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
■市工商联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增幅走低,我市民营企业面临着复杂的发展难题,甚至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等原因生存困难。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工商联的部署,市工商联立足于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促进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宗旨,围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主题于近期开展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2019年上半年民营市场主体发展情况。2019年6月,全市民营市场主体共有181112户、注册资本1550.7375亿元,同比增加24302户、13.9523亿元,同比增长15.5%、0.91%。其中,私营企业41681户、注册资本1334.3363亿元,同比增长23.66%、3.92%;个体工商户135243户、注册资本80.1186亿元,同比增长13.73%、21.74%;农民专业合作社4188户、注册资本136.2826亿元,同比增长1.82%、2.48%(详见表1)。
表1:2019年全市民营市场主体发展情况表(略)
(二)民营市场主体行业及产业分布情况。
1.行业分布情况。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位列我市民营市场主体行业的前三位,分别占全市总数的51.21%、15.94%、8.83%(详见表2)。
表2:全市民营市场主体行业分布情况(略)
2.产业分布情况。第三产业占了绝对优势,占全市总数的84.88%,第二产业占8.39%,第一产业占6.73%。(详见表3)
表3:全市市场主体三大产业分布情况(略)
(三)民营经济效益持续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入,煤炭去产能、房地产去库存效果显现,企业效益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营业收入2931.2亿元,同比增长12.5%;利润总额350.8亿元,同比增长1.5%。民间投资稳定增长,2018年,完成民间投资897.7亿元,同比增长4%。2019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473.9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营业收入1338.7亿元,同比增长9%;利润总额126.7亿元,同比增长9.18%;上缴税金59.73亿元,同比减少3.6%;民间投资374.7亿元,同比增长6.2%。
(四)民营经济贡献日益突出。2018年,全市纳税民营企业3.15万户,占全市纳税企业的97.6%,上缴税金122.17亿元,占全市税收收入的64.8%,为全市税收作出了积极贡献。截至2018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77万人,同比增长13%,预计2019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80余万人,民营经济成为城乡居民、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贫困人口等群体就业的重要载体。
民营企业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全市共有389个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村”,帮扶371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村301个、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70个),帮扶贫困人口85886人(建档立卡贫困村75239人、非贫困村10647人),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66.89亿元。如,贵能集团贵能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将在三年内筹集1亿元资金投入脱贫攻坚项目,贵州晶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用150万扶贫发展资金吸纳80户贫困村民入股,预计带动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自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全国掀起了为民营企业保驾护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热潮,2019年12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民营企业座谈会,市领导亲自过问民营企业发展问题和难点。随着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行动的开展,“千企帮村”的进一步推进,各县区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放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难题。以开展金融服务专项行动为抓手,政府及各金融业机构联动发力,企业融资环境有所改善。2019年6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30.5亿元,同比增长23.74亿元,高于上年同期5.33个百分点,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含)以下贷款余额48.98亿元,较年初增长27.71%。全市小微企业加权平均利率5.55%,低于各项贷款加权平均利率0.74个百分点。一是市工信局与7家金融机构进行沟通,拟安排资金15.4亿元,目前发放2700万元。二是组织申报省绿色发展基金项目108个,拟申报基金70.8亿元。三是用好货币政策工具。首次突破使用支小再贷款,六盘水农商行成功发放1.2亿元支小再贷款,2次降准释放约3.9亿元可用信贷资金;通过再贴现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小微企业票据融资成本,是继贵阳市后全省第二个成功通过票交所系统办理再贴现业务的市(州)。四是工商银行采用基准利率发放全部小微企业贷款,较正常贷款利率下降了1.5%;建设银行对于小于1000万元的小微企业贷款,可在基准利率下浮10%的范围内自主确定利率优惠幅度;交通银行提高了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考核分值占比;成功举办六盘水市首届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评比大赛,盘县联社推出了小微企业“园税贷”,工商银行六盘水分行开发了“网上小额贷款”“经营快贷”等;2019年上半年,市融资担保公司以政银担“4321”风险分担模式为抓手,为贵州日恒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等17户民营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贷款,再保额达5405万元,有效缓解“三农”及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政府服务不断改善。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目前我市各级政府部门对民营企业的检查频次已经大为减少,减税降费为民营企业减轻了负担,民营企业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有的政策仍未落实。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意见,但政策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很多政策仍停留在文件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融资贷款难。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难问题较为普遍和明显,大多数民营企业集中在生产加工、商贸服务领域,自身固定资产量不多,融资能力有限,银行贷款门槛较高,审批程序严格而漫长,增加了企业贷款难度。二是资金回收难。一些政府工程项目、平台公司拖欠企业资金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导致一些企业投资信心不足、投资风险加大。虽然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三令五申要求清偿企业债务,但落实效果还有差距。三是土地手续办理不到位。民营企业普遍反映通过招商引资落户后,地方政府未履行招商引资政策,土地手续未及时办理,导致企业在融资时无产权抵押,金融贷款受到限制。四是本土企业和招商引资企业的待遇不一致,本土企业在发展中融资更难。
(二)法治环境有待改善。民营企业反映的法治问题较多。一是地方政府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合作牵线搭桥,但有的合同在执行中对国有企业违约无任何制约措施,民营企业求告无门。二是在民营经济纠纷中,一些法律工作者存在徇私舞弊现象,导致部分民营企业遭受不公平待遇,甚至导致企业后续经营出现问题。三是存在以罚代管、收费不公现象。有关部门仍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有的执法部门到企业不是解决问题,而是简单的罚款、收费,企业对此很反感。此外,由于体制和机制问题导致的收费不公现象依然存在。
(三)服务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民营经济能否顺利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执行和措施落实的力度。相关部门虽然制定了具体配套措施和服务承诺,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部门服务不到位。一些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管理粗暴简单,没能很好地为民营企业投资发展做好服务和热心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伤害了民营企业经营者的感情。二是部门工作墨守成规。在督查巡查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一些部门担心完不成工作任务而被问责,为避责而不作为、怕担当而不作为、创新性开展工作的意识淡薄。三是政策执行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民营企业在参与地方项目招投标、融资贷款、投融资项目等方面存在不平等现象,地方政府在对待国企和民企的政策措施上、支持力度上、协调服务上仍存在差异。四是地方政府在落实招商引资企业和本地民营企业政策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别,在大招商、招大商的同时,忽略了对本地优秀民营企业培植和支持,没有形成支持本地民营企业发展的正面效应,导致非公经济资金难引进甚至外流。
四、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完善科学的管理。大部分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仍然比较粗放,决策机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些私营企业在管理上存在家族化与专业化的矛盾,还处于“自家人”管理模式、“家长一言堂”决策,经营管理上缺乏科学性。同时,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不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对国家、省、市的政策掌握不到位。二是部分企业未能在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不少企业缺乏危机处理应对能力。三是企业产品研发投入少,缺少核心产品或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较差。
五、对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强大合力。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工作机制。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保证领导力量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形成各级领导干部、各职能部门齐心协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局面。二是按照市推动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有关要求,每年召开1—2次联席会议,及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协调解决企业用地、企业成本、融资需要等要素保障问题。三是继续推行领导包企业制度,相关领导要经常深入包保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实情,主动为企业搞好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立项、规划、用地、用电、用水、环评、资金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二)进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优化营商环境办法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维护政府形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是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对部门、单位、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奖优罚劣,严格兑现落实。加大对破坏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的公开曝光力度,拓宽投诉举报、受理落实、跟踪反馈渠道。提高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和支持度,形成“营商环境人人抓、人人管”的浓厚氛围。
(三)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对待国企与民企、本土企业与招商引资企业要一视同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环境,鼓励、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参与政府基础设施项目招投标、融资贷款、投融资等,防止“国进民退”。二是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措施,优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协调解决拖欠民营企业款项问题。积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好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对全市民营企业进行全面深入普查,认真剖析,制定分类、分等级管理制度,根据业态、规模、市场前景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措施,做到“一企一策”。明确市领导联系挂帮民营企业,加强和企业的沟通,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融资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让企业感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关怀。四是督导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惠企政策,合理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五是完善配套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停车上下货难、水电供应不正常、通信质量差以及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难等事关企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通过主动跟进服务来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增强企业归属感。
(四)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机制,压减自由载量权,减少检查频次,积极推行联合执法,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公平公正监管,提高政府效能。二是加强执法人员教育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严厉查处执行不力、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纪律松弛等行为,坚决防止部门监管执法“一刀切”现象发生,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依法惩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三是建立企业容错机制,帮助尽快找准症结、改正问题、汲取教训,促进企业良性发展,逐步实现全市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设施环境、要素环境、社会环境、法治环境的全面优化提升,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