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 毅
〔内容摘要〕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区群众生活极不稳定,贫困异常突出。本文结合国发2号文件,从实际出发,分析了六盘水市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探讨了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的发展路径。
〔关 键 词〕 喀斯特山区 生态特色 立体农业 发展路径
〔作者介绍〕 中共六盘水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六盘水是最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山区石灰岩成土艰难、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突出,山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贫困面较大,因此,探索如何发展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将是破解我市扶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一、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优势和劣势
(一)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优势
1、水资源优势。六盘水处于珠江、长江水系上游的分水岭地区,珠江水系57条,乌江水系14条,其中10公里以上河流43条,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窄,水流急,落差大,因此水能资源丰富。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是发展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和扶贫攻坚必备的重要条件。
2、气候资源优势。六盘水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体气候变化幅度不大,年均气温在13-14℃,夏季平均气温在20℃左右,年均降雨量1244毫米,无霜期230-300天,其“立体气候”显示:通常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既适宜多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又适宜生态避暑旅游。因此,发展相应的生态立体农业、乡村旅游,是扶贫攻坚和统筹城乡的重要内容。
3、生物资源优势。六盘水喀斯特地理气候形成了众多的野生植物种类,按用途可分为药用类、牧草类、果类及其它4个类型。科学开发利用生物资源,既是发展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的题中之义,也是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4、矿产资源优势。六盘水喀斯特地理地质的形成,成就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境内已发现的矿种有30余种。其中,煤炭可靠储量711亿吨(2000米以内),探明储量180亿吨,并有4万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储量,素有“江南煤都”、“西南煤海”之称。科学开发利用这些矿产资源,必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大力反哺农业、带动农村,对不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山区贫困群众实施有计划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为发展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和扶贫攻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5、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六盘水喀斯特地理地质环境和条件,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岩溶风光,有世界垂直深度424米的第一“竖井”,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妥乐村千株连片古银杏,有保基乡连片六千亩第四纪冰川遗留的、国际公认濒临灭绝的一级天然珍稀抗癌植物红豆杉,有徐霞客记载的神奇碧云洞、丹霞山,有揭示古人类演进的盘县大洞、水城硝灰洞、六枝桃花洞遗址等等。保护利用这些岩溶地质地理景观,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必将为统筹城乡、扶贫攻坚增添新活力、新途径。
(二)六盘水市喀什特山区生态环境劣势
1、喀斯特地质成土过程缓慢,土地资源显得十分宝贵。六盘水喀斯特岩溶地质成土艰难、土层浅薄、生态脆弱,并且山多地少,山体极易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而土地资源匮乏,又常出现陡坡开垦现象。因此,如何把山地环境治理、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与扶贫攻坚紧密结合起来,是个重大课题。
2、喀斯特地质易旱灾、易造成工程性缺水。六盘水尽管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但由于裂隙、暗河、漏斗、落水坑等较多,致使岩溶皱褶区地层易漏水、保水力差,遇到旱灾,农作物产量低,甚至有的地方颗粒无收。加之水利设施不健全,常出现工程性缺水状况。为此,大力修建山区水库、人工湖、蓄水池,解决缺水问题,对发展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和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喀斯特山区基础设施设建难度大、代价高。由于六盘水坐落高原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山峦叠嶂、连绵起伏,并且山谷深邃、峡谷众多、沟壑纵横,因此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产业园区和城镇等基础设施的难度和代价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速度相对缓慢、滞后。因此,只有主动抢抓机遇,用活用好用足已有政策,积极争取新政策,才能加速改变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为推进扶贫攻坚创造条件。
二、六盘水市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一)生态化发展。根据喀斯特地貌生态十分脆弱的特点,按照“生态协调、立体发展、循环再生、高效持续、生活改善、整体脱贫”的原则,发展以保护和修复生态为导向的山区现代立体农业、实施必要的生态移民搬迁。如果山区农民的生存问题不解决、不脱贫,各种为生存而导致的石漠化、水土流失现象就难于根治。因此,必须坚持尊重规律、和谐发展的原则,从不断改善山区农民的生存、生产、生活入手,把治理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扶贫攻坚和发展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二)立体化发展。根据喀斯特山区地理地质特点,按照“多功能农业、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和循环利用”的原则,对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水库溪坝,立体分层,多元开发,综合利用,使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林牧农渔副全面协调而持续发展,形成山区“种养加、农工商、产加销”为一体的农业经济与生态共赢的现代立体农业体系。一是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立体复合种养、立体综合发展的多功能农业经营方式。二是创建一批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基地、园区,推行不同环境条件下林农、林经、林菌、林药、林果、林草畜、林旅游等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方式,推进间作套种、错季种植等立体种植措施来提高复种指数、产出率,推广“养殖、沼气、种植、居住”四位一体的循环农业,发展融水库建设、自然风光、田园景观、农庄生活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三是把开发利用山里的矿藏和反哺“三农”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山区现代立体农业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加速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
(三)科技化发展。就是根据喀斯特山区的地理地质、自然资源等特点和发展需求,坚持“科技支撑”原则,创新山区农业科技体制和激励机制,把山区科技利用和科技研发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凸显科技利用和研发效应。只有强化农业科技投入、推广、研发和管理力度,才能推进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
(四)规模化发展。就是根据喀斯特地理条件和山多地少的实际,坚持农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项目化”原则,以山区高效农业为目标、农业基地和园区为载体,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装备和“公司+基地+农户”等方式,实行农业“项目规模化、生产高效化、组织合作化、管理企业化、发展品牌化”和“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战略,形成生态立体农业结构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条件是土地流转。随着六盘水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山区农民的生存生产生活观念日益更新,离土离乡的农民日渐增多,土地流转需求日臻强烈,因此要创造更加适合山区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制度条件。一要积极建立流转机制,建立城镇工商企业与农村经济组织、农村经济组织与农户、农户与农业大户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建立吸引龙头企业入住的发展机制,根据龙头企业的资金实力、能带动农户的多少和效益保障等情况,给予龙头企业相应的政策倾斜和融资扶持。二要搭建流转平台,建立县区、乡镇、村三级农村土地流转机构和组织,完善流转制度,设置流转信息咨询,健全流转服务窗口,在政策和资金上首先给予具备相应条件、具有示范作用的乡村、农业基地和园区倾斜扶持。三要创新流转方式,可采取农业专业协会助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入股合作经营型、集体开发推进型等方式进行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尤其要探索引导农户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形成“土地变股权、农户变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收益方式,这能让农民“守土”有利、“离土”不失利。通过农业规模化经营,是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农业效益,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途径。
(五)合作化发展。针对喀斯特山区农户农业经营普遍分散的情况,用“合作化理念”,按照“自愿、互惠”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提升山区农业发展、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没有强大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村专业协会,就没有农业农村经济的现代化。用合作化理念提升山区农民进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就是要适应山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的客观需要,遵循市场规律,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把农村分散的个体劳动者有机组织起来,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好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实现千家万户的小农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实现山区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组织创新。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轮子,是用合作化理念组织农民进市场的两大载体。一要通过市场和政策导向、通过抓重点抓典型抓示范、以及引资引项引人才,壮大新的农业市场主体即农业经济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二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形式和机制,如“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农户+龙头企业”等发展形式和利益连接机制,使其达到组织农民、整合资源、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的目标。
(六)企业化发展。就是针对喀斯特山区农业经营落后的实际,应用“企业化理念”全方位把贸工农、种养加、产供销、农科教等相关部门衔接起来,以商贸大思路统筹推进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山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经营的企业化、产业化。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不但是农业与工商业的最佳结合点,而且是衔接农业与工商业的最佳链条。以加工销售带动种养业,强化产业链,才能提升农业增加值和比较效益,促使农业与工商业互利互惠、互动发展。因此,一要统筹城乡一二三产业,强化城乡一二三产业的关联度,加速城乡一二三产业对接,促使“三农”的小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二要加速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进入农村,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权创新提升农业与龙头企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农业与城镇工商业的融合度,进而引领农业企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化、产业化,是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将各自独立作战的农户按自愿原则提升到公司体制下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高度。农业生产企业化,强调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和对传统小农经营方式的杨弃;农业产业化则强调农业的纵向一体化经营和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二者有机融合是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势、基本条件。
(七)品牌化发展。就是对喀斯特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通过结构调优、品种选优、产品创优,因地制宜的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品牌。山区农业品牌化发展,是促进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山区农业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山区农产品绿色水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山区农业增效、农村增收、农民脱贫的重要举措。为此,坚持“农民主体、市场导向、企业带动、政府推动”的方针,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和贸工农、农工商、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加速“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步伐,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商标农业,有计划有重点推进山区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认证,积极培育、发展、保护特色农业品牌,创立国家、省市优质农产品系列品牌,拓展农业品牌市场。
(八)市场化发展。就是依据喀斯特山区整体资源优势、特点、地域特色,瞄准市场需求和城市餐桌,一头连基地,一头连市场,“山外抓市场,山腰建基地,山下搞加工”,把“贸工农、农工商、产加销”紧密结合起来,推进山区农业市场化发展。一是把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脉博,用市场规律、市场信息和政策引导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都市农业开发,创建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山区农业基地、园区,创建、培育和引进相应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批发市场,满足轻工业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需要,走出一条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二是按照市场规律统筹都市农业资源配置,统筹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实现农业资源开发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山区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当前,关键是畅通和健全都市农业市场,促进农业商品生产和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城乡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现阶段,一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土地市场,通过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农村土地规模经营。二要着眼于统筹城乡资金市场,按照有利于增加农村贷款,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的要求,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健全农村国有和民间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企业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三要着眼于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市场。当务之急是要清除对农民进入企业、工厂、城镇就业的种种限制,保障农民的各种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农业发展生态化、规模化、市场化。
总之,实现喀斯特山区扶贫攻坚的根本目标和任务,要以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为方向,以构建山区生态特色立体农业发展体系为路径,以建立同山区相适应的农村现代化发展体制机制为路基,用现代科学理念、科学技术、经营形式和发展方式壮大农业、发展农村,用农民的“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激励农民、推进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带动农业、转移农民。
编辑:朱金成