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相君
笔者近期先后到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开发、农业农村等部门以及农村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水城县、钟山区调研,调研发现,我市当前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据了解,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56.06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的35.49万人,占63.54%,在省内务工的20.57万人,占36.68%。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61万人,占24.28%。
返乡后不再外出务工的5.17万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9.21%,其中不再外出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3万人。
(一)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和文化结构分析。从年龄结构分析,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占26.34%,25~35周岁的占37.25%,35~45周岁的占25.25%,45周岁以上的占11.16%。从文化程度分析,初中及以下文化的占96.23%,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3.77%。走访的55人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53人,初中文化以上仅2人。外出务工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文化偏低。
(二)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地和主要就业行业分析。从就业地域分布上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仍然是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的主要地区,占外出务工劳动力转移总数的78.29%,其中浙江省占48.67%、广东省占12.52%、福建省占7.67%、江苏省占5.07%。从就业行业分布上看,从事制造业的占49.87%、建筑业的占16.14%、居民服务和商业服务业的占5.34%、住宿餐饮业的占4.83%、其他行业的占23.82%,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外出务工人员从事的主要行业。走访的55人主要在浙江和云南务工,其中从事制造业的8人、建筑行业的32人、其他(临时工,无固定行业)15人。
(三)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分析。在省外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大多在2000~4000元。其中,月收入2000~3000元占53.9%,3000~4000元占37.69%,4000~5000元占6.91%,5000元以上占1.5%。在省内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大多在1500~4000元。其中,月收入1500~2000元占32.21%,2000~3000元占36.72%,3000~4000元占21.19%,4000~5000元占6.46%,5000元以上占3.42%。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呈现出两头低、中间高的纺锤形,省外务工收入略高于省内。走访的55人全部在省外务工,其中月收入2000~3000元的5人、3000~4000元的47人、5000元以上的3人,多数人收入不稳定,原因是工作不固定、缺少专业技能和职业证书。
(四)少数农村劳动力未外出务工原因分析。目前农村劳动力未外出务工的人是少数,如:钟山区木果镇登亨村四组有劳动力163人,其中常年外出务工的人员123人。水城县野钟乡有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424人,外出务工人员约4000人,留在家中多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走访调查未外出务工农民的过程中,登亨村村民表示,因为家中缺乏劳动力,在农忙时要回家耕种,种完后就出门。野钟乡没有外出务工的群众中,表示需要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的占95%,需要进行农村危改房建设占5%。还有部分人员主观上不愿意外出务工,如2018年就业部门推荐4人去大连市务工,到市区集合后这4人又表示不愿意离开家去打工,放弃了外出务工的机会。
二、引导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省外就业易,返乡就业难。一是省外就业薪酬高。在省外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只要真正掌握一门技能,能够长期稳定在固定单位工作,工资水平基本在3500~5000元。省外大部分企业提供集体宿舍和食堂,扣除生活费用,每人每月能还能节余2000元。而省内和市内的企业,工资水平基本在2000~4000元,多数不提供食宿或提供食宿后薪水较低,造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即使返乡后也不愿意在本地企业就业。二是省外就业机会多。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多,就业机会多。尤其是我市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多数人初中、高中毕业就外出务工,缺少专业技能,“什么都会一点,什么都不精通,什么都能干点,什么都干不长”,往往只能选择重体力、纯劳力的工作岗位。相比较之下,这些人员到省外就业更容易一些。而我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产业链短,企业数量少,提供的就业机会少,即使有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村劳动力愿意回到本地,也难找到待遇满意、技术对口的岗位。三是省外就业“圈子”熟。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往往是“亲帮亲、邻带邻”,一人在某地务工可以带动若干亲戚朋友来就业,形成一个就业的“圈子”。用工企业也比较认可这种熟人带入的方式,只要务工人员的能力得到承认,在外省谋得一份工作的机会反而大过省内。
(二)农村发展滞后就地转移就业难。虽然我市农村经济社会有了明显进步,一批农业产业如红心猕猴桃、刺梨、茶叶等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受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滞后、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性不强等因素制约,农村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依然突出,缺少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三)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存在差距。近几年来,国家为促进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存在一定程度的落实难问题。如,根据政策,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针对贫困劳动力开展职业指导、专场招聘等就业服务活动的,实现有组织劳务输出,输出的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6个月以上,且提供1年跟踪服务的,可给予每人400元一次性跟踪服务补贴。此项政策因需要提供一系列印证资料,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往往嫌程序复杂、审核繁琐而缺乏积极性。此外,由于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仅春节期间回家,相关技能培训和就业政策难觅宣传落实对象,给就业岗位推荐真正落实到户、到人造成困难。
(四)返乡农民工创业融资难。自主创业可申请不超过15万元、期限最长3年的创业担保贷款(合伙经营的可申请每人不超过15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给予部分或全部贴息,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往往因为不能提供反担保,而使得此项创业扶持政策难于落地。扶贫部门提供的政府贴息扶贫小额信贷额度户均在5万元、3年期以内,虽然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贷款,但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来说,贷款额度较低、作用不大。
三、几点建议
(一)转化用工观念,着力解决留住人的问题。一是树立“有人就有资源,有人才有发展的潜力”的观念,认真研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人留得下、留下能用”的环境,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廉租房、子女入学、企业用工补助、近距离照顾老人和子女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春节等农民工返乡的高峰时段,大力开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宣传,对接岗位需求,用心、用情留住人。二是引导企业转变用人思路。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我市发展潜力好、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做大规模、优化工艺、更新设备,从而为返乡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导企业在升级产业的同时也要升级用人观念,打破普通劳动者“廉价”的传统思维,开拓企业“抢人才”眼界,既要招收现成人才,还要培育人才,营造企业用人留人的良好环境。
(二)优化扶持政策,着力解决政策落地的问题。深化劳动、户口、社保、住房、教育等制度改革,消除城乡资源双向流动障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部门劳务信息发布方式,提高返乡人员接受就业创业信息覆盖面,发挥本地企业用工优势,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加大对返乡创业者的扶持力度,提高创业贷款的额度、减化程序和手续,降低或取消反担保的门槛。主动评估中小微企业产品销路和带动就业情况,为有产品优势、有生产订单、有扩大生产潜力的企业提供担保融资,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三)加快产业升级,着力解决吸纳就业能力的问题。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集约化水平。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贸工农一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扶贫车间、扶贫基地,逐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贯彻落实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的各项扶持政策,建立好操作、可实施、能落地的返乡创业机制。推动“智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
(四)建立机制,解决人才回流的问题。建立农村人才回流机制,鼓励本地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到省外挖掘返乡就业创业人才。试行“企业岗位工资+一次性就业补贴+廉租房+子女就近上学+社保补贴”政策以吸引人才,特别是关键产业、关键岗位和关键技能的人才。简化印证资料和审核程序,激发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