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进
〔内容摘要〕
在纵观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历程的基础上,对怎样正确认识和理解工业化、六盘水如何加速工业化推动工业强市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工业化
思考
〔作者简介〕 六盘水市政府研究室 总经济师
工业强市战略已经实施了大半年,大家对工业化认识已经很深入,思考也很多,并且积累了不少经验,把自己在“两化”培训中所学、所想及工作感悟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模式及一般规律
(一)主要模式
1、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
1769年,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英国爆发了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机械制造业、纺织业蓬勃的发展,又促进了冶金、化工及其他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基本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家。这一过程大体用了100多年。
2、以美国为代表的中期工业化
19世纪末期,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在美国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美国工业化的标志和主要内容。在1850—1900年间,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15倍,1885年,美国工业生产已超过英国居全球第一位。这一过程大体用了50多年。
3、以日本为代表的近期工业化
20世纪中叶,以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日本、韩国和芬兰等一批国家充分利用技术革命成果,实现了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和经济起飞,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到1973年,日本GNP超过英国、法国和德国,一跃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历经30年完成工业化进程。
4、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计划经济体制工业化
1917年十月革命的成功,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苏联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到1937年,在短短的20年内就走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路,其工业排名由1913年的世界第五和欧洲第四跃为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二)一般规律
1、工业化进程中总是伴随着产业结构演变和优化升级。在工业化初期,常以轻工业尤其是纺织工业为主;在工业化中期,逐步向以基础性工业转移,即向以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发展为中心的重化工业化阶段转移,接着,再向以机电工业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深加工阶段转移,加工深度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表现出高加工度和高附加值变动规律;在工业化中后期,一产比重仍在下降,二产稳中提升然后趋降,服务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三产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超过50%。
2、产业转移呈现梯级转移规律。产业转移的顺序是由梯度高的地区向梯度低的地区转移。纵观历史,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呈现出从英国转移到美国,从美国转移到日本,近30年来,又转移到亚洲韩国、“四小龙”等,近10几年来又在加速向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进行国际产业转移,其势头不可阻挡。目前,又有向越南等国家和中国西部转移的趋势。
3、呈现出各种利益摩擦加剧、社会矛盾突出显现的规律。世界工业化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和人口城市化率在35%~55%时,既是社会矛盾突显期,又是经济和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还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只要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得好,经济可保持较长时期快速增长。从国际上看,社会收入差距大是这一阶段出现的必然现象,
当人均GDP达8000美元时,贫富差距才会得到根本缓解。
4、更加重视农业。在工业化达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提高农业综合劳动生产率,作为加快工业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基础,是世界大国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如美国、加拿大、法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农业都很发达。
二、中国及六盘水工业化发展历程
新中国工业化进程是从1953年开始的,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3—1960年),沿袭前苏联采用低税率、低价格原材料、低工资政策,以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的模式,初步搭建了我国工业化基础,第二阶段(1960—1978年),以自力更生、自主发展为主,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阶段(1979—2002年),中国开始对外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由于制造业快速发展,导致能源、钢材等原材料工业及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紧缺,形成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整个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重化工业形态。
六盘水市工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65年~1978年为起步阶段。“三线”建设是六盘水工业化进程的起点,10万“大军”进驻六盘水搞建设,为我市奠定了坚实的工业基础。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22亿元,比1965年增长了15.4倍,六盘水工业快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总量迅速扩大。第二阶段:1978年~1998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下,全市工业基础和经济实力逐步增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升。1998年工业总产值为30.7亿元,比1978年增长约25倍,新兴工业城市雏形已初步形成。第三阶段:1998年~今为高增长时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市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工业经济整体处于高增长阶段。至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84.27亿元,比1998年增长5.6倍;工业总产值226亿元,比1998年增长约3.7倍;工业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74.7%。煤、电、钢、材四大支柱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煤化工、矿山机电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工业、轻工业等加快发展,产业门类和产品结构日益优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增长方式加快由粗放向集约转变。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工业化
1、深入理解工业化内涵和实质
狭义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广义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的全面工业化,既包括在国民收入和就业结构中工业比重的连续上升、农业比重的连续下降,也包括工业生产方式和观念渗透到全部经济领域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工业化应是广义的工业化。
2、树立新型工业化理念
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这就是新型工业化突出的五个特点。工业化过程其实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纵观世界发展史,英国、美国和日本的工业化分别对应了第一次、二次、三次工业革命,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都与时代紧密相关,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吸收和应用当时最先进技术的结果。我国的工业化也许正在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
3、树立以工业化思维统领各项发展的理念
说起工业化,人们往往容易望文生义地理解为大力发展工业,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很多同志认为工业化是工业部门的事情,农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就是提供原料,第三产业与工业化的关系就是为工业生产和流通提供各种服务。其实,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小确实是衡量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它只是一个外在指标,内在指标还应包括工业结构、整体技术水平、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社会化专业化组织程度等,还应看在农业、第三产业的生产经营中和政府的管理中多大程度上运用了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如专业化分工协作、规模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等,这些才是工业化的本质。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会只重视工业项目的建设,而不重视把工业化理念运用到各行各业,将使工业化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大打折扣。工厂建得再多、再大,都只是些大而全、小而全企业,不可能有市场竞争力,也很难说实现了工业化。因此,工业化不仅仅是要使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更重要的是要将大工业的思想和理念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战克组合”就赋予了贵州工业强省的内涵,但并非是要一味发展大工业,而是要借助工业化的路径,推进贵州现代化。
4、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可归结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知识化、服务化、公平化和福利化。近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标志,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工业化过程,没有工业经济的充分发展,没有工业化,就谈不上实现现代化。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英、法、德、美、日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完成了工业化;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完成了工业化过程;“亚洲四小龙”形成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一系列奇迹;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发展,都是以工业为“引擎”,取得现代化成果。历史经验表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发达地区不是通过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对贵州和六盘水而言,经济发展滞后,都不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建省和建市,其中六盘水是因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因资源开发需要将毕节、兴义、安顺三个地区的接壤地带划出拼凑而成。我们在三十年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没有突破,没有能摆脱“垫底”的地位,全市贫困人口面过大,产业基础薄弱,发展方式不科学,思想观念落后,导致了自三线建设以来,六盘水丢失了原本可以高速进入工业化建设的大好机会,机遇被我们轻易放过,没有获得迅速崛起。这些年,贵州的失误在于想跳过工业化进程,直接进入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过缓、工业经济推进不力,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总量的逐年下滑,人均GDP在全国挂在末位。贵州
“短板效应”的形成正是“工业”的缺失,这是令人痛心的事实,值得深思。我市目前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因此,不论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还是推进城镇化进程,都必须把加快工业化进程作为重要突破口。工业上不去,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城镇化、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制约,现代化进程必然滞缓。可以说,工业化是人类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是奔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四、工业化进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城市化战略没有工业化为前提,就没有坚实的基础,最终是要垮塌的,但是只重视工业化而忽视了城市化建设的带动,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是要大打折扣的。如何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成为当下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终端就是要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城镇转移,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户口的性质变化,而应该实实在在成为城镇工业的主人,无论居住在城市或者乡村,享受现代城市文明才是城市化的真正内涵和应该追求的目标。而就工业化与城市化两者发展关系来看,简单的说就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工业化是城市化重要的产业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基本的空间保障。在工业化的早中期,主要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在工业化的中后期,主要是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二)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一说发展工业,不少人就担心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人把工业等同于污染,这个观点是片面的。现在世界上环境很好的国家恰恰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越富的地方环境越好,越穷的地方环境越差。这个感受很深,比如四川凉山的雷波。现代科技的进步,解决 工业排污已不成问题。实际上,生态文明不光是青山绿水,也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等。
我们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也确实要高度重视生态问题,要坚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引领工业发展。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引领工业经济的发展,就是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延长产业链条、降低资源消耗、优化生态环境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态主导型的工业,就是我们的产业、生产方式,都要有利于生态保护而不是损害生态。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走安全发展、清洁发展、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正确处理好工业化与一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关系
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实质上就是“强中间、带两端”的战略。工业可以上带一产,下促三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贵州是全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六盘水也一样,山高坡陡、切割严重,成大片的农业坝子很少,“三农”问题非常突出,靠农业来做大经济总量不现实。破解“三农”难题,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抓农业是没有出路的,必须坚持以工带农、以工促农。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对于推动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三次产业内在发展规律来分析,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样要建立在第二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光靠单纯的服务业也难以提高经济总量。从发达国家三次产业演变的规律来看,第二产业始终是中坚力量,是物质财富积累和增值最快、最多的环节。发展第三产业,既需要工业品为生活型服务业提供物质基础,又需要工业发展为其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支撑,带动金融、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发展。一、二、三次产业之间就是这样,相互提供需求,相互提供供给,其中最大的需求创造和产品供给是第二产业。
因此,第一产业的加快发展需要第二产业的强有力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必须有发达的第二产业作支撑。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扩大经济总量,为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才能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动现代化进程。
五、对六盘水加速工业化、推进工业强市的思考
目前,我们仍很落后,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工业化、城镇化落后。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35%,高于全省城镇化水平29.9%,但落后于全国的46.6
%,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期水平,与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世界国家相比,我们落后了15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化程度系数大约在0.8左右,也只相当于全国90年代中后期水平,大体上也落后全国15年左右。但是也要看到,六盘水资源丰富,工业基础比较扎实。六盘水市发展的优势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也在工业。“三线建设”以来,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工业基础,相继建成了水城钢铁、六枝工矿、盘江煤电、水城矿业、乌蒙山水泥、盘县电厂、盘南电厂、发耳电厂等一大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了以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煤化工、机械机电为支撑的产业体系。2010年,全市煤炭产量6001万吨、约占全省的40%,电力装机680万千瓦、占全省的1/3,钢产量300万吨、占全省的78%,水泥产量378万吨、约占全省的10%,焦碳产量563万吨。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四大支柱产业对工业的贡献率达到85%,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接近五分之一。省委书记栗战书2010年10月在六盘水市调研时说:“在西部地区,象你们工业基础这么好的城市并不是很多。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的工业基础在九个地、州、市中也是比较好的,水钢进入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盘江煤电进入全国煤炭行业50强行列。”“要充分利用好试点城市的机遇,做好科学发展的文章,不断加快六盘水的发展。”所以,要看到我们的优势在工业。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产业从东向西加快转移已成趋势,给我市工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201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就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特别是工业化的加速期。现在,我们就站在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起跑线上,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果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助推全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实现跨越。
(一)以循环经济区试点为抓手,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二○○九年九月三十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9]55号文下发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意见》在统筹区域发展,积极培育经济增长极中提出,要引导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抓紧在青海柴达木、内蒙古鄂尔多斯、四川攀枝花、新疆准噶尔、贵州六盘水等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形成一批能源、矿产资源重要接替区。这是现阶段六盘水最好的政策支撑,要抓紧用好。
1、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既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也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市要大力开发和推广能源梯级利用技术、重大机电产品节能降耗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特别是要在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煤层气勘探开发利用技术上取得突破;在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矿井水、煤层气、焦炉煤气等大宗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上走出实质性步伐。2009年,六盘水市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2007万吨,占全省6000万吨的1/3,累计堆存量占全省3亿吨的一半。综合利用率27%、处置率44.63%,低于全省平均综合利用率37%和全国65%水平。应该说,这些废弃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2、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
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是21世纪潜力巨大的新能源。我市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但目前的开发利用水平极低。其中,水能可开发资源量为115万千瓦,目前开发利用率在20%左右;风能资源总储量为568万千瓦,可开发量157万千瓦,还没有装机;太阳能、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率也很低。为此,要把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优先地位,推动能源结构的改善,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3、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和勇气,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淘汰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小洗煤、小钢铁、小焦炭、小水泥、小火电等,同时探索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市淘汰落后产能1000多万吨,其中:小煤矿700万吨、小焦化300万吨、小水泥60万吨、电解铝5万吨,还淘汰了50万千瓦小电力机组。对非法开办或节能环保审批手续不全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依法强制淘汰;对过去经政府合法批准、手续完备,但根据目前国家产业政策需要淘汰的企业和项目,则要引导帮助企业技改或转产,尽量争取"上大"与"关小"同步实施,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偿。
(二)抓住优势,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幅
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基”提出了有名的“微笑曲线”理论。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设计和销售两端,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业附加值最低。没有研发能力就只能做代理或代工,赚一点辛苦钱;没有市场能力,再好的产品,产品周期过了也就只能作废品处理。从产品链上看也存在微笑曲线。比如煤炭其上游有煤层气开发,下游有煤化工系列产品利用。当前,我市煤炭有四成是以产品卖出,在利用上,40%用于发电,15%用于焦碳生产。不管是洗精煤,还是电力、钢材、焦碳这些工业产品基本上都是初级产品、原始产品,附加值极低。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转型要在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幅等方面作好文章。
有专家测算,煤的加工利用增值比为:煤∶电∶化肥∶精细化工产品=1∶3.5∶5∶15。六盘水市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坚持发展焦化工业的基础上,不仅要作好煤层气(瓦斯)利用的文章,还要重点发展一条能生产石油替代原料,与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紧密结合的新型煤化工路子。以生产煤制油、甲醇、二甲醚等清洁能源和煤制烯烃、乙二醇等替代石油化工产品为主,能源与化工技术有机结合,从而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通过发展新型煤化工既可加大煤炭就地转化力度,又可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结构,还可延长产品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将六盘水市打造成为全省矿山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
六盘水是在煤炭、钢铁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源原材料城市,已形成年产6000万吨原煤、2000万吨洗精煤、300万吨钢铁、650万千瓦火电装机、400万吨水泥和1000多万吨的焦炭的工业基础,每年都要消耗数百亿元的矿山机电设备,发展矿山机电设备制造不仅在六盘水具有广阔的市场,还可辐射周边产煤地区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六盘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矿山机电设备产业基础,形成了如六枝工矿(集团)公司宏狮机械制造公司、水城矿业(集团)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盘江装备制造公司(六枝煤机厂)等厂家,储备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同时,许多机电生产厂变“产地销”为“销地产”,中煤科工、中机工业、北方重工、青年集团等众多企业纷纷到我市投资建厂,我们将在煤矿成套装备、铸造加工、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等重大装备技术及产品上实现新突破。
因此,要把我市矿山机电设备装备制造产业列入全省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并配套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快培育形成以井下综采、支护、提升、运输和洗选设备为支撑的优势产业,重点培育新型皮带输送机、变频机车、铸造加工、汽车零配件配套体系和现代制造服务体系,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推进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在矿山机电设备装备制造项目上尽量集中布局在六盘水,把我市打造成西南重要的矿山机电装备制造业基地。(同时,可以参照大为机械,发展煤化工、风电、钢铝加工配套设施)
(四)加快以交通、为水利主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作为六盘水市的战略布局,未来将形成北接成都进入成渝经济圈,东接贵阳进入黔中经济圈,南经兴义接南宁进入西江上游经济圈连入东盟,西南经曲靖接昆明进入滇中城市经济圈连入东盟,西接西昌和攀枝花构建“攀西——六盘水经济区”的产业分布格局。六盘水市要在区域分工中谋取一席之地,必须尽快融入各经济发展区域,以快捷便利区域性的现代交通网络作为支撑。此外,六盘水定位为西南、华南地区的新型能源、机械制造、资源精深加工基地和现代工业城市,不管建设新型煤化工还是建设钢铁、铝等资源深加工基地,都具有有大物流的特性和大用水的特点,交通和水利基础建设必须先行。良好的交通和水利,也是招商引资的先决条件。而六盘水市由于历史原因,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其中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尤为落后,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十二五”期间,六盘水市必须加快推进毕节经六盘水至兴义、安顺至六盘水城际铁路,织金经水城至攀枝花、水红铁路复线这四条铁,西昌经六盘水至都匀六盘水至兴义、杭瑞高速等大通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