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务
2017年9月被农业部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后,六盘水市持续探索创新,聚焦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攻坚突破,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城市资源的下乡通道、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为乡村振兴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截至2018年8月,六盘水市通过“三变”改革,共有52.69万户农户成为股东,带动172.74万农民受益,全市正朝着“户无闲人、地无闲土”方向发展。
一、向“全域三变、全民三变”拓展,着力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增收致富的“黄金腰带”
(一)推进“资源、资产、资金”入股,打造“股份农民”。探索土地股、资金股、林权股、技术股、自然风光股等12种股权形式,以及“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易地移民”等12种“三变”模式,让每个农民都可以成为股东获得股份收益,形成“无物不股、无奇不股、无事不股、无资不股、无人不股”的局面。全市有190.48万亩承包地、40.8万亩集体土地、14.31万亩集体林地、4244.69万平方米水域水面入股经营主体,有89.71亿元各类资金参与“三变”改革,有52.69万户农户入股经营主体成为股东,入股受益农民172.74万人。
(二)采取“保底收益+务工收益+分红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加强“三变”改革制度设计,努力使农户获得“三重收益”。在项目产生收益前,入股农户的每亩土地每年按300~800元不等获得保底分红;项目建设中,农户到基地务工,参与农业经营管理,每天获得工资80~100元的稳定收入;项目产生效益后,农户根据约定股比获得收益分红。2017年底,全市50.95万户入股农户中,39.75万户实现了分红,占入股农户数的78%,分红金额8.14亿元,户均分红2047元,其中贫困户户均分红2331元。
(三)推进“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保护农民权益。按照市统筹、县为主、乡落实的原则,由市提供示范样本、县统一制作文本,并组建“三变”法庭、检察室、律师团队等,对“三变”改革合同规范、股权设置等开展服务指导,扎实推进合同书、股权证、分红单“三个到户”,做到县有册、乡有簿、村有档、户有证。全市共签订合同书37.96万户、签订率72%,颁发股权证32.04万户、颁发率61%,发放分红单28.95万户、发放率55%,实现贫困户“三个到户”全落实。同时,为防范风险,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00万元和“三变”改革风险补偿金500万元,撬动商业保险进入“三变”产业,降低农民灾难损失和市场风险;组建93个乡镇民生监督组、配齐1066名村居纪检员、选聘12054名民生义务监督员,强化民生监督。
二、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体系,着力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的制度基础
(一)“三权分置”夯实现代农业制度基础。一是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在稳妥推进“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全市土地经营权入股成为当前“三变”的主要形式,占各类入股资源的90%以上。如,水城县尖山街道居民用“三线”建设时期留下的土地等闲置资产,入股贵州仁人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村集体按股每年可获得1.4万元分红,农民可获得12.6万元分红,带动20余户70余人受益。二是推广扶贫资金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三权分置”。把财政投入到农村的专项资金,量化为村集体或贫困户享有的股金,撬动其他社会资本入股,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市共整合10.73亿元财政资金,撬动各类资金入股“三变”产业的比例达1:8。三是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积极盘活农房使用权入股旅游项目,发展乡村旅游。如,水城县百车河景区,12户农户以房屋入股,与旅游公司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客栈“江南别院”,入股农户每月可获得保底分红1800元。全市共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41.45万户、宅基地使用权已确权登记发证面积5.57万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面积0.48万亩、集体林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面积546.1万亩。
(二)“公司+合作社+农户”提供现代农业组织保障。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的思路,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其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优势,推进“一村一社”工程,公司以货币出资,村合作社以农户入股到社的土地经营权量化出资,通过“三变”股份纽带,把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联结在一起,形成“联产联业、联股联心”的利益共同体,通过股份合作、组织合作、信用合作“三个合作”机制,把农户与产业基地、农业市场紧密对接起来。全市培育了224家企业、892家合作社、66个家庭农场参与“三变”改革,成为资源承接的主体、资金入股的主体、分红贡献的主体,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内生动力。
(三)“接二连三”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支撑。依托“三变”改革,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产业,培育种养、加工、冷链、物流等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农旅融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如,盘州市采取“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发挥企业带动效应,完成刺梨种植54.4万亩,打造了21个标准化刺梨种植基地、1个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区,覆盖27个乡(镇、街道)333个村的17万户52万人口。
三、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着力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城市资源的下乡通道
(一)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成立市、县(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监督管理委员会,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机构,搭建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出台《六盘水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促进农村产权流转和交易,吸引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市已建成4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共受理产权交易1467宗、交易总金额为13.43亿元,2018年以来共交易200宗、交易金额为1.86亿元。
(二)推进城市资源有序入股。通过政府统筹,将城市停车场、商铺、集贸市场、广告位等公共优质资源,让渡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让农民参与到城市服务业中,实现有股份、有产业、有就业、有收入。如,钟山区采取“三变+金融+贫困户”的模式,引导2100户贫困户用“特惠贷”资金与物管公司合作,参与中心城区智能停车场项目建设,公司与贫困户按6:4股比分红。同时还利用财政资金5140万元,在市中心城区给44个村分别购买了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的商铺,所得收益用于村集体发展和二次分配给316户贫困户847人。
(三)引导城市资本到农村入股。将“三变”改革作为媒介,积极引导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工商资本等入股到农村合作社或相关农业企业,支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如,水城县玉舍镇玉舍居委会与优乐购生活超市合作,采取“公司+村集体”模式,居委会投入集体土地5亩,超市经营方投资300余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两层结构的农贸市场。第一层归玉舍居委会使用,用于出租增加村集体收入并解决贫困户就业;第二层免费交由投资方经营超市,期满后产权全部归玉舍居委会所有。
四、创新乡村经济社会治理体系,着力把“三变”改革打造成为乡村善治的有效激励
(一)探索基层组织新的设置方式。按照工作联抓、设施联建、产业联动、矛盾联调、利益联享、环境联治的“六联”工作法,组建了跨省、跨县、跨乡的联镇、联村党委98个,建立“以强带弱”协同发展机制,构建乡镇党委、联村党委、村党组织三个层级的乡村治理体系。如,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突破村级行政区域界限屏障,联合周边鱼纳、苏座2个贫困村党支部组建岩博联村党委,进一步整合利用各村人力、土地、山林等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2016年以来,协调贷款1500万元帮助苏座村、鱼纳村662户村民入股岩博酒业,并引导苏座村、鱼纳村发展高粱规模化种植。
(二)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在对农村集体资源进行清理核实、确定权属关系的基础上,经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同意,开展集体经营性资产股权量化到村到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村闲置的资源活起来,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确保农民受益。通过“三变”改革,六盘水市2015年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了“空壳村”,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最高的村达1492万元,有效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如,钟山区大河镇对7个村的农村集体所有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债券债务进行全面核实,实行“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静态管理模式。2017年,大河镇7个村集体年收入总计达1050万元,年均增长超过583%,社员股东人均各项分红累计达5272元。
(三)探索村民自治新的拓展途径。把“三变”改革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嵌入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约定的相关事项写入合作社章程和入股合同书,对村民是否遵纪守法、遵守村规民约和社会公德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作为获得股份多少、是否优先入股以及集体股和公益股二次分配的重要依据。如,盘州市海坝村在制定村规民约中推出“积分制”,将群众垃圾清运费、“普惠股”分红、网格员绩效工资与环境卫生整治积分挂钩,合作社每年拿出5%收益作为“普惠股”,年底根据积分比例分红,以经济手段撬动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钟山区大河镇创新“勤劳致富股”,对好吃懒做、乱扔垃圾、违法违纪、不履行赡养义务等农户,降低集体资产股权量化和公益股二次分配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