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9年第2期 » 理论探索
六盘水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

阅读次数: 字体:【

李毅

六盘水市的经济腾飞,基础在工业、差距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发展在工业、希望在工业。新时代背景下,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着力在存量释放和增量提升上着重笔,在转型升级和实体经济上求突破,在绿色发展和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形成了整体实力提升、质量效益向好、创新能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格局。着眼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分析现状、研判形势、探析路径,对持续推进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一、现状分析

2018年,全市工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量质提升、亮点频现”的发展态势,可以总结为“三个提升、四个显著”。

(一)“三个提升”。一是总量有提升。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工业投资完成536.27亿元,同比增长5.0%;产业园区规模以上产值达到1008亿元,水月、红果、水城、盘北、红桥等5个园区作为全省高质量园区培育,且前4个园区产值超1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965亿元,占全市

GDP的5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电信业务总量分别完成89.91亿元、166.56亿元,增速分别为38.24%、181.4%;全市在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7户,新增入库32户。二是效益有提升。在产品市场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9%,同比提高0.1%,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在投资回报方面,二产亿元投资产出达到3.55亿元,同比增加1.21亿元;在企业利润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50%,高于全省23.7个百分点,每百元资产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52.2元,同比提高2.1元;在税收贡献方面,在严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为市场主体减税17.22亿元的情况下,全市税收收入同比增长8.29%。三是质量有提升。大力推进轻工纺织、农产品加工、新材料、新型能源化工、旅游装备、现代物流、物联网等七大产业板块集群化发展,轻、重工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4.53:95.47,新兴产业占比达到18.2%。董地新材料基地、锂电池新能源产业园、两河刺梨深加工基地等一批“园中园”加速产业聚集。

(二)“四个显著”。一是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传统产业发展有新气象。随着钢铁产业去产能、全面取缔地条钢等政策的实施,2018年,全市钢铁行业实现工业增值税6.92亿元,同比增长103.7%。电力产业电煤采购增加239.32万吨,累计发电380.13亿千瓦时。双元铝业释放14.5万吨产能,电解铝液全部实现就地转化,产业规模达30亿元。新兴产业培育有新成绩。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七大产业板块全链条发展的指导意见》,编制完成七大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承接全省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方案。建成了产量全国第一的玄武岩纤维项目(1.5万吨)、建成产量全球第一的硫酸锰生产线(3万吨),丹尼尔新能源、高通科技、清大新能源一批新能源电池产业集链成群;发耳科技织染产业园前期规划等相关手续已完毕,盘北年产20万锭棉纺纱项目有序推进。二是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8年,全市继续以“百企改造”和“百企引进”为抓手,着力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批企业“蝶变突围”,众多知名、高成长性企业在“精准引进”中纷纷落户,助推实体经济“强筋骨”“长肌肉”。全市“百企改造”投资完成225亿元,142户重点民营企业纳入市级“百企改造”工程;将50个省市重点“百企改造”工程项目列入市级帮扶平台,解决问题114个。全市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68个,签约资金306.9亿元,到位资金134.5亿元,资金到位率44%,入园数146个,项目开工率达73.2%,投产率64%。实施“万企融合”大行动,打响“数字经济”攻坚战,申报融合标杆项目8个、示范项目78个、融合企业94户;发耳煤矿31004智能化采煤工作面成为西南地区第一个通过省级验收项目,盘江煤电集团火铺矿辅助系统智能化改造项目成为全省第一家通过验收项目。三是绿色发展成效显著。从绿色制造体系看,两河园区省级绿色试点园区以及瑞泰、豪龙等企业省级绿色工厂培育加快推进,完成豪龙水泥、水城瑞安水泥国家绿色工厂试点项目推荐申报,水城瑞安水泥入选国家绿色工厂名单。从推动清洁生产看,完成6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报告,推动董地园区清洁生产试点建设,鼓励、支持、引导园内企业开展自愿清洁生产工作,发耳电厂、华润电力、双元铝业、宏盛焦化清洁生产已通过省环保厅验收。从资源综合利用看,发耳园区新型建材示范基地建设有力推进,全市19户利用企业及13户产废企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65%以上。从环保督查整改看,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设计污水处理能力达13.3万吨/天,并全部安装在线监控与环保部门联网;继省第二轮环保督察后,随即启动了第二轮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整改顺利推进。四是改革创新成效显著。在深化改革方面。创新煤电联动机制,强化电煤要素保障。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制定了园区形式主义整改方案、整合调整方案、转型调整方案及考评方案,推动工业园区高质量健康发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六盘水联运公司改革改制,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三供一业”分离移交目标责任书。着力做好国企债务风险防范化解。深化电改降成本,2018年全市24户参与电力直接交易的用电企业实际交易电量45.14亿千瓦时,累计节约电费支出3.57亿元。在创新发展方面,2018年,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5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家,钟山经济开发区获得“贵州省2018年度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称号,并获省批复变更为六盘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水城经济开发区建立起玄武岩纤维工程中心、研发中心、中科院院士工作站,申报了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3项,申请商标注册36个。

二、形势研判

(一)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国内看,我国已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逻辑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对其拉动作用逐步增强。从贵州省看,全省工业增速保持高于西部地区、高于全国平均的赶超态势,工业经济实力倍增;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实施“双千改造”工程,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从自身看,我市工业经济还存在发展速度“慢”、招商成效“低”、管理服务“卡”、企业融资“难”、产业水平“低”等问题,整体协同发展能力不足。

(二)面临的新机遇。一是市场机遇。据行业预测,全年螺纹钢利润波动区间为100~500元/吨,首钢水钢(集团)公司有望在今年持续盈利;煤炭行业改革重心向结构调整、优化产能的方向转换,煤炭产量可实现回升;工业用电量的快速增长,将有力促进发电企业产能进一步释放;全省实施水泥企业错峰生产计划,行业盈利水平将持续提升。二是政策机遇。2019年中央将在决战脱贫攻坚、做强实体经济、减税降费方面继续实施一系列新战略、新政策,贵州省组建了总规模300亿元绿色发展资金引导实体经济壮大、出台了十大千亿级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政策效应叠加释放将为我市补短板、扩内需、增后劲提供难得机遇。三是开放机遇。国家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加强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全省也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实验区,妥乐论坛被列入全省推动“一带一路”方向走出去行动计划。四是自身优势。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医药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我市进一步加快培育和引进战略新兴产业奠定良好基础。

(三)面临的新挑战。一是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带来挑战。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二是债务风险防范任务重带来的挑战。受融资政策趋紧的影响,市级融资平台融资额同比下降16.7%,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融资渠道收窄、成本上升。三是产业抗风险能力弱带来的挑战。我市新兴产业占比低,轻重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还处在低端,总量偏小,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

三、路径探析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2019年,围绕“一个核心、四个重点”精准发力,是奋力推进新时代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一个核心”。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核心发展抓工业经济工作。

1.大抓产业、抓大产业。按照“立足煤、做足煤、不唯煤”的思路,坚持盘活存量与释放增量并举,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振兴工程,坚持以“循环+”“大数据+”“三变+”的理念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实施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建设、实施电力直接交易和煤电联动运行、铝电价格联动新机制,实现煤炭、钢材、水泥、电解铝等主要工业产品实现稳定增长,原煤产量、发电量、钢材产量、水泥产量分别达到5300万吨、380亿千瓦时、350万吨和850万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左右。二是深入推进新兴产业倍增工程,积极承接全省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认真抓好全市七大产业板块培育打造。

2.大抓园区、抓大园区。一是狠抓产业优化。科学制定《全市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框架,进一步优化产业准入清单。二是狠抓产业集聚。坚持招大引强,着力培育壮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推动产业链从前端向后端、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不断拉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园区产业横向关联和配套服务,推动园区产业集群发展。三是狠抓整合转型。“一园一策”推动水月、董地、两河、盘北、红桥高质量发展,采取“一区三园”方式推进六枝木岗、路喜、岩脚工业园区整合优化,加快盘南、发耳、大河园区产业调整,科学转型。四是狠抓基地建设。加快六盘水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和省级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发耳和两河新型建材示范基地、两河省级绿色园区、红桥和两河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等品牌基地建设。五是狠抓调度考评。继续深入开展“月调度、年考评”工作,强化“5个100”工程调度分析,围绕全省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园区健康发展。

3.大抓企业、抓大企业。一是强化传统产业的战略地位,推进资源精精深加工,支持首钢水钢(集团)公司做优做强循环经济、建材深加工及医疗健康、职业教育等非钢产业;加快启动双元铝业技术改造升级项目,适度扩大铝水生产规模,推进双元铝业与大唐发耳电厂形成铝电价格联动机制;加快推动盘江煤层气、页岩气等新能源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大力支持吉瑞源公司、瑞泰公司等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加快推进红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区和石材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支持、引导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路喜园区等企业盘活改造。二是瞄准国家、省、市重点发展领域,围绕政策投向,鼓励重点企业“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精准对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民营100强,开展建链强链补链专项招商,拓展现有产业上下游,形成优势互补、关联配套、集聚发展的产业体系,跟踪一批签约项目落地落实。

4.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是狠抓基础设施。坚持基础先行,加快以路、电、水、气、给排水、标准厂房、工业污水处理工程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步配套加强园区行政、后勤、文化、生活等服务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在建标准厂房建设,全面完善园区污水处理配套管网建设,高效盘活园区标准厂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二是狠抓产业项目。重点加快六盘水发耳织染科技产业园24万吨印染项目一期、盘北经开区20万锭棉纺纱项目建设;全面推动水城经开区安润吉3.5万吨铝型材、铝王铝业10万吨铝圆铸锭、19度铝业二期4万吨工业型材、合众锰业10万吨电池级硫酸锰及1.5万吨氢氧化锂、盘北10万吨彩铝型材项目加快建设或建成投产;加快推进矿区瓦斯浓缩提纯液化和煤层气开发利用项目建设,煤层气抽采利用率达到47%;抓紧推进多贝玛亚索道配套热镀锌项目,并在年内启动实施2条索道项目;大力开拓猕猴桃、刺梨深加工,加大“人民小酒”和“盘县火腿”的培育扶持力度。

(二)“四个重点”。围绕稳增长、调结构、强创新、防风险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1.千方百计稳增长。一是扎实抓好“双百工程”。围绕贵州实施“千企改造”、建设十大千亿产业、深入开展十大专项行动,2019年实施100户以上企业改造,技改投资完成140亿元。充分发挥盘江煤电集团火铺矿智能化改造的示范引领效应,借助工业云平台,推动工业企业全流程和全产业链改造,全面提升工业企业智能化、信息化、绿色化水平。二是扎实抓好规上企业培育。争取2019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入库45户。三是扎实抓好民营经济发展。落实好民营企业“1+6”政策文件,实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工程,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力争2019年全市新增市场主体10000户以上,遴选100户以上领军企业、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培育。四是扎实抓好经济发展要素。抓好电煤保供、发展资金、帮扶服务和劳动用工,充分保障经济发展要素供给。

2.蹄疾步稳调结构。一是聚焦聚力有效需求。更加重视发挥和扩大有效需求,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千方百计争取更多国家、省级预算投资项目、专项建设基金项目在我市实施;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力度、进度、速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和投资额;抓好消费升级,围绕纺织、特色农产品等产业,积极拓展市场,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聚焦聚力绿色发展。抓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推动盘江煤电集团与中国工业固废网洽谈合作,2019年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2%;抓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将水月、董地园区列入绿色园区培育范畴,继续做好两河绿色园区和瑞泰、豪龙绿色工厂试点建设;抓好工业节能监察,继续实施重点行业、重点用能企业专项监察和督查;抓好落后产能退出,禁止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项目进入我市,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面推动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问题整改。三是聚焦聚力两化融合。持续推进政府数据“聚通用”工作,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数据资源目录100%上架,年内建成“云上贵州·凉都云”本地数据资源池,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煤、电、钢、材等重点领域建设4个融合标杆项目,实施40个融合示范项目,带动全市60户工业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

3.全力以赴强创新。一是强化改革推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降本减负行动,推动化解过剩产能,落实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二是强化开放带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六盘水保税物流中心、红果公用保税仓库申建工作,积极组织参加酒博会、数博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用好六盘水海关、妥乐论坛等开放平台,加强与东南亚等国家的经贸合作与交流。三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提高到57%,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强度提高到0.55%,绿色经济、新经济、制造业占GDP比重分别提高到42%、20%和10%,打造6个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

4.责无旁贷防风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各项部署要求,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依法开好规范举债融资“前门”,保障合理融资需求,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后门”,加强对苗头性、倾向性风险点的关注和管控,重点关注政府隐形债务风险,防止转嫁风险,强化对财政收支运行的动态监控和预测分析,切实防范债务风险,努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