

  (四)聚焦资源整合“聚合力”

  注重整合力量和资源,形成各项政策、各项措施的“叠加效应”,构建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多方发力的良好格局。出台“金扶方案”,推进金融扶贫实现全覆盖,全县累计发放脱贫贷3.96亿元用于产业扶贫,覆盖贫困户2813户7951人,贫困户“脱贫贷”实现分红1004.25万元;发放“特惠贷”4.25亿元,覆盖贫困户12311户。出台“医扶10条”,建立县级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全面构建医疗扶贫“五重保障”,全县共落实医疗扶贫救助222351人次,医疗总费用7450.9万元,政策范围内费用7205.82万元,报销减免7016.31万元。出台“教扶6条”,实现贫困家庭学生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五个教育资助全覆盖,基本实现贫困户家庭孩子读书从幼儿园到大学全免费。按照“应兜尽兜”的要求,全县25507户51051名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实行全兜底。

  (五)聚焦基础设施“补短板”

  实施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从根本上阻断贫困发生的源头。完成“六项行动”计划投资16.74亿元,累计解决了31.5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建成农村公路1908.7公里,建成“小康房”6.49万户,建成“小康寨”示范点32个,为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环境平台。

  二、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

  (一)基础信息不精准

  2014-2016年在贫困户识别工作中对贫困家庭未全面摸清,存在优亲厚友、搞关系平衡等现象。在今年的查缺补漏工作中,部分乡镇和村仍然未按照“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严格进行查缺补漏,导致了不同程度的错评、漏评;部分扶贫干部对贫困对象的“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方面未全面掌握了解,盲目确定脱贫退出对象,同时对脱贫对象的后续扶持跟踪力度不够,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在贫困户进退管理中,有的村未严格执行“一比对两公示一公告”的程序,脱贫退出中“村民小组提名”和“拟退出贫困户认可”这两个环节印证资料不充分,部分乡、村把收入作为贫困户退出的唯一指标,未执行“七个不准退”的规定。建档立卡信息动态管理工作不到位、系统数据清理修改不及时、部分贫困户信息不准确或错误,导致系统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部分乡村重视程度不够,吃不透扶贫政策,系统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省市县每次查出的问题虽然及时转给所涉及的乡镇,但部分都未能及时全面完成修正。

  (二)责任链条不健全

  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部分单位和干部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一把手”到分管领导、负责同志,没有亲力亲为、上心上手。有的单位和干部工作落实不力,对脱贫攻坚工作研究谋划不够,情况掌握不准,对上级的决策部署抓得不紧不牢,不同程度存在上面热热闹闹下面冷冷清清、工作层层转办、压力层层递减的现象。有的地方和单位担当精神不足,行动上比较迟缓,没有真正进入“作战”状态,工作缺乏主动性,不敢担当、不愿负责,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存在困难不解决,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满足于简单化、一般化。

  (三)产业扶贫不精准

  过去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不够合理、产业标准不高,加之对产业后续加工、销售、服务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的欠缺,特色产业发展的效益一时难以凸显,农业产业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够大。部分村的产业管理粗放,重建设轻管理,产业成活率低、见效慢。部分村的产业不适宜,群众积极性不高,贫困户参与度低,被动接受的多。部分村的产业布局不合理,没有做到长短结合,只注重长效产业,缺少短平快的产业,对脱贫的支撑性不强。

  (四)扶贫项目推进慢

  以往实施的部分扶贫项目未因地制宜,导致出现投资大收益低的现象,加之乡村重视力度不够,项目推进缓慢、资金报账进度率和项目竣工率不够高,项目与贫困户利益链接机制不够规范,扶贫项目资金量化入股企业没有督促分红等。

  (五)基础设施不完善

  水利设施欠账大,农村安全饮水、农业缺水、工业缺水、工程性缺水严重;电力设施落后,加之群众居住分散,电改成本过高,农户用电安全保障不到位;边远农村交通闭塞,群众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问题突出,还有一半以上村民组未能通硬化路;通讯设施投入不足,通讯网络覆盖不足,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只覆盖到乡镇一级,目前全县164个行政村仅有101个村通光纤,农村宽带接入能力12M用户覆盖比例仅为75%,制约了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村寨环境治理投入不足,目前全县还有4类重点对象危房户存量4278户,群众生活条件差,住房安全保障不到位。

  (六)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惠民政策宣传方面,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工作的宣传引导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村组干部、贫困人员对扶贫政策知晓不多,对扶贫政策了解不够透彻,运用扶贫政策不够充分,缺乏切实可行的脱贫致富规划及措施,部分乡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方法不多,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和产业发展的利益链接机制不完善,群众内生动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等、靠、要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争当贫困户、争要扶贫政策的现象较为突出。在扶贫政策的落实落地落细方面,部分贫困家庭学生在省、市以外就读没有得到资助,部分贫困户没有得到医疗扶贫的真正帮扶,甚至未购买医保。

  (七)督导检查不严

  在干部监督、干部履职等管理上有时紧时松现象,把关不严,导致在工作落实环节上,推进、跟踪、督办力度不够。虽然建立有工作台账,但实际工作中缺乏经常性,存在怕得罪人,得过且过的思想,谨小慎微;怕出事,明哲保身,不敢担当,怕出力,缺乏艰苦奋斗,不敢大胆创新等现象在部分干部中不同程度存在。

  三、脱贫攻坚工作建议

  (一)全力攻坚产业扶贫

  按照“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先行示范县”的定位,围绕全县“九大特色产业”,在抓好全县133.07万亩特色产业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上,坚持长短结合、上下游结合、林上林下结合、山上山下结合、种养结合,根据省市脱贫攻坚要求及出台10个三年行动方案,结合2017年产业结构调整暨秋季攻势行动“1+12”文件,新增实施特色产业35.40万亩,其中长效产业猕猴桃4.37万亩、刺梨10.45万亩、茶叶1.00万亩、精品水果2.65万亩;短效产业蔬菜基地2.29万亩、烤烟5.99万亩、小黄姜7.67万亩、红香椿0.98万亩。同时,管护猕猴桃、刺梨、核桃、茶叶产业并实施高标准马铃薯基地、秋荞、小麦产业共计121.60万亩。围绕农旅一体、文旅一体、城旅一体、体旅一体“四个一体化”抓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重点抓好浪漫野玉海、激情百车河、神秘北盘江“三大龙头”景区,海坪彝族风情小镇、米箩布依风情小镇、龙场白族风情小镇、陡箐苗族风情小镇“四大骨干”景区,以及32个多彩农旅示范点的建设,计划到2019年实现旅游带动脱贫2.7万人。大力发展电商产业,力争到2019年建成1个县级快递物流综合配送中心,实现25个乡镇快递物流综合配送全覆盖,培育网商1600家以上,带动脱贫1.9万人以上。

  (二)全力攻坚教育扶贫

  精准实施“教育扶贫6条”,建立健全县域学生资助帮扶体系,将全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和农村低保学生、城镇低保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等未纳入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全部纳入资助范围,实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学生资助帮扶全覆盖。开展贫困学生职业学历教育,让有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贫困家庭子女均能获得职业学历教育,确保贫困家庭稳步脱贫。

  (三)全力攻坚医疗扶贫

  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两年提质”行动计划,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将8个中心乡镇卫计院纳入县医院统一管理,每个村居配备不少于1名专业医生,构建县乡村全面覆盖的医疗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农村群众享受到和城里面一样的优质医疗服务。建立县级医疗救助专项基金,全面落实医疗扶贫“五重保障”,全面落实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参合率100%、普通疾病门诊报销比例100%、慢性病门诊政策范围内费用报销比例100%、住院政策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100%、妇女“两癌”筛查费用报销比例10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100%,绝不让一个农户因治病而返贫。

  (四)全力攻坚易地搬迁

  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则, 2018年新增3万搬迁人口。按照“中心城市或县城安置为主、中心集镇安置为补充”的原则,在龙场白族风情小镇增加安置500户,米箩园区增加安置780户,野玉海增加安置1000户,红桥新区1000户。

  (五)全力攻基础设施建设

  计划投资30亿元,全面实施水利工程“两年突破”战略行动,2018年6月份完成所有的小山塘建设,5月份所有的小一型、小二型水库达到蓄水条件,2019年所有的中型水库达到蓄水条件。计划投资33亿元,全面实施道路交通“两年突破”战略行动,今年启动2621个30户以上村民通组公路硬化4000公里,明年全部完成。全面实施村寨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今年底前启动所有30户以上的村寨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助推脱贫攻坚三年专项行动,今年启动所有的农农村危房改造,明年全部完成。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