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 2019年第3期 » 调研报告
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查报告

阅读次数: 字体:【

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六盘水调查队


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六盘水市为根本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难题,计划在十三五时期通过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解决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问题。通过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走出一条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朝着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迈出关键步伐。

一、总体情况

十三五期间,六盘水市计划投入易地扶贫搬迁资金71.7亿元,建设安置点78搬迁29150116142涵盖68个贫困乡、615个贫困村。截至20194月,已搬迁入住2172887097人,占规划搬迁人口的75%

(一)从搬迁项目计划完成情况看,搬迁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以来,六盘水市坚持规划统筹,做好分步实施。2016年和2017年共建设安置点58个,实施搬迁1664066368人,已全部搬迁入住2018年建设安置点20个,计划搬迁1251049774人,截至20194月底,已完成搬迁入住508820729人,完成进度分别为40.7%41.6%(见图1)









(二)从搬迁任务完成情况看,项目实施有序有效。根据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要求,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县、钟山区和六盘水高新区全力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搬迁任务如期完成。20194月底,六枝特区、钟山区已完成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工作,已搬迁入住23817人,占全市计划搬迁人口20.5%;盘州市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29490占全市计划搬迁人口25.4%,已搬迁入住23850,搬迁任务完成进度为80.9%水城县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60841人,占全市计划搬迁人口52.4%,已搬迁入住38678人,搬迁任务完成进度为63.6%;六盘水高新区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1994人,占全市计划搬迁人口1.7%,已搬迁入住752人,搬迁任务完成进度为37.7%(见图2)。

三)从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看,城镇集中安置为主。按照建设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先行市要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放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下进行谋划,科学选址合理确定搬迁安置点。十三五期间建设的78个安置点中,及集所在地安置点比例57.7%群众搬迁到县城和集镇居住的比例占85.3%其中,县城安置点共19个,搬迁72244人,占搬迁总人数的62.2%;集镇安置点共26个,搬迁26870人,占搬迁总人数的23.1%(见图3)。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坚持扛起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政治责任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六盘水市坚持以五先五后攻坚法践行五步工作法,扛起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政治责任。一是先谋后动重部署。制度保障方面,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六盘水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六盘水市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工作实施意见》《六盘水市易地扶贫搬迁和谐社区活力社区创建方案》等文件,为搬迁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方面,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六个坚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由县级平台公司承接和管理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拨付的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县级平台公司作为工程项目业主,以县为单位集中建设管理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人员保障方面,为将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任务明确到部门、落实到人,市、县两级分别组建易地扶贫搬迁攻坚专班,充实易地扶贫搬迁攻坚力量。二是先远后近找重点。把与外省、外市州贫困乡镇毗邻的30个贫困乡镇、120个贫困村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主攻目标,优先对边、旮、散、远及高寒区域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自然村寨进行整体搬迁。“十三五”期间,计划整体搬迁自然村寨752126775286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1017264人)。三是先难后易求突破。把省级深度贫困县水城县26个贫困乡镇、100深度贫困村作为易地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建立“三级包保制度,压实易地扶贫搬迁责任,确保贫困搬迁群众充分享受各项惠农惠民及扶贫政策。四是先内后外稳安置。通过就业培训、产业增收、为民服务等办法,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幸福感、获得感。一方面是增动力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凉都妇女夜校等平台开展三新一清洁、文明礼仪、家庭美德等教育培训,组织开展各类教育活动100余次,培训群众1.2万人次。另一方面是促融合以搬迁群众需求为抓手,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成26个文化服务场所(文化中心),组织了12支文化队伍,开展全民阅读、文化表演、全民健身(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参与群众38602人次。五是先快后慢争主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培训就业服务体系、文体服务体系、社区自理体系、安置地基层党建体系各县(市、特区、区)共申报教育项目68个,总投资27.9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可解决搬迁群众子女15777就学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就学需求缺口问题建成就业服务中28落实就业创40558人,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的零就业动态清零。

(二)坚持“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确保群众发展致富。因地制宜努力发掘地方特色资源和文化禀赋,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规划、产业布局、文化建设融合发展,让搬迁群众成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一是易地扶贫搬迁特色小城镇调结构。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为契机,统筹推进小城镇建设。目前,有23个城镇安置点与特色小城镇建设同规划、同开发,共涉及搬迁群众15309。如:六枝特区落别安置点依托毗邻的梦里泉乡温泉小镇建设综合性商业购物中心,实现120就近就业六枝特区桥梁坝安置点由平台公司牵头,通过对整村整寨搬迁后的波渡村烂坝组进行复垦复绿,打造农旅一体化的易地扶贫搬迁综合型扶贫产业观光园,实现复垦复绿与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有机结合。二是易地扶贫搬迁农业特色产业稳收益。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将搬迁户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经营权入股村级合作社,增加搬迁户财产性收入。目前,全市盘活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承包地、林地、宅基地3187.24公顷,其中,流承包地2519.43顷,退耕还林294.91顷,流转山林地372.9顷。如盘州市大山镇嘎拉河长洼子安置点流转搬迁户承包地种植核桃81.47公顷(户均0.36),并在林下种植大豆、辣椒等经济作物,鼓励搬迁户将林地、宅基地入股开发休闲养生、林下养殖、生态餐旅等产业,2018年搬迁户户均增收2600三是易地扶贫搬迁民族文化旅游促发展。把传统民族文化挖掘和产业开发与易地扶贫搬迁有机结合,建成千户彝寨”“东关e5个民族风情园。如:水城县陡箐镇安置点立足于发展农民画、芦笙舞等文化产业,建设···尚—东e苗族文化风情园钟山区月照养生谷安置点搬迁农户与平台公司合作融资建设商业铺面,发展农家旅馆、酒吧等服务业,搬迁户每年人均分红收入和劳务收入达到1.2元以上。四是易地扶贫搬迁创业就业助增收。把搬迁群众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的有效巩固,通过多种方式确保搬迁群众能就业,稳得住。培育创业就业基地促进就业全市29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基地56个,累计实现就业30230人,户均就业1.83。如,水城县陡箐镇安置点引入贵州省黔之英鞋服有限公司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5亿元,带动1200余人就业。依托产业园区增加就业全市6.2万搬迁群众依托园区进行安置,并且随着园区用工需求增加,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加水城县南部园区、六盘水高新区解决1.8万搬迁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就业新增或腾退公益性岗位,开发巡防巡护类、一线公共服务类、邻里互助类、协助管理类等岗位,安置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全市共开发公益性岗位3700个,安排搬迁群众就业592人,人均月工资1700左右发展旅游业带动就业位于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内的水城县玉舍镇野玉海安置点(2016安置点),迁入户依托彝族文化风情合作经营客栈、餐饮、民族服饰及手工艺品等特色实体店,实现利润分红2018年实现137户分红19.3万余元,户均分红1411元。

三、搬迁群众新期盼

(一)盼望得到金融扶持。数据显示,六盘水市已完成搬迁人口户籍转915935354有七成搬迁群众尚未完成户籍转移。部分安置户不再从事第一产业生产后,更倾向于贷款自主创业但由于安置点行政归属不明确,部分有贷款意愿的搬迁群众户籍还在原乡镇,迟迟不能办理贷款证。水城县玉舍镇安置点安置户钱某表示希望能够早日把户口迁到安置社区,自己可以贷款做点小生意。

(二)盼望解决饮水困难。钟山区南开乡合兴安置点饮用水源位8公里外的坞铅村,通过水源地高水位池蓄水后由管网接到安置点,每逢雨季蓄水池水质就会变得浑浊,并且每周还会不定时停水。合兴安置点住户陆某反映,出现水质浑浊和停水时只能回老家挑水回安置点使用,来回2小时,十分不便。六枝特区龙河镇阿珠安置点由于2016年饮水工程项目款尚未结清,造成自来水供应时断时续,大部分搬迁户家里依然在使用水缸或水桶作为储水工具。阿珠安置点住户陈某反映,安置点经常停水,只能去龙河镇取水。

(三)盼望吃菜难得到解决。部分安置户吃菜呈现出生活支出高、时间成本高的双高现状。部分安置户搬迁后因土地已经流转,需要到集镇上花钱购买蔬菜,生活支出高、压力大部分搬迁户为节约生活开支选择出点的土地上种菜,时间成本高。如,钟山区南开乡合兴安置点许多搬迁安置户为了节约生活开支,选择在老家种菜,每次回去需要先1小时,再步行30分钟,十分不便利

(四)盼望扶贫产业更加精准。数据显示,六盘水市搬迁家庭中有劳动力5.1万人,其中4.67万人选择外出务工维持生活,占比91.6%。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益性岗位少,稳定性就业机会有限。目前公益性岗位安置就592人,仅占搬迁劳动力人数的1.1%已建成的扶贫工厂共解决搬迁劳动400余人就业,在搬迁劳动力中占比不足1%如,六枝特区龙河镇阿珠安置点现有公益性岗位仅解7人就业,80%安置户选择外出打工补贴家用,只有春节期间才返回安置点居住。另一方面是扶贫产业水土不服,助农增收作用发挥有限。六枝特区龙河镇阿珠安置点住户赵某反映,自己先后种植核桃、茶叶,都没有收益,今年虽然按照要求种植花椒,但是对发展该产业的信心不足已经放弃了对花椒的管护,全家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生活。

四、建议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保障饮水安全对于存在饮水困难的安置点进行全覆盖核查,摸清底数有针对性建立由县到村工作台账,动态调整及时更新。对于供水能力不足安置点,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综合措施,提高供水保障水平。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公共交通体系优化公共交通路网布局,扩大公交覆盖面,确保城乡公交线路辐射到各安置点,打通搬迁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充分盘活闲置资源一是利用安置点周围闲置房屋或门面,就近建设便民菜场、生鲜超市等配套设施,保证生鲜蔬菜供应,降低安置户生活成本。二是发展庭院经济”,积极鼓励安置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打造微田园留住乡愁的同时,帮助安置户降低生活成本。

()加快户籍转移,提供金融保障。加快落实安置点行政区域归属,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做好户籍登记变更工作。二是对于有创业意愿搬迁群众,根据个人信用和创业评估,其提供一定额度免息贷款,助力搬迁群众脱贫致富。

()提升就业带动能力。一是加强产业扶持带动。结合六盘水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高质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主体,围绕产业带动,增加就业岗位。是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搬迁群众进行就业培训,不断升搬迁群众技能水平,促进易地扶贫搬迁中劳动力多渠道转移就业和增收。


9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主办:六盘水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西路47号
邮      编:553001
电话:0858-822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