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六盘水市委办公室 张高峰
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全面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让绿色成为贵州最持久最亮丽的颜色。近日,组织有关人员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角度,对六盘水市生态环保志愿者协调推进河湖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广大志愿者积极响应,大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为实施“大生态”战略注入了社会力量。
一、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成效明显
自生态环保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工作以来,广大志愿者顶风冒雨,积极参加巡河巡湖活动,带头开展污染防治、加强环保宣传,用脚步丈量河流、用眼睛观察河流、用镜头记录河流,各项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好,悬崖与山的褶纹里流淌出的清泉、银带般织绕绿林翠竹之间的小溪显得格外醒目,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在凉都大地徐徐展开。
(一)参与人数逐渐增多。调研数据显示,通过近几年加入志愿者行动的情况来看,主要以青年为主体,40岁以下的占到80%。2016年,六盘水全市河湖志愿者100名不到,2017年增加到了5600多名,2018年,共有1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84.5%的志愿者走村串户、发动群众开展生态扶贫,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覆盖了全市307条河流,平均每条河流有志愿者40名,其中聘请的义务监督员有1095名、水利专家12名、环保专家12名、河道保洁员716名。
(二)保护氛围逐渐形成。贵州在全国首设立生态日,每年开展大巡河活动,让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生态环保志愿者在环保节日开展生态宣传、河流保护等主题活动,逐渐提升了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据了解,六盘水市有环保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平台超过400个,志愿者每年组织各类环保活动达1000次,平均每天2.5次以上,直接受众人数达100万人次。2018年7月30日,在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建设推进会上,六盘水3名同志受到表彰,其中1名志愿者被授予“十大生态环保志愿者”荣誉称号,各级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三)参与治水逐渐主动。广大生态环保志愿者与环境保护、水务等部门联动,积极发现问题,协调解决问题。2017年以来,共协同检查企业7879家(次),查封13起、移送拘留16起,按日连续处罚1起,涉嫌犯罪1起,限产停产20起,仅2018年上半年,协助办理环境行政处罚案件69件,罚款金额793.6万余元,进一步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震慑,更加坚定了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信心。
(四)河湖水质逐渐变好。通过志愿者带头保护、日常监督,河湖水质逐步变好。六盘水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76%,超过发达国家75%—85%的标准。江河湖库水功能区总体达标率、监测的重要河流河段水质总体优良率较高,六盘水市监测的17个断面水质总体优良率为94.1%。2018年7月,住建部和生态环境部通报了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情况专项督查结果,六盘水市的水城河、卡达凯斯人工湖已全部整治完毕,是全国12个整治完成率为100%的城市之一,目前,这两条河成为市民休闲玩耍的好去处,每天早上、傍晚,河道两边市民如织。
二、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差距不小
虽然生态环保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对照生态文明的部署,对照水质标准,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要求,对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的工作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生态素养还不够强。部分志愿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认识不够、理解不深、阐述不透,对河湖保护还存在简单的巡河、看湖的阶段。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志愿者知道水的重要性,但水有哪些功能,还不够清楚。少数志愿者是因为对恶臭水体的厌恶加入志愿者行动。还有少数志愿者边污染水边参加志愿者活动,在一起参加巡河中,还有个别志愿者往河道里乱丢塑料瓶。这些问题影响了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的效果。
(二)河湖保护还不专业。通过长时间的监督管理,志愿者对治水的方法越来越多,为河湖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但大部分志愿者开展河湖保护不够专业。一是法律知识匮乏。大部分志愿者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违法开展监督的情况偶尔会出现。调研中,少数志愿者对“水十条”还不了解。二是专业知识匮乏。一志愿者反映,为了提高自己识水、辨水、护水的能力,自己经常在网上购买教学视频、查阅有关资料,学习有关水生态保护的知识。一些志愿者还参加了团省委组织的“青清河”保护河湖专门培训。但全市仅有3%不到的环保志愿者有环保相关专业背景。三是保护手段匮乏。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志愿者遇到污染行为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取证,不知道这些违法行为是否构成污染条件,怎么样联系协调相关部门,更多的是举报、或者是在朋友圈发一发,记在自己的本子上,形不成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效果。
(三)宣传氛围还不浓厚。一是社会宣传还不浓。在六盘水市范围内看到的标语更多是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的标语较少,总体上感觉氛围不够浓厚。二是志愿活动影响不够。虽然大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总体上感觉活动层次低、覆盖范围小,更多的活动主要在高校和中小学中展开,一般一个活动覆盖人数在100人左右,还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阵势。三是宣传手段单一。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建一个群、发个微博、发一个微信,没有形承整体性、系统性的策划,影响力不够,更多志愿者凭感情、凭感觉、凭兴趣参与河湖治理。
(四)联动机制还不顺畅。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六盘水市的志愿者分布在不同的河流,与政府部门的沟通不顺畅,志愿者找不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找不到志愿者。一边是政府部门落实省义务监督河湖工作较慢,全市有多少志愿者底数不清楚,志愿者反应的情况不认真核实;一边是志愿者不信任政府部门,存在有问题自己找污染者协调的情况,甚至看到污染也只是叹叹气。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志愿者为了保护环境,成为市民的代言人,专门在市长信箱、书记信箱,甚至中央、省的网站写检举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五)管水效率不够高。虽然大部分志愿者都积极履行监督责任,但对管水用水方面还不够到位,对水资源的利用没有提出很好的工作建议。主要有三类水:一是河湖水。六盘水市的河流和湖泊大多数是死水、过往水,流经六盘水境内的水没有好好开发利用,比如北盘江的水,没有开发成旅游资源,就顺着河流淌一遍。二是农村饮用水。在平时调研时了解到,一些村寨水资源丰富、有充足的饮用水,农民就打开水龙头满地淌,没有采取储水措施;一些村寨缺水,没有水喝,到处找水。存在一边喝不完、一边没水喝的情况。三是工业废水。虽然六盘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发达国家、达到95.76%,但是在农村地区,个别企业还向河流非法排污,没有进行处理重复利用,影响了水体达标。比如,今年初,盘州市宏盛煤焦化有限公司因压滤机损坏,不能对酚氰废水处理站污泥浓缩池内的剩余污泥完全压滤,从 2017 年 10 月 17 日开始,用水泵连接消防管道将剩余的411.9 吨污泥抽放到厂区内一个未采取防渗措施的土坑中,鉴定结果表明含有危险废物,该公司涉嫌非法排污。
三、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工作建议
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要实现生态环保志愿者力量补充,协同推进河湖全面治理,还有很多功课要做。建议以河长制为纲领,以各级河长为牵头,以志愿者为补充,切实发挥志愿者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切实制定可行的措施,保障志愿者开展监督工作,变“九龙治水”为“全民治水”,带领全社会、全领域服务“大生态”战略。
(一)聚焦作用发挥,加强组织保障。一是建议各级河长办认真落实工作职责,文明、环保、水务、群团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联动,制定志愿者义务监督河湖有关制度,把广大志愿者组织起来,发挥他们眼线、耳目、示范、推动作用。二是建议参照省的标准,拨付专门经费,切实保障生态环保志愿者及环保组织开展河湖保护的交通、保险、用餐等补贴。三是建议按照河湖区域,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对志愿者进行分组(队)管理,较长的河流可以实施分段,实施一湖一队、一湖多队的管理模式,做到每一滴水都有志愿者全面呵护。
(二)聚焦重点任务,明确工作内容。志愿者是全市河流的守护者、宣传员,要切实找准志愿者的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职责,便于开展工作。一是检举违法行为。主要有四个盯:盯河长指导河湖治理、保护中的失职渎职行为,盯企业、单位和个人侵占河道、破坏岸线等违法违规行为,盯企业、个人、单位非法排污、倾倒垃圾、无证经营、违法建设和生产等非法行为,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功能区划定的情况。二是宣传河长制政策。行走千山万水、访遍千家万户,积极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治河政策,引导身边的人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改变旧的生产生活习惯和发展理念,带动群众开展治河、护河、爱河和护水、节水、爱水,使关爱河湖、珍惜河湖、保护河湖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三是带头治理河湖生态。鼓励全社会逐步把原来认为“政府该干的事”看作是“自己该干的事”,从旁观者转换为参与者,积极利用“三变”改革政策,把绿色河道与绿色产业结合起来,选好既涵养水源、又促进脱贫的产业,带领群众发展绿色经济,让河道美起来、群众富起来。形成“大家治河为大家”的良好氛围。四是积极收集意见建议。及时收集和反馈社会各界对河长制落实方面的意见建议,以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要敢于“亮剑”,监督各级河长及河长制组成部门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处理。五是参与政策制定。平时加强思考,利用接触群多、巡河多的优势,收集群众意见,提出意见建议,积极参与党委政府生态文明有关制度的草拟,协助完善有关生态文明政策措施。
(三)聚焦保护效果,完善制度机制。建议建立五个机制。一是建立调度机制。督促每名志愿者在发现水资源保护、水岸管理和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管理、水生态修复等问题时,要第一时间建立台账,及时反馈给相应河长和河长办。河长办、文明办、团组织要积极协调,加强调度,时时掌握志愿者开展河湖保护的动态信息。二是建立联动机制。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开通热线电话和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方式,加强沟通协调,形成正常的反馈渠道。特别是要建立志愿者与政府部门之间、志愿者与河长之间、志愿者与志愿者之间的沟通联系机制。三是建立反馈机制。建立志愿者直接向河长反馈治水问题的机制,河长办加强统筹,分办给相关部门,处理结果要按期反馈或向社会公布。四是建立跟踪机制。志愿者要加强对上级部门反馈问题整改情况、河湖保护与治理情况的跟踪,对部门不处理的问题,要加强沟通和催促,直到问题整改办结。五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对表现优秀的志愿者进行表彰,定期组织优秀志愿者进行体检,提供外出考察培训、参加生态论坛等机会;对获得全国、全省表彰的优秀志愿者,要大张旗鼓的组织媒体进行宣传,激励志愿者认真开展河湖保护。
(四)聚焦水清岸绿,强化日常监测。一是强化日常保洁。组织开展“百千万”清河行动,从源头开始,鼓励志愿者带头、与保洁员联动,抓好以垃圾、污水和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的河道、水面的垃圾清理,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二是加强日常巡查。按照划分片区,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河巡湖活动,摸清河道两岸、湖泊周围工业企业、偷排漏排和农村畜禽养殖、农药使用等情况,重点查看河道整洁、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河岸生态保护修复、饮用水安全等情况,及时反馈到河长办,便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河湖治理,切实把水体保护好、修复好、利用好,让生命的律动听到流淌的声音。三是强化大数据应用。加快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接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开设志愿者信息录入端口,让志愿者在现场就能录入有关信息,将日常巡查纳入信息化、一体化管理,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区域水土流失等进行动态监测,实现基础数据、涉河工程、水域岸线管理、水质监测等信息化、系统化,形成网上调度、指挥、管理一体化。
(五)聚焦全民参与,开展保护活动。一是支持志愿者开展生态环保活动。积极指导各类生态环保组织、团队和志愿者开展环保宣传、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环境美化、人居环境整治等生态保护活动。二是开展群众性生态环保活动。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策划一系列河湖保护行动,在群众中间形成强大影响,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社会生态环保中来。同时,建议在原来基础上,招募一大批志愿者负责河湖日常巡查和保洁工作,招募500名以上专业性较强的志愿者参与河湖保护。三是开展公益宣传活动。策划、设计、制作一大批微视频、公益广告,在各大媒体进行宣传,形成全民参与护水、保水、爱水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