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8年第4期 » 工作研究
六盘水市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阅读次数: 字体:【

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 齐虹剑


  近年来,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眼精准扶贫脱贫,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精品果业、茶叶、蔬菜及食用菌、生态养殖、中药材等绿色农业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更好掌握六盘水市绿色农业产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分析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效果,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建议。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科学布局农业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六盘水市坚持调结构、上规模、求效益,大规模调减传统玉米种植146.21万亩,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绿色变革。先后出台《关于特色农业产业“3155工程”的实施意见》、《六盘水市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实施方案》等。从发展目标、重点工作、扶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对全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做出全新布局(见表1)。

  (二)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六盘水市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通过三产融合发展,猕猴桃、茶叶、刺梨种植规模、产品深加工水平、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先后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樱桃、葡萄、核桃、“盘县火腿”等产业发展也初具规模。一是盘州市紧紧抓住“一县一业”及“盘州火腿”在全国知名度迅速提高的大好机遇,全面推进刺梨、火腿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财政兑现奖励资金累计1.3亿元,金融支持刺梨产业12亿元、火腿产业2.8亿元。二是截至2017年底, 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14.18万亩,与5年前种植的1.76万亩相比,增长7.1倍,形成“凉都弥你红”、“水城猕猴桃”、“凉都红心”等品牌。三是截至2017年,六盘水市茶园种植面积50万亩,其中投产茶园17.34万亩,茶产量2283.4吨,总产值5.34亿元,综合产值达7.99亿元,形成水城县“水城春”、盘州市“碧云剑”、六枝特区“牂牁江”等14个茶叶品牌。

  (三)“短平快”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以短养长”的思路, 突出蔬菜、食用菌、禽类(生态养殖)、中药材四大短线产业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林药、林菜、林禽、林蜂等见效快、周期短、带动脱贫效果显著的林下种、养殖产业。2017年,六盘水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50.1万亩,同比增幅11.7%,产量82.36万吨,增产13.6%;中草药材种植面积11.15万亩,同比增幅1.3%,产量2.07万吨,增产2.7%;猪牛羊禽产量12.21万吨,同比增长4.5%。

  (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出台《六盘水市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实施方案》,大力发展绿色安全农产品,在抓“特”的同时更加注重提“质”。一是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截至2017年底,六盘水市累计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6.25万亩,占农业特色产业面积的64.3%;共有217家公司、企业和合作社获得“三品一标”产品认证,获得产品认证证书319个。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2017年出台《六盘水市全域生态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方案》,助推优势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集约型升级转型,已建立猕猴桃、刺梨、茶叶等5个全域生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三是积极开拓市场。“凉都弥你红”猕猴桃鲜果成功进入东南亚、北美和台湾等地市场,系列果酒通过FDA认证并获准进入美国市场。四是明确发展目标。申报10个以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申报1个国家级和3个省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并力争在2019年实现六盘水市辖区内生态产品100%可追溯的目标。

  (五)农业产业发展新模式,助推脱贫攻坚。通过发展高效产业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截止2017年,通过“三变”入股猕猴桃、刺梨、软籽石榴、食用菌、家禽、中药材等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农户共有50.95万户,入股受益农民167.79万人,其中,贫困农户12.2万户,贫困人口31.65万人,实现贫困户参与“三变”改革全覆盖。截止2017年,累计39.75万户农户125.23万人实现分红,分红金额8.14亿元,户均分红204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分红2331元。2018年上半年,六盘水市发展林下经济109.62万亩,产值16.44亿元,带动26.92万户农户年均增收2400元以上。

  (六)农业产业创造就业条件,扩大就业机会。农业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较多的就业岗位。2017年,茶、蔬菜、食用菌、禽类(生态养殖)、中药材五大产业共创造就业岗位17908个。其中,茶叶、蔬菜产业创造就业岗位分别是7800个、7600个。

  (七)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激活农村发展活力。六盘水市共打造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2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850多个产业平台,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一是建成1175个“三变”改革经营主体。二是大力倡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专业合作社已达4105家,远超“一村一社”全覆盖目标。三是家庭农场建立初显成效,成为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见表3)。

  (八)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农业产业发展输送人才。2014年9月获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整体推进市”后,相继出台《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和《六盘水市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办法(试行)》。截止2018年3月,六盘水市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累计培训20-60岁、学历跨越小学到大学本科的新型职业农民共计1.08万人,培训内容围绕生态养殖、茶产业、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补助项目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等为重点开展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极大提升了六盘水山地绿色农业产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存在问题

  (一)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好政策+好产业”背后缺乏优质劳动力资源成为制约产业发展壮大不可回避的问题。水城县杨梅茶叶基地负责人反映,茶叶基地建立初期,曾拥有一支120人的专业年轻采茶队伍,但是随着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只剩下40-70岁的“采茶大妈”和“采茶奶奶”,茶青如何“下树”已经成为近年来春茶开采后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贵州鸿森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反映,种植茶叶以来,基地达到采摘标准的茶叶面积已有4000亩,采摘旺季时,每天需要采茶工人500-1000人,而正常情况下,每天仅有100-200人上山采茶,用工缺口非常大。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助推作用凸显,但就其运营状况而言,基本上仍属于带有传统色彩和粗放形态的群众组织,很难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从六盘水市下辖盘州市、六枝特区情况看,有以下问题: 一是土地流转难。部分农户认为村级合作社难以带领老百姓致富,土地流转后并不能增加自身收入,宁愿减少耕种规模或抛荒也不参与土地流转。以盘州市大山镇为例,在部分种植刺梨的村寨中,农户除获得每年400元/亩的土地流转金外,实质收益甚微。加上受自然条件及水利、交通等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影响,偏远的山坡地因比较效益低等因素,在种植、管护方面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区域性土地流转困难。二是“空壳合作社”、“休眠合作社”占比高。六枝特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介绍,只要有身份证、户口本、村委会相关证明材料等,同时满足社员5名以上且80%为农业户口的条件即可注册成立合作社。截止目前,全区注册合作社868个,正常运行的合作社仅223个,有效运行率25.69%。三是流动资金紧张。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制约经营主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困难。如六枝特区月亮河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可流转2500亩土地用于种植有机红米,但由于没有储备资金,又没有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目前仅种植红米600亩。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瓶颈需突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地如何种”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培育过程中遇以下问题。一是体制建设待完善。贵州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六盘水市中心分校既负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又承担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职能。“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导致新型职业农民认证率低,同时影响认定的公正性。二是培训师资成本高。原来承担培训授课的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因授课费用与身份问题冲突不能继续承担授课任务,导致农广校被动高薪聘请贵州大学、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的专家进行授课。授课费用为贵州大学专家4000元/天,六盘水本地院校专家500元/天。三是授课方式“缺地气”。目前培训主要授课方式以理论性集中授课为主,没有课后针对性跟踪服务和实地操作讲解。走访的部分农户表示,虽然参加了相关培训,但听不懂培训内容。四是缺乏优质培育对象。从农业主管部门信息管理平台获取的1141名参训人员汇总数据看,目前40岁以上学员占53.7%,初中及以下学历学员占94%,存在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的问题。受年龄和学历因素影响,他们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许多知识难以理解。从六盘水市北部5个集中连片贫困乡(镇)50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培训意愿调查数据显示 ,贫困户中35岁以上群体初中及以下学历292人,占比99.3%,高中及以上仅占0.7%;从调查对象分年龄段文化层次结构看,16-25岁、26-35岁、35岁以上三个群体未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比例分别为30.7%、63.7%、87.1%,青壮劳动力文化层次普遍较低问题凸显。

  (四)科研机构与技能型人才“双短缺”。农业产业发展体系虽逐步完善,但仍然存在农业产业科研机构欠缺,科研型、技能型人才缺乏等问题。如六盘水猕猴桃果品深加工基地成熟产品仅有猕猴桃果酒,而猕猴桃果汁饮料、果干、休闲食品、化妆品等产品研发,仍然依赖外省的科研人员。贵州鸿森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反映,技能型人才缺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目前制茶环节的生产技师和管理人员需从外地高薪聘请,本地从业人员多从事除草、施肥、采摘等体力劳动。水城县米箩镇猕猴桃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猕猴桃授粉、套袋等关键环节使用的工人,大部分是从四川等地外聘的技术工人,原因如下:1名外聘熟练工1天完成的授粉工作,需要5名本地劳动力才能完成;外聘工人每日套袋7000-8000个,本地劳动力每日完成量仅在1500个左右。

  三、对策建议

  (一)紧扣“人力资源”强动力。农业产业要发展,产业革命要成功,“人”是关键因素,必须发动群众及各方力量共同努力。一是要强党建。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服务和保障功能,将优质资源和懂农业的优秀干部集中到农业产业发展第一线,为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老大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要重宣传。利用农民工返乡过节等时间节点,从美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前景、乡风乡愁等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外出务工青壮年劳动力回流。三是要跟政策。引导农村大学生回乡创业,鼓励城市农业人才下乡就业等,参与农业产业发展。

  (二)紧扣“组织方式”聚合力。坚持“强农头、创品牌、带农户”战略,大力培育和引进优强经营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一是在推广龙头企业管理源头、拓展市场基础上,更加重视合作社发展,开展合作社全面清查工作,清理“空壳合作社”、“休眠合作社”。二是以“三变”改革为纽带,将农户尤其是贫困户联结到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上,通过在平台务工、效益分红等多种途径分享农业产业发展红利。三是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让企业、合作社、平台公司、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长效发展,农民长久增收的良好局面。

  (三)紧扣“农民培训”强素质提技能。按照“整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的要求,培育一批真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一是发挥基层党员在乡村人才培育工作中的引领作用,对组织开展人才培训工作成绩显著的优秀党员干部进行推优,树立典型,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二是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推行以证就业,以证创业,提供创业贷款、资源要素流转、特色产业补助等方面的扶持。三是市、县两级政府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设立政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金,助推培育工作开展,为培训提供资金保障。四是着眼于内生动力,做好参训农民的思想工作,通过乡镇主管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对参训农民进行认知改造、心理疏导、法制教育等,以“扶志”来激发参训人员主观能动性。

  (四)紧扣“技术服务”建机制强支撑。牢牢把握乡村振兴“八要素”中的“技术服务”要素,因地制宜探索农业产业技术服务新模式,实现技术对产业、合作社、农户全覆盖。一是“请进来”与“送出去”并重。成立产业技术服务公司,将外地成功的农业产业专业人才“请进来”,并从地方部门、龙头公司抽选业务骨干共同组成专业技术团队,吃住在基地、吃住在园区,打造一支本土专业技术队伍;同时从本地院校挑选一批愿意投身到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学生,通过“送出去”,定向培养,为提升产业技术培育、储备人才。二是建立分区域的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开展“三级”农业专家服务农业活动。争取并组织省、市、县三方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对育种、嫁接、改良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指导农业生产。并以县级为单位在各县(市、特区、区)分别创建1个农业产业革命示范点,同时,确保每个乡镇有1名科技副职,每个深度贫困村有1名农业专家对口服务,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